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语文学科在高考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高中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轻视语文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高三以后,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语文已经学习了十多年,所以,高三语文的考试成绩学与不学变化不明显。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对语文学习就抱着消极的心态。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行动上就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二、听之任之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心存忧虑。特别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结果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语文就产生了放弃的心理,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听之任之,?平时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至于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积极的思考,而是听之任之,抱着学成怎样就是怎样的心理,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顾此失彼
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可以学好语文的,也清楚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片面的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很多全部是来自课外,因此,平时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所以平时的语文课堂,不积极听讲,甚至在课堂上做自己买来的一些套题。岂不知,老师课堂上的一些讲解正是高考的一些重点、难点和常考点,结果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高三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高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这些问题,我尝试了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上语文。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包办代替的教学方法。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把过去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改为“读、思、说”三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读。我认为,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我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其次,让学生思?。例如,在每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围绕本篇文章设计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通过阅读这首词你感受到毛泽东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这首词描绘的意象? 通过阅读这首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也会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说。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通过种种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述问题,在学生熟读课文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来讲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意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爱上语文。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要靠点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来实现。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一道理,并贯彻在语文的学习上。在高三一开始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間,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如何学好语文这门课,通过讨论同学们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即语文学习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而不是靠临时突击,一蹴而就。为了使同学们做好词语的用法,我要求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每天记几个词语包括其用法,积少成多。要求他们常常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每节课前我都会抽查几个同学积累的情况。比如,让他们到后面黑板上去写上5个词语及其解释。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在月考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同学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此以后,同学们在语文的其他内容学习上也都注意到了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的成绩也上去了。
以上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点滴尝试,教无定法,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和同事们一道探索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轻视语文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高三以后,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语文已经学习了十多年,所以,高三语文的考试成绩学与不学变化不明显。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对语文学习就抱着消极的心态。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行动上就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二、听之任之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心存忧虑。特别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结果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语文就产生了放弃的心理,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听之任之,?平时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至于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积极的思考,而是听之任之,抱着学成怎样就是怎样的心理,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三、顾此失彼
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可以学好语文的,也清楚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但是却片面的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很多全部是来自课外,因此,平时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所以平时的语文课堂,不积极听讲,甚至在课堂上做自己买来的一些套题。岂不知,老师课堂上的一些讲解正是高考的一些重点、难点和常考点,结果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高三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高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这些问题,我尝试了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上语文。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包办代替的教学方法。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把过去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改为“读、思、说”三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读。我认为,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我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其次,让学生思?。例如,在每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围绕本篇文章设计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通过阅读这首词你感受到毛泽东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这首词描绘的意象? 通过阅读这首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也会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说。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通过种种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述问题,在学生熟读课文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来讲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意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爱上语文。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要靠点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来实现。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一道理,并贯彻在语文的学习上。在高三一开始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間,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如何学好语文这门课,通过讨论同学们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即语文学习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而不是靠临时突击,一蹴而就。为了使同学们做好词语的用法,我要求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每天记几个词语包括其用法,积少成多。要求他们常常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每节课前我都会抽查几个同学积累的情况。比如,让他们到后面黑板上去写上5个词语及其解释。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在月考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同学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此以后,同学们在语文的其他内容学习上也都注意到了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的成绩也上去了。
以上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点滴尝试,教无定法,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和同事们一道探索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