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挟名人以自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i9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痞子在人群中炫耀自己和秀才老爷说上话了。人问他都和秀才老爷说了些什么。痞子说,秀才老爷对我说,滚开!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足见即使是个“痞子”,也巴不得沾“秀才老爷”的光。为什么?因为秀才老爷是当地的名人呀,有名气有地位,跟他扯上关系,自己不也就有名气有地位了?
  实际上,咱也别嘲笑这位“痞子”,社会上挟名人自重的,委实不少,几乎算得上一种社会现象了。许多人以结识名人为荣,哪怕只见过一面,也可成为常年的谈资;倘若得到名人的签名抑或题字,那简直就可以炫耀半辈子。似乎一抬出名人来,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抑或提高所论及之人的身价。比如,本世纪初的束星北热所引起的一些议论,就颇值得我们深思。(关于束星北先生的生平及其作为,详见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一书)。我这里想说的是,许多人在谈论束星北时,很喜欢拿爱因斯坦和李政道说事儿,以证明束先生是“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天才的物理学家”。说束先生当年在美国曾和爱因斯坦共过事,说李政道当年曾是束先生的学生等等。不过,也有人考证说束先生从未见过爱因斯坦,认为“共事”一说子虚乌有。其实,见没见过面、共没共过事都不重要,因为这说明不了什么。见过爱因斯坦的,与爱因斯坦共过事的人太多了,他们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吗?都能成为“×国的爱因斯坦”?李政道的老师也远不止束先生一个,也许束对李的影响最大,但这仍然说明不了什么。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自己的老师,抑或说都有对自己影响颇大的老师,这些老师也都因此而被称作“天才的××学家”了吗?恐怕未必。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如何得看他本人的贡献,就学术界而言则看他的研究成果,看他的学术成就,而不是他和某些著名人物有多少瓜葛。作为一般介绍,让公众了解其生平,涉及某些名人自然无可厚非;但以此来证明该人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则显然不恰当了。
  如今,不仅有些人喜欢挟名人以自重,有些地方也热衷于挟名人以自重。比如,近年来,不少地方都竞相挖掘当地的历史名人,修建“名人故居”“名人馆”。有些地方还为“争抢”某个名人而打起口水仗,闹得不亦乐乎。无论从人文历史还是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挖掘一下当地的名人,同样无可厚非;但若以为本地曾出过某个名人,或某个名人曾在此卜居过,本地就拥有多高的文化层次了,那可就未免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像笔者所居住的海滨城市青岛,雖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但它毕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底蕴实在有限,以致三十年前就有本地学人批评它是“文化沙漠”。于是,有些人便扒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青岛旅居过的名人,以此来证明和炫耀青島的“文化”。比如,王统照、梁实秋、闻一多、老舍、萧军、萧红等著名作家,都曾经在青岛住过,在此教过书,在此从事过创作,便把他们也归于“青岛作家”之列。鲁迅先生1913年8月初曾乘船路过青岛,轮船在青岛港停靠了十几个小时,于是,青岛与鲁迅也有缘了。如果一座城市因某些名人住过、逗留过,这个城市便身价陡增,那像北京上海等地又该如何炒作呢?又该建多少“故居”“纪念馆”,又该塑多少名人雕像呢?如果某些著名作家曾经在青岛待过,这位作家便成了“青岛作家”,那么世界上旅居过巴黎的著名作家,可以说数不胜数,是否也都被称作“巴黎作家”了?巴黎人似乎从未以此来标榜自己城市的文化。
  一座城市有无文化,主要是看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的浓淡和市民素质的高低,而不是曾经(且还是七八十年前)有无名人在此暂住过。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的“名人效应”。比如,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就曾风靡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一时髦话几乎成了当时文人雅士、社会贤达的口头禅,甚而一度流行到大洋彼岸,连美国议员也把“我的朋友胡适之”挂在嘴边。这显然就不是谁在挟名人以自重,而是名人效应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正是胡适先生的这一磁性人格,不仅使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登高一呼即应者云从,而且在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上,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景仰名人,以名人为楷模——这名人当然得像“我的朋友胡适之”那样当之无愧——但却不要挟名人自重,更不能借名人唬人,拿名人敛钱。至于前些年令人啼笑皆非的“西门庆故居”之争,就已经不是什么挟名人以自重,而简直就是挟“名人”以自贱了!
其他文献
在《杂文月刊》2016年11月原创版读到《庄子“不受”的远见》,对“列子不受子阳之粟”颇有些不尽之意。顺便也说几则不受的“史话”。  嵇康不受司马氏之召,躲进竹林做贤人。后来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官司,背上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杀,留下一曲广陵散让人唏嘘。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嵇康龙性难驯,不与司马氏合作,自然逃不过司马家的恢恢法网。  到了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朱元璋立法治“不受”,根本用不着藏着掖着。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孕育了多年,万一实現了呢?  这个梦想就是,我想给老县城拍一部怀旧的微电影。  出生于山西的导演贾章柯,对老县城情有独钟。他拍摄了好多关于老县城的电影,在那些电影里,老县城尘土飞扬,县城里的小人物们,轮流上演着他们的命运故事。这个看起来内向的男人,拍了一部《三峡好人》,他把老县城的魂给招回来了。电影中的老县城,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发生的地方。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影院,看那部电影,胸口一阵
期刊
道德很重要毋庸置疑,無论治国还是修身都离不开。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多如牛毛,比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等等。不过,重要并不意味着重视。就像空气很重要,但污染空气的事,大家做得不少;身体也很重要,但危害身体健康的事几乎每天在做。如果没到危急存亡之秋,想必一个人很难痛定思痛。  道德之事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和别人谈道德,别人不仅反
期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希望国人养成独立、自由之理想人格,能够自尊、自治、自立,因为他“认定国民个人的素质是国家富强、独立、自由的前提”(高瑞泉语),所谓“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了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胡适《易卜生主义》)。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国人果真养成自由独立之人格了吗?  前年,曾随单位乒乓球队到某单位打比赛,比赛
期刊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大大衰落了,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掌控,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趙、韩、魏几家,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初,智家掌门人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另一个儿子智宵。智果认为智瑶优点固然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可就是道德品质不好,有才无德
期刊
上个周末,妹妹从老家打来电话,简单问候了几句,告诉我一条消息,她那在福州打工的儿子处了个外省的女朋友。外甥处对象了,我这个当舅舅的,自然打心底里高兴。于是,笑着回答:“你家楼房刚刚竣工,现在儿子又有对象了,这可是双喜临门啊。”听了这话,电话那头妹妹轻轻叹道:“好是好,只是女方家提出要十万元彩礼。盖房的借款还没还清呢,这下又冒出一个大难题。”“十万呀,这么多!”妹妹赶紧解释:十万元不算多,如果是本地
期刊
150年前,在美国流传出一篇奇文,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蜡烛制造工匠的请愿书》,代表蜡烛、灯蕊、灯笼、烛台、灯台、灯罩、动物油、树脂、酒精生产商向政府和民众呼吁,重开1845年和1851年大英帝国已废除的窗户税和玻璃税,禁止太阳入屋,以保证他们所在的照明行业的利益。在石油还没有大规模开采之前,这些产业曾主宰着城市的照明。当然,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太阳,而是当时初露头脚并被公众越来越认可的煤油灯。除了
期刊
如果我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个“大特务”,经常接受指令从事某种与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你会相信吗?然而,史书就这样白纸黑字地写着。  某年,曹寅向康熙汇報了苏杭织造捐资平抑米价和洪武陵墓塌陷这两件事,康熙在奏折上批示说:“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折来奏。”  大学士熊赐履退休后一直住在江宁,康熙曾在曹寅进京时叮嘱他“存问”熊的有关情况。一年后,曹寅在奏折中这样汇报:“打听得熊赐履在
期刊
上海老街,也就是现在上海老城厢里方浜中路上的一段,其中,最最热闹的可能就要算从原庙门前立旗杆的地方,到广福寺这一带了。外地人以为到过“上海老街”,就算領略过上海老城厢的风情了。其实,上海老街与过去相比要逊色得多了。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方浜中路293号,它的位置正好在旧校场路与馆驿街的当中。这是一处两层楼的街面房子,我1947年的冬天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  这一段原先都是些小店铺,我记得293号的
期刊
俞平伯是“新红学派”创始人之一。自21岁起,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等“红学”著作。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红学热中,俞平伯却出奇地“缄默”。1979年,《红楼梦学刊》发行之际,出版社亲自上门邀请他担任顾问,被他当面谢绝。接着,他又拒绝了美国首届“《红楼梦》国际研讨会”的邀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是公开场合,他总是保持“缄默”,闭口不谈《红楼梦》。  對于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