新文科视域下公共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

来源 :海外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该文主要探讨作为一门人文性兼具工具性的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如何顺应新形势,识变、应变、求变,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中,实现育德、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工作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响应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本。该文从课程思政的起源讲起,详述其重要性,并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剖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从改变观念、创新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师素养多个维度探究了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路径,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一点思考。
接受美学将研究视角从作者与作品转移到了读者身上,给予读者对作品的绝对阐释权。翻译受众的“美感”体验难以评估,作为创造性读者,诗译者的美感阐释应作为焦点。该文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诗歌评析模式,对《楚辞·天问》许渊冲、卓振英、Stephen Field译本从微观宏观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阐释。结果表明:(1)中国译者对原诗之美的显化高于外国译者;(2)正是译本与原文在“意、音、形”上的张力,不同译本的美学价值才得以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许多隐含着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理念的敏感词汇或语言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词,稍有理解偏差,就易导致读者的误解或负面联想。而从英汉在词义、句法、思维差异视角看政治话语翻译,有利于译者保持政治敏锐、客观判断,规避上述问题,保证译文的政治正确、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该文以英汉差异为宏观指导原则,对叙事性散文《忆大山》进行了英译以及译文分析与讨论。该文以笔者在译前及翻译过程中发现的文章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展开,举例对翻译思路与译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汉英差异在实践中的运用,得出了一些结论。
机器翻译、机辅翻译、协同翻译、云翻译等翻译技术在翻译市场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高校翻译教学中也应受到重视。英语教师可以在翻译教学中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翻译技术,将机器翻译、机辅翻译、协同翻译等技术和传统的翻译教学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本文探讨翻译技术及其在高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之一,通过梦境的描写抒发了对钱钟书先生的怀念.德国汉学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女士将《我们仨》翻译为德语,对该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推
在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职业中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由于以往传统的职业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使得当前的职业中学教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积极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革除当前职业中学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不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W estern culture for many decades.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tatus has encouraged women to destruct the patriarchal hierarchies and stereotypes.An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feministsmost powerfu
针对当前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侵袭,因此这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学分高、趣味性强的特点;因此,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该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以及当前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的现状和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途径探究。
文学文体学注重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入手,对比分析《太阳照常升起》的两个中译本,旨在说明翻译过程中小说文体对表达作品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从而启发译者在小说翻译中应具备敏感的文体或风格意识,并与原作者的语言意识保持一致,如是才能更加准确真实地表达作品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