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语文教育”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语文教育走向日常生活?
  一、教学内容:源头活水,开发校本课程
  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如口语交际、时文选粹、语文与生活等。课文在聚焦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选用时代性较强的通讯、美文,如《梦圆飞天》《最后的姿势》等。学生在品读、赏析这些文章的同时,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现实生活的窗户,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当然,如果是师生共同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不是更鲜活、更具个性呢?
  【故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
  百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和校友通信。我班同学有幸结识了钱伯章爷爷。近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和钱爷爷笔谈采访,鸿雁传书,写作万余字。
  我们上网搜集钱爷爷的介绍资料,开设“走近钱爷爷”专题研究课;我们复习书信格式,给钱爷爷写信,发出邀请函;我们把钱爷爷的回信作为课文学习,撰写读后感;我们为钱爷爷设计名片,书写颁奖辞;我们还为钱爷爷的到来,精心准备了活动构想,我将学生开发的专题文化探究课程“与钱伯章爷爷相约百年校庆”汇编成册,成为我们开发的班本教材。学生在书册的结束语中书写着奋发的志向。
  我深深地感动着,为钱伯章老人的精神,为同学们的心灵感悟,也为即时开发的生活。语文课程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喜悦。
  【反思】课堂小语文,语文大课堂。我们应建构超越文本的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学生用真情、用心灵去开发课程、解读文本、感悟生命,书写充满睿智的课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零距离”。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直至与学生一同真正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自主权,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某一问题的探索,通过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对具体的现场经验和抽象知识进行重组、建构,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遐想。在这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长大了!
  二、教学形式:情境相生。平等对话交流
  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生活情境,在课文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譬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间诗人与童子对话寻友的如梦似幻的境界。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如人诗境,俨然成了看家的童子,几分对隐者的仰慕与自豪溢于言表。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为这首诗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表达出各种意思和感情。学生兴趣盎然,答案异彩纷呈,有数十种之多,比较典型的有: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越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顾家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陈若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刘李阳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范连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杨演
  同样的诗,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标点,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感受到了诗歌中丰富的意境,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进行情境表演,有的对话朗读,有的描绘图画,有的配上曲调……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实现学科的整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实践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课堂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生命旅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实现生命共生的无限时空。
  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也是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享受生活,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平民教育。走下神坛的语文教育,用平和的多样教材,生动的学习形式,走进儿童,伴随每一个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孩子们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蔡利萍老师: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课堂转型的一种标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本班
期刊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谣里的年俗  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x iu),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
期刊
一教《金子》:忠实执行者  1998年,那时的语文教学,提倡淡化篇章训练,突出词句品味,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彼得·弗雷特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听说”“无意”有很大的偶然性,淘金者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必然导致失败,这是从反面说明“
期刊
当下中国的老师和学生最缺什么?  可以说什么都缺,但最缺的是自由。  不少老师只能按学校规定的程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既没有选择教材的自由,也没有决定考试的权利,甚至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都必须年级统一。教师就如同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一切必须按章办事,不可越雷池半步。  不少学生只能按学校和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学习和活动,既没有选择学什么的权利,也没有决定不学什么的可能。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学
期刊
一、读,对照明诗意  【多媒体一:《烟花三月》】  1.我们刚刚欣赏的曲子是——《烟花三月》。一曲《烟花三月》让你想起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份回忆读课题,请读出满心的离愁,读出绵长的别绪。  2.而这离愁,这别绪,全都融入了——【多媒体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趣读诗文。同学们,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要读出诗韵,有节奏,喜欢低低吟哦,如痴如醉。  4.诗文对照诗意。  (1)都说“书
期刊
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成语编成语串让学生“读读背背”,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形式是很好的,学生很感兴趣。可是我们也发现,有的语串编人了比较生僻的成语,有的连我也没见过,问别的老师,他们也说没见过。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这些成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学了用不上,学了又能有多大意义呢?成语积累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说话、写作提供更丰富的语汇,既然是积累,为什么不找些比较常用的成语呢?  答:你的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之为“赏读”,它不仅富有学科特色,还富有人文关怀。  一、“赏读”的情趣  1.让阅读成为一次发现的旅程。语文阅读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师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
期刊
一、文意感悟有匠心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什么是“陋习”?  生:不合理、不良的习俗称为  师:文中的“陋习”是指——  生:(齐答)缠足。(板书:缠足)  师:童年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  缠足的情景。让我们回到那一刻!(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对缠足有什么了解?  生:缠足是用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缠脚。  师:这是缠足的方法,还要用针线密密地、紧紧地缝住
期刊
我校曾是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校以强化写字教学为切入点,开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因为我们坚信“写字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由写字教学逐渐走向了书法特色,使学校亮起来、强起来、精神起来,实现了“丑小鸭”式的蜕变——2004年创建成江苏省实验小学。  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我校希望通过书法教育为屯小的孩子打造漂亮的第二张“脸”。脸为天生,是一种很难改变
期刊
一、书写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隆冬季节万木萧条,走近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雾”字(学生书空),注意雨宁头要宽,覆盖住下面的“务”字,象征着铺天盖地的大雾白茫茫笼罩一切。(学生书空)咱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冰天雪地里寒气逼人。  师:《说文解字》中这样说:两点水的含义是“水遇冷凝之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