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德译本中文特色词汇翻译实证研究

来源 :海外英语(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之一,通过梦境的描写抒发了对钱钟书先生的怀念.德国汉学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女士将《我们仨》翻译为德语,对该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译介作用.该文以J.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我们仨》德译本中存在的中文特色词汇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使得译文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从而成功达成交际目的.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非人际元话语型运用规律,以Ädel自反模式为框架,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2.0)的笔语部分,研究发现:中国及国际英语学习者在该型元话语总量上大致相当,与本族语学生相比,存在过度使用倾向;中国学生显著多用指示类非人际元话语。中国学生过度使用某些具体的元话语项目,少用或不用其他元话语项目。研究证明,学习者补偿策略、交际能力、写作体裁、目的与情境等要素与该型元话语使用特点相关。
《背影》于1930年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该作品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张培基的《背影》英译本是现代散文英译的典范。散文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对其进行英译不仅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还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同时兼顾两种语言的交际意图。该文拟在三维转换视角下,以张培基译《背影》为例,探讨散文英译策略,以期为中国散文英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火山恋人》是一部以新视角叙述传统内容的后现实主义佳作,隐喻的是人、自然、社会的共生关系。小说中代表着美、活力、破灭的火山与代表着艺术阴影面、人性晦暗面的社会革命形成鲜明的对比,借自如变换的时空随想来演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细读后,会发现桑塔格的文风是极为夸张和跳跃的,其叙事手法也一反常规。该文运用热奈特的时间理论分析《火山恋人》中的叙述手法,旨在揭示阐明倒叙、预叙、无时性等叙事手法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文学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该文探究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时间内,在西方思潮影响下的近代中国翻译理论的不断修正与发展,并通过举例说明、对比,分析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作品的文风特点与时代气质,并希望对中国当代翻译学本科教育有所参考。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通过变通的手段进行翻译。变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该文以《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刘荣跃译本为例,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变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课程思政工作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响应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本。该文从课程思政的起源讲起,详述其重要性,并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剖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从改变观念、创新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师素养多个维度探究了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路径,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一点思考。
接受美学将研究视角从作者与作品转移到了读者身上,给予读者对作品的绝对阐释权。翻译受众的“美感”体验难以评估,作为创造性读者,诗译者的美感阐释应作为焦点。该文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诗歌评析模式,对《楚辞·天问》许渊冲、卓振英、Stephen Field译本从微观宏观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阐释。结果表明:(1)中国译者对原诗之美的显化高于外国译者;(2)正是译本与原文在“意、音、形”上的张力,不同译本的美学价值才得以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许多隐含着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理念的敏感词汇或语言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词,稍有理解偏差,就易导致读者的误解或负面联想。而从英汉在词义、句法、思维差异视角看政治话语翻译,有利于译者保持政治敏锐、客观判断,规避上述问题,保证译文的政治正确、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该文以英汉差异为宏观指导原则,对叙事性散文《忆大山》进行了英译以及译文分析与讨论。该文以笔者在译前及翻译过程中发现的文章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展开,举例对翻译思路与译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汉英差异在实践中的运用,得出了一些结论。
机器翻译、机辅翻译、协同翻译、云翻译等翻译技术在翻译市场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高校翻译教学中也应受到重视。英语教师可以在翻译教学中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翻译技术,将机器翻译、机辅翻译、协同翻译等技术和传统的翻译教学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本文探讨翻译技术及其在高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