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南京一中高一AP班试行“分数银行”。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挂科”,可以向任课教师申请“贷分”,下次考试后再行“还贷”。如果学生出现违纪等问题,就取消其“贷分”资格。教师根据实际,还能向学生“放高利贷”。该校这一新鲜举措引发较大反响。(1月10日 《扬子晚报》)
对此,不少人极力点赞,认为这是教育创新,是考试改革新举措,但笔者并不看好。表面上看,“分数银行”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考得不好的窘态,对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还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促进作用。
但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考试中存在的实质问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一个阶段学业水平的直观反映,而从“分数银行”借来的分数永远不是自己的分数,即使后来还上了,但“此分”非“彼分”,原先课程中不会的还是不会,知识上的漏洞依旧存在。
说起来,这个“分数银行”跟实体银行有本质不同,道理和运作上很难互相借鉴或打通。人们在实体银行贷款后,在规定日期内还上相应数额(当然还有利息)即可。但分数能这样吗?前期考得不好借了分,后期考好了还上另一个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而且据说有些老师还放“高利贷”,这就更不是教育应有的科学态度。
退一步說,学校在学生借了分后不久,就当期的学业又重新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有机会还上“原来的分数”,这不就两全其美,不算掩耳盗铃了?看似可以,只是多此一举,怕是会累了老师,也累了学生。
老师在学生考砸的时候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并拿出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梳理心理障碍、补上知识漏洞、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如果把大部分心思用在“分数银行”上并依赖之,极有可能出现为了分数而“相互应付”的现象,那将得不偿失。
此外,一时借分似乎能暂时缓解尴尬,但会不会因此放纵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其患上“借分依赖症”,这还真不好说。学习和考试原本就是严肃的事情,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不应视之为儿戏。
学校有教育创新意识值得肯定,但这样的创新应该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要让“创新”成为老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其实,与其一门心思搞什么教育创新,不如老老实实落实各学科、学段的教育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科测评成绩。做好了这些,还需要费神地开办什么“分数银行”吗?
(责编 欧金昌)
对此,不少人极力点赞,认为这是教育创新,是考试改革新举措,但笔者并不看好。表面上看,“分数银行”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考得不好的窘态,对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还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促进作用。
但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考试中存在的实质问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一个阶段学业水平的直观反映,而从“分数银行”借来的分数永远不是自己的分数,即使后来还上了,但“此分”非“彼分”,原先课程中不会的还是不会,知识上的漏洞依旧存在。
说起来,这个“分数银行”跟实体银行有本质不同,道理和运作上很难互相借鉴或打通。人们在实体银行贷款后,在规定日期内还上相应数额(当然还有利息)即可。但分数能这样吗?前期考得不好借了分,后期考好了还上另一个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而且据说有些老师还放“高利贷”,这就更不是教育应有的科学态度。
退一步說,学校在学生借了分后不久,就当期的学业又重新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有机会还上“原来的分数”,这不就两全其美,不算掩耳盗铃了?看似可以,只是多此一举,怕是会累了老师,也累了学生。
老师在学生考砸的时候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并拿出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梳理心理障碍、补上知识漏洞、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如果把大部分心思用在“分数银行”上并依赖之,极有可能出现为了分数而“相互应付”的现象,那将得不偿失。
此外,一时借分似乎能暂时缓解尴尬,但会不会因此放纵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其患上“借分依赖症”,这还真不好说。学习和考试原本就是严肃的事情,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不应视之为儿戏。
学校有教育创新意识值得肯定,但这样的创新应该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要让“创新”成为老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其实,与其一门心思搞什么教育创新,不如老老实实落实各学科、学段的教育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科测评成绩。做好了这些,还需要费神地开办什么“分数银行”吗?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