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也开始出现形式单一落俗,没有新意,缺少吸引力,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突破,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做出改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阶段问题 突破办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这其中乡村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意境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旅游方式,被认为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国家也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拓宽就业门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传播新型生活方式和促进乡风文明的一条新路子。而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对于拓宽乡村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具备天然的优势。
一、从乡村文化看乡村旅游发展新道路。
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适合人居。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并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其“聚焦点”就在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属性。
1、乡村文化从心灵上满足人们的向往。城市文化固然有他吸引人的地方,但随着生活环境压力的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祥和与宁静。而乡村的日常对旅游者而言就是理想的文化意境,基于对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寻、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抒发,乡村风土人情的感知,乡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成为广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许多人渴望返朴归真,融入自然、愉悦身心。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情皆清新怡人,远离俗世的纷繁嘈杂,从心灵上满足了人们的向往。
2 文化传承对乡村旅游至关重要。乡村旅游除了自身的自然优势外,文化环境更能代表乡村人文特色。无论是日常的耕作种植,还是乡间绿色无污染的饮食习惯,还是充满智慧的民间手工技艺,或者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风民俗。在游客看来这些都是充满灵气的向往。随着乡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统一化,人们从单纯的观光欣赏开始转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制作中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正是在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生活方式传承和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这种文化氛围也成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对乡村旅游至关重要。
二、当前乡村旅游所面临的瓶颈
首先,经营者之间缺乏合作,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多半还是依靠村民单兵作战,分散进行,开展个生态果园或是农家乐餐厅等,相互间的合作少,集聚效应差,一个地方的景点少,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人才匮乏,服务不到位。目前乡村旅游的服务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缺少旅游业专业人才。一是服务上仅限于提供基本的食宿,对于游客的咨询、向导等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二是在对外接待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卫生条件差,服务不到位,价格随意化等问题,使我市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存在较大隐患,难以打造出高水准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是没有一支专门负责管理、策划、营销、经营的人才队伍,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经营随意、管理松散。
其次,经营管理理念更新缓慢。农家乐、生态果园采摘,二十年前就是这些活动,现在还是这些。产品档次低,缺乏吸引力。目前,乡村旅游主体还是农民自发建设经营,依旧停留在吃农家饭、按季采摘的观光采摘游层面上,产品档次低。一是认识错位,潜意识里人为土就是特色,经营的产品档次低,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和形势发展变化。二是忽视了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文化气息,少了文化灵性。三是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乡村休闲度假游产品挖掘开发力度不够。
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质量较低端。景区附近旅店、便利店、警务、医疗服务点少,有的甚至没有;停车位、道路基础设施等配置也不甚合理。相关的卫生服务效果也令人不甚满意。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低端化,食宿条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一些对高端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使他们对乡村旅游避而远之。这都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景区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想是乡村旅游业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加快脚步解决这些问题。来客多不一定就能多盈利,同样,提高了服务价位,一样可以实现指数型增收。所以,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三、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的对策思考
第一,政府需要加强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规范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应用于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旅游环节,保障游客权益,树立良好形象;政府要有重点的扶持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对于特色明显,资源丰富,市场前景看好的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做好前置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小镇、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星级评定,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塑造山里人家、滨海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发挥行业自律,适时组建行业协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组织形式等做法嫁接到乡村旅游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
第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注重人才培养,统一组织渔家乐、农家乐、采摘园经营户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从卫生标准、热情服务等方面进行讲解,确保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准。除此之外,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辟乡村旅游实习基地,在缓解旅游旺季用工压力的同时提升服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旅游厕所建设的政策,推广具备洗手台、男女分厕、水冲式乡村旅游厕所,提高卫生标准。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旅游特色镇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标识标牌。
第三,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入结合。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要想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就要进一步挖掘传统乡村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将文化转换成农村的经济收入。这除了要有好的开发目标外,还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注意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还要把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与文化升级相挂钩,实现共赢,不断完善强化文化产品,旅游品牌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要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保证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國在乡村旅游时,要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保证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满足高品质旅游需求,营造良好的旅行食宿环境,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厉守卫《商业时代》 , 2010 (36) :114-115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阶段问题 突破办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这其中乡村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意境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旅游方式,被认为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国家也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拓宽就业门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传播新型生活方式和促进乡风文明的一条新路子。而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对于拓宽乡村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具备天然的优势。
一、从乡村文化看乡村旅游发展新道路。
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适合人居。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并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其“聚焦点”就在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属性。
1、乡村文化从心灵上满足人们的向往。城市文化固然有他吸引人的地方,但随着生活环境压力的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祥和与宁静。而乡村的日常对旅游者而言就是理想的文化意境,基于对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寻、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抒发,乡村风土人情的感知,乡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成为广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许多人渴望返朴归真,融入自然、愉悦身心。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情皆清新怡人,远离俗世的纷繁嘈杂,从心灵上满足了人们的向往。
2 文化传承对乡村旅游至关重要。乡村旅游除了自身的自然优势外,文化环境更能代表乡村人文特色。无论是日常的耕作种植,还是乡间绿色无污染的饮食习惯,还是充满智慧的民间手工技艺,或者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风民俗。在游客看来这些都是充满灵气的向往。随着乡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统一化,人们从单纯的观光欣赏开始转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制作中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正是在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生活方式传承和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这种文化氛围也成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对乡村旅游至关重要。
二、当前乡村旅游所面临的瓶颈
首先,经营者之间缺乏合作,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多半还是依靠村民单兵作战,分散进行,开展个生态果园或是农家乐餐厅等,相互间的合作少,集聚效应差,一个地方的景点少,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人才匮乏,服务不到位。目前乡村旅游的服务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缺少旅游业专业人才。一是服务上仅限于提供基本的食宿,对于游客的咨询、向导等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二是在对外接待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卫生条件差,服务不到位,价格随意化等问题,使我市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存在较大隐患,难以打造出高水准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是没有一支专门负责管理、策划、营销、经营的人才队伍,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经营随意、管理松散。
其次,经营管理理念更新缓慢。农家乐、生态果园采摘,二十年前就是这些活动,现在还是这些。产品档次低,缺乏吸引力。目前,乡村旅游主体还是农民自发建设经营,依旧停留在吃农家饭、按季采摘的观光采摘游层面上,产品档次低。一是认识错位,潜意识里人为土就是特色,经营的产品档次低,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和形势发展变化。二是忽视了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文化气息,少了文化灵性。三是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乡村休闲度假游产品挖掘开发力度不够。
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质量较低端。景区附近旅店、便利店、警务、医疗服务点少,有的甚至没有;停车位、道路基础设施等配置也不甚合理。相关的卫生服务效果也令人不甚满意。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低端化,食宿条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一些对高端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使他们对乡村旅游避而远之。这都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景区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想是乡村旅游业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加快脚步解决这些问题。来客多不一定就能多盈利,同样,提高了服务价位,一样可以实现指数型增收。所以,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三、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的对策思考
第一,政府需要加强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规范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应用于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旅游环节,保障游客权益,树立良好形象;政府要有重点的扶持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对于特色明显,资源丰富,市场前景看好的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做好前置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小镇、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星级评定,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塑造山里人家、滨海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发挥行业自律,适时组建行业协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组织形式等做法嫁接到乡村旅游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
第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注重人才培养,统一组织渔家乐、农家乐、采摘园经营户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从卫生标准、热情服务等方面进行讲解,确保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准。除此之外,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辟乡村旅游实习基地,在缓解旅游旺季用工压力的同时提升服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旅游厕所建设的政策,推广具备洗手台、男女分厕、水冲式乡村旅游厕所,提高卫生标准。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旅游特色镇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标识标牌。
第三,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入结合。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要想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就要进一步挖掘传统乡村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将文化转换成农村的经济收入。这除了要有好的开发目标外,还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注意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还要把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与文化升级相挂钩,实现共赢,不断完善强化文化产品,旅游品牌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要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保证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國在乡村旅游时,要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保证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满足高品质旅游需求,营造良好的旅行食宿环境,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厉守卫《商业时代》 , 2010 (36)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