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玩的冰”是一个中班科学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幼儿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幼儿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经验,我先后多次修改教学方案,直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中的失败与成功,我认为有几个观念误区值得关注和注意。
一、科学活动中操作环节的多与少
在开展实验操作型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其探究欲望。那么,操作环节该多还是该少呢?是不是操作环节越多越好呢?多就是好吗?在本案例中,我获得的启示并非如此。在最初设计该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也为了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我一共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操作: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自由玩冰,获得对冰的初步认识和感知;第二次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第三次操作:了解冰的变化,加热冰,冰就变成水的过程。以上操作环节,目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安排得也比较合理。但是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活动超时。由于每次操作时间都不会太短,而且每次操作之后还要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用时太多了。(2)孩子兴奋。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玩冰,活动气氛好了,但幼儿的兴奋度也随之提高,这种状态对下面环节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该如何取舍呢?经过反复思考,我省去了第一次操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1)中班幼儿对冰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经验,甚至玩冰方法比我还多呢,而减少了画蛇添足式的操作,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难点的交流和讨论。(2)活动开始部分,应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于是,我将第一个操作环节改为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激活有关冰的经验,提出本活动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提高教学实效放在首位,要学会在了解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摒弃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努力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科学活动中问题答案唯一性
该活动的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物理特性,冰的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等特性。幼儿很快就用手摸,用眼睛看,用嘴巴咬来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束任务后,老师提问:你觉得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幼儿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这些结论没错,可是还有很多结论幼儿未曾发现,几乎得到的答案都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他们一般操作的方法差不多,只是由于年齡和认知的限制,难以全面而准确地描述结论,科学活动中每个问题都有它自己准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科学活动应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鼓励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得出结论,从而帮助他们全面严谨地分析问题,得出答案,培养幼儿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会在事实面前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做法、想法,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只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科学的思维与态度,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次活动能养成的,它需要教育者不断发现、捕捉和挖掘各种教育细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每一次教学活动,不轻易放过每一次机会,让科学严谨的精神渐渐地渗透进幼儿的心田。
三、活动中能当众展示幼儿错误吗
在该活动中,让幼儿探索实施公平比赛的方法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案:第一方案,教师围绕公平比赛话题不断提问,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方法。在实施这一方案后,我发现这样做虽然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但幼儿只是被动的回答者,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培养幼儿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精神而言不是最佳的选择。第二方案,我采用创设比赛情境,让幼儿展示错误,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正确的方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先后让两名幼儿进行现场比赛(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采取不正当的方法),然后以集体纠错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公平比赛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展现错误,再自己纠正错误,不仅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但是这一方案在实施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幼儿出现了错误,其他幼儿纷纷指责他们,并将他们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当众展示幼儿的“错误”,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为此,采用第三方案,教师故意犯错,制造混乱局面,激发幼儿的正确认识。这样的活动方案调整在实现有效的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幼儿的伤害。幼儿在批判教师甚至指责教师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发现“权威”也存在错误的快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运用科学教学的理论,关键不是强求幼儿探索,而是通过让幼儿试一试,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让科学知识渗透到每个孩子的身上,也让科学走进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
编辑 张珍珍
一、科学活动中操作环节的多与少
在开展实验操作型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其探究欲望。那么,操作环节该多还是该少呢?是不是操作环节越多越好呢?多就是好吗?在本案例中,我获得的启示并非如此。在最初设计该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也为了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我一共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操作: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自由玩冰,获得对冰的初步认识和感知;第二次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第三次操作:了解冰的变化,加热冰,冰就变成水的过程。以上操作环节,目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安排得也比较合理。但是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活动超时。由于每次操作时间都不会太短,而且每次操作之后还要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用时太多了。(2)孩子兴奋。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玩冰,活动气氛好了,但幼儿的兴奋度也随之提高,这种状态对下面环节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该如何取舍呢?经过反复思考,我省去了第一次操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1)中班幼儿对冰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经验,甚至玩冰方法比我还多呢,而减少了画蛇添足式的操作,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难点的交流和讨论。(2)活动开始部分,应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于是,我将第一个操作环节改为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激活有关冰的经验,提出本活动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提高教学实效放在首位,要学会在了解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摒弃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努力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科学活动中问题答案唯一性
该活动的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物理特性,冰的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等特性。幼儿很快就用手摸,用眼睛看,用嘴巴咬来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束任务后,老师提问:你觉得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幼儿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这些结论没错,可是还有很多结论幼儿未曾发现,几乎得到的答案都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他们一般操作的方法差不多,只是由于年齡和认知的限制,难以全面而准确地描述结论,科学活动中每个问题都有它自己准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科学活动应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鼓励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得出结论,从而帮助他们全面严谨地分析问题,得出答案,培养幼儿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会在事实面前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做法、想法,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只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科学的思维与态度,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次活动能养成的,它需要教育者不断发现、捕捉和挖掘各种教育细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每一次教学活动,不轻易放过每一次机会,让科学严谨的精神渐渐地渗透进幼儿的心田。
三、活动中能当众展示幼儿错误吗
在该活动中,让幼儿探索实施公平比赛的方法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案:第一方案,教师围绕公平比赛话题不断提问,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方法。在实施这一方案后,我发现这样做虽然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但幼儿只是被动的回答者,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培养幼儿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精神而言不是最佳的选择。第二方案,我采用创设比赛情境,让幼儿展示错误,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正确的方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先后让两名幼儿进行现场比赛(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采取不正当的方法),然后以集体纠错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公平比赛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展现错误,再自己纠正错误,不仅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但是这一方案在实施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幼儿出现了错误,其他幼儿纷纷指责他们,并将他们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当众展示幼儿的“错误”,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为此,采用第三方案,教师故意犯错,制造混乱局面,激发幼儿的正确认识。这样的活动方案调整在实现有效的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幼儿的伤害。幼儿在批判教师甚至指责教师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发现“权威”也存在错误的快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运用科学教学的理论,关键不是强求幼儿探索,而是通过让幼儿试一试,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让科学知识渗透到每个孩子的身上,也让科学走进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