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语文教育走向日常生活?
一、教学内容:源头活水,开发校本课程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如口语交际、时文选粹、语文与生活等。课文在聚焦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选用时代性较强的通讯、美文,如《梦圆飞天》《最后的姿势》等。学生在品读、赏析这些文章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现实生活的窗户,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当然,如果是师生共同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不是更鲜活、更具个性呢?
【故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
百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和校友通信。我班同学有幸结识了钱伯章爷爷。近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和钱爷爷笔谈采访,鸿雁传书,写作万余字。
我们上网搜集钱爷爷的介绍资料,开设“走近钱爷爷”专题研究课;我们复习书信格式,给钱爷爷写信,发出邀请函;我们把钱爷爷的回信作为课文学习,撰写读后感;我们为钱爷爷设计名片,书写颁奖辞;我们还为钱爷爷的到来,精心准备了活动构想,我将学生开发的专题文化探究课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汇编成册,成为我们开发的班本教材。学生在书册的结束语中书写着奋发的志向。
我深深地感动着,为钱伯章老人的精神,为同学们的心灵感悟,也为即时开发的生活。语文课程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喜悦。
【反思】课堂小语文,语文大课堂。我们应建构超越文本的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学生用真情、用心灵去开发课程、解读文本、感悟生命,书写充满睿智的课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零距离”。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直至与学生一同真正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自主权,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某一问题的探索,通过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对具体的现场经验和抽象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遐想。在这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长大了!
二、教学形式:情境相生。平等对话交流
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生活情境,在课文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譬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间诗人与童子对话寻友的如梦似幻的境界。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如人诗境,俨然成了看家的童子,几分对隐者的仰慕与自豪溢于言表。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为这首诗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表达出各种意思和感情。学生兴趣盎然,答案异彩纷呈,有数十种之多,比较典型的有: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越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顾家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若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刘李阳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范连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杨演
同样的诗,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标点,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感受到了诗歌中丰富的意境,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进行情境表演,有的对话朗读,有的描绘图画,有的配上曲调……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实现学科的整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实践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课堂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生命旅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实现生命共生的无限时空。
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也是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享受生活,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平民教育。走下神坛的语文教育,用平和的多样教材,生动的学习形式,走进儿童,伴随每一个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孩子们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一、教学内容:源头活水,开发校本课程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如口语交际、时文选粹、语文与生活等。课文在聚焦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选用时代性较强的通讯、美文,如《梦圆飞天》《最后的姿势》等。学生在品读、赏析这些文章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现实生活的窗户,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当然,如果是师生共同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不是更鲜活、更具个性呢?
【故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
百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和校友通信。我班同学有幸结识了钱伯章爷爷。近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和钱爷爷笔谈采访,鸿雁传书,写作万余字。
我们上网搜集钱爷爷的介绍资料,开设“走近钱爷爷”专题研究课;我们复习书信格式,给钱爷爷写信,发出邀请函;我们把钱爷爷的回信作为课文学习,撰写读后感;我们为钱爷爷设计名片,书写颁奖辞;我们还为钱爷爷的到来,精心准备了活动构想,我将学生开发的专题文化探究课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汇编成册,成为我们开发的班本教材。学生在书册的结束语中书写着奋发的志向。
我深深地感动着,为钱伯章老人的精神,为同学们的心灵感悟,也为即时开发的生活。语文课程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喜悦。
【反思】课堂小语文,语文大课堂。我们应建构超越文本的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学生用真情、用心灵去开发课程、解读文本、感悟生命,书写充满睿智的课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零距离”。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直至与学生一同真正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自主权,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某一问题的探索,通过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对具体的现场经验和抽象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遐想。在这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长大了!
二、教学形式:情境相生。平等对话交流
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生活情境,在课文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譬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间诗人与童子对话寻友的如梦似幻的境界。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如人诗境,俨然成了看家的童子,几分对隐者的仰慕与自豪溢于言表。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为这首诗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表达出各种意思和感情。学生兴趣盎然,答案异彩纷呈,有数十种之多,比较典型的有: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越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顾家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若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刘李阳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范连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杨演
同样的诗,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标点,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感受到了诗歌中丰富的意境,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进行情境表演,有的对话朗读,有的描绘图画,有的配上曲调……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实现学科的整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实践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课堂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生命旅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实现生命共生的无限时空。
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也是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享受生活,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平民教育。走下神坛的语文教育,用平和的多样教材,生动的学习形式,走进儿童,伴随每一个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孩子们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