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价值认知、教学管理、教学联动、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疏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堵点、阻点,努力突围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从而系统、有效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实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94
课程思政是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缺乏整体性、实施方案缺乏有效性、建设合力缺乏协同性、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等主要问题,需要从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等进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乏整体性。
教育主体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就应主动做到挖掘专业课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理想信仰的增强。当前,高校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内涵为何”的学理性认知不够全面,导致一些课程为了迎合行政指向而泛化地形成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趋向;二是教育主体对“在专业课中真切践行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不够强烈,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
2.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缺乏有效性。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挖掘所属课程领域的隐性教育资源,在传授有力度、有深度的專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温度、有热度的思想引导。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树立教学目标与思想引导高度融合的教学观念,承担起知识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双重责任,充分凝练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当前,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部分高校习惯性地采用“命令式”“动员式”“快捷式”的行政做法,要求各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实现课程思政的“植入”,从而获得宣传上的主动权和数据上的“美观”;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理解不深、对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发掘不够、对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设计不足等原因,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简单拼接内容”“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与目标不协调”等情况时有出现。
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课程思政虽然更偏向隐性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质量评价。从目前来看,有的高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不断细化各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计划实施,却忽视“效果评估”环节,没有将其纳入整体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有的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问题,却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体系,实施效果靠宣传,年度总结靠强堆数据,导致课程思政的精准化和科学性水平难以持续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关于课程思政的行政评价和过程评价,尝试设计并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但如何从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育人效果进行精准评价,以便构建出能够综合考量形式和效果的科学化评价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1.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效开展的前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的深度及效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程度。一是推进课程思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促使各专业课教师乐于、善于、敢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二是矫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实践态度、思政要素渗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效度。因此,要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旨,深刻理解培养专业知识兴趣、积淀行业专业情感、弘扬专业先驱精神与专业课知识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由此,有效纠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干扰专业课教学活动、弱化教学效果的错误认知,进而积极主动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2. 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
教学组织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主体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实施进程中的协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思政课和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在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要明确学校所有专业课都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修订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属性的课程群编制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针对不同学科属性的课程,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设思政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从组织层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主管领导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逐一梳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元素育人的节点,细化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流程,制订有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规范的章程,实现有章可循的规范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复杂性视阈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9).
[2]施俊.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研究,项目编号:WJC201907
郭菲 1979.8.7 女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副教授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94
课程思政是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缺乏整体性、实施方案缺乏有效性、建设合力缺乏协同性、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等主要问题,需要从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等进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乏整体性。
教育主体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就应主动做到挖掘专业课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理想信仰的增强。当前,高校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内涵为何”的学理性认知不够全面,导致一些课程为了迎合行政指向而泛化地形成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趋向;二是教育主体对“在专业课中真切践行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不够强烈,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
2.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缺乏有效性。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挖掘所属课程领域的隐性教育资源,在传授有力度、有深度的專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温度、有热度的思想引导。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树立教学目标与思想引导高度融合的教学观念,承担起知识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双重责任,充分凝练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当前,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部分高校习惯性地采用“命令式”“动员式”“快捷式”的行政做法,要求各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实现课程思政的“植入”,从而获得宣传上的主动权和数据上的“美观”;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理解不深、对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发掘不够、对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设计不足等原因,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简单拼接内容”“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与目标不协调”等情况时有出现。
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课程思政虽然更偏向隐性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质量评价。从目前来看,有的高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不断细化各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计划实施,却忽视“效果评估”环节,没有将其纳入整体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有的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问题,却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体系,实施效果靠宣传,年度总结靠强堆数据,导致课程思政的精准化和科学性水平难以持续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关于课程思政的行政评价和过程评价,尝试设计并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但如何从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育人效果进行精准评价,以便构建出能够综合考量形式和效果的科学化评价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1.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效开展的前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的深度及效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程度。一是推进课程思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促使各专业课教师乐于、善于、敢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二是矫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实践态度、思政要素渗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效度。因此,要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旨,深刻理解培养专业知识兴趣、积淀行业专业情感、弘扬专业先驱精神与专业课知识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由此,有效纠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干扰专业课教学活动、弱化教学效果的错误认知,进而积极主动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2. 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
教学组织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主体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实施进程中的协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思政课和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在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要明确学校所有专业课都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修订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属性的课程群编制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针对不同学科属性的课程,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设思政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从组织层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主管领导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逐一梳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元素育人的节点,细化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流程,制订有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规范的章程,实现有章可循的规范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复杂性视阈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9).
[2]施俊.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研究,项目编号:WJC201907
郭菲 1979.8.7 女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副教授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