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新的照相馆模式似乎给一个已经成熟的行业带来了新的快感体验。
2012年儿童节这天,两个“80后”女孩开起了北京第一家“自拍照相馆”,命名为“友家”。在这家自拍照相馆里,拍照者不用受摄影师的“摆布”,也不用调试那些复杂的专业设备,因为这一切都是准备好的,拍照的人只需控制自己的表情和手里的快门线,然后,就剩下挥洒创意了。
自助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加上拍照者百分百的创意,看起来简单的模式,其实贩卖的就是“新鲜感”,只是,这种新鲜感能够保鲜多久,被好奇心吸引而来的顾客在这里还能获得什么?
大头贴里的影楼,影楼里的大头贴
友家自拍照相馆的老板韩洁和朱琳,是两个“80后”女孩,她们在工作3年后决定抛弃朝九晚五的生活,自己做生意。因为两个人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友家并没有大影楼那么阔绰——拥有大落地窗的临街门面和那些通晓顾客心思的销售。
友家就开在一个Loft公寓里,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两间摄影棚和更衣室,楼下是客厅和办公区,全部面积大概有140平方米。与传统影楼富丽堂皇的内部装修不同,韩洁她们刻意回避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而是运用客厅般的家居摆设、温暖色调的沙发和照片墙以及明快温馨的音乐,营造了一种“朋友之家”的感觉,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钱。
在照相馆整体运营中,房租和设备的投入占用了大部分资金。目前,房租每月1万元,除去房租,其他投入不到20万元。之所以选择现在的位置开店,韩洁有她自己的想法:一来这里方便拍照不会扰民;二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一个人真喜欢的话,多远都会来的。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她们预期的那样顺利,在照相馆开业的前半个月里,韩洁和朱琳几乎是大眼瞪小眼,因为店里基本没什么客人,她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开始印制宣传页、发传单,但都没人理,这样的宣传方式行不通,我们就干脆利用起免费的网络来了。后来,我们在微博、人人网上宣传了一下,没想到突然有一天,人人网上的转发量就上万了,随后我们微博的粉丝每天都会有上千的增长,突然一下子好多人就都知道了。”
友家一直采用预约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顾客等候太久。从2012年7月份开始,韩洁和朱琳忙了起来,少的话一天要接待四五拨顾客,周末来预约的人更多。“一开始没想太多,只是想别赔了就行,因为当时我们做的时候北京还没有,深圳就一家,上海也就一家,不知道市场会有多少人接受。”
目前友家经营了半年多,前期投入的成本已经全部收了回来。现阶段来友家拍照的多以学生和白领为主,一位在友家拍过照片的女孩说:“这儿就相当于‘高档大头贴’,但大头贴拍出来不会像这里可以做成册子或者写真集。并且去影楼拍的话花费比较高,到这里自拍只按时间收费,还是挺划算的。”
服务要向“海底捞”看齐
商界从来都不缺乏好点子,而是缺乏能把点子变成现实的人。
韩洁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欧洲兴起了自拍照相馆,觉得挺好玩,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后来又综合考虑了北京市场的情况,经过几番努力,才决定跟朋友合伙试试。
韩洁觉得想在传统的摄影行业做出成绩,光靠翻新“花样”是不够的,和顾客接触得多了,才觉得真正能获得口碑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我们想把友家做成摄影界的‘海底捞’。我自己也是个爱美的女孩,知道来友家拍照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在服务上,韩洁她们正在向“海底捞”学习。在夏天的时候,她们会和客人约定,打车过来可以报销;为顾客免费提供冰淇淋、饮料;如果客人等候时间久了,还可以提供修指甲、化妆服务。
不过,友家的“主菜”还是照片的质量。
虽然是学广告设计出身,有摄影的专业底子,但韩洁在调试照相机、灯光、背景之间的光影关系的时候,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找到最佳效果之前就是要不断地试,有时候试了很长时间,还是会觉得效果不是特别好,有阴影瑕疵,就要反复调整。”
虽然目前自拍照相馆对顾客的吸引力还停留在“新鲜感”的层面,但是随着大家对这种模式的熟悉,未来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在友家的服务和技术水平而言,未来是否能达到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标准,将是她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如何“保鲜”是难题
来到友家拍照的人,都是对生活抱有热情的人。韩洁说这里还有50多岁的老夫妇过来,在电话预约的时候,对方问:“你们这儿有AK47的枪吗?”她还以为是年轻人,结果一来竟然是年过半百的老夫妇。多数来这里拍照的人都是两三个朋友一起,让韩洁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女孩儿,一个人拎着一个大箱子过来,在摄影棚里拍了3个小时。
目前对于友家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同业竞争。这几乎是任何一个新兴行当都无法避免的难题。“只要赚钱就会引来‘跟风’”,虽然友家有自己特制的照片共享系统,但是毕竟相对于其他生意,自拍照相馆的技术门槛还是很低的,可复制性也很高。“自拍照相馆刚出现时,不仅客户对我们了解不多,整个行业也存在很多恶意竞争的问题,比如同行间的恶意骚扰、预约了时间又不来,等等。”
对于这个新兴起来的市场,韩洁还是不希望走得太快,“盲目地扩张、开分店,不仅服务质量很难保证,还会造成大批投资者的涌入,就像当初流行的大头贴一样,因为大家觉得赚钱都来做,最后服务质量就会参差不齐,只能是昙花一现,很难长久”。
现在友家已经不是北京唯一的自拍照相馆了,这些照相馆在外观、风格、经营模式,甚至打折方式上都很相像,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人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方兴未艾的商业模式,但是韩洁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她认为“一些小城市不一定能接受得了这样的消费方式。他们可能更愿意花一两百块钱来吃顿饭,但不愿意用来拍照。因为有些二、三线城市拍套艺术照也没多少钱,除非把价钱降低到百元以下,但那样利润空间也会大幅降低,毕竟二、三线城市顾客的需求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不一样。”
对于未来是否会被超越,韩洁表示很难说,“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只是抓住了一个最先进入市场的契机,而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用这一点点优势打造口碑,以后要保持优势,还要面对很多挑战”。
2012年儿童节这天,两个“80后”女孩开起了北京第一家“自拍照相馆”,命名为“友家”。在这家自拍照相馆里,拍照者不用受摄影师的“摆布”,也不用调试那些复杂的专业设备,因为这一切都是准备好的,拍照的人只需控制自己的表情和手里的快门线,然后,就剩下挥洒创意了。
自助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加上拍照者百分百的创意,看起来简单的模式,其实贩卖的就是“新鲜感”,只是,这种新鲜感能够保鲜多久,被好奇心吸引而来的顾客在这里还能获得什么?
大头贴里的影楼,影楼里的大头贴
友家自拍照相馆的老板韩洁和朱琳,是两个“80后”女孩,她们在工作3年后决定抛弃朝九晚五的生活,自己做生意。因为两个人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友家并没有大影楼那么阔绰——拥有大落地窗的临街门面和那些通晓顾客心思的销售。
友家就开在一个Loft公寓里,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两间摄影棚和更衣室,楼下是客厅和办公区,全部面积大概有140平方米。与传统影楼富丽堂皇的内部装修不同,韩洁她们刻意回避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而是运用客厅般的家居摆设、温暖色调的沙发和照片墙以及明快温馨的音乐,营造了一种“朋友之家”的感觉,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钱。
在照相馆整体运营中,房租和设备的投入占用了大部分资金。目前,房租每月1万元,除去房租,其他投入不到20万元。之所以选择现在的位置开店,韩洁有她自己的想法:一来这里方便拍照不会扰民;二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一个人真喜欢的话,多远都会来的。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她们预期的那样顺利,在照相馆开业的前半个月里,韩洁和朱琳几乎是大眼瞪小眼,因为店里基本没什么客人,她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开始印制宣传页、发传单,但都没人理,这样的宣传方式行不通,我们就干脆利用起免费的网络来了。后来,我们在微博、人人网上宣传了一下,没想到突然有一天,人人网上的转发量就上万了,随后我们微博的粉丝每天都会有上千的增长,突然一下子好多人就都知道了。”
友家一直采用预约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顾客等候太久。从2012年7月份开始,韩洁和朱琳忙了起来,少的话一天要接待四五拨顾客,周末来预约的人更多。“一开始没想太多,只是想别赔了就行,因为当时我们做的时候北京还没有,深圳就一家,上海也就一家,不知道市场会有多少人接受。”
目前友家经营了半年多,前期投入的成本已经全部收了回来。现阶段来友家拍照的多以学生和白领为主,一位在友家拍过照片的女孩说:“这儿就相当于‘高档大头贴’,但大头贴拍出来不会像这里可以做成册子或者写真集。并且去影楼拍的话花费比较高,到这里自拍只按时间收费,还是挺划算的。”
服务要向“海底捞”看齐
商界从来都不缺乏好点子,而是缺乏能把点子变成现实的人。
韩洁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欧洲兴起了自拍照相馆,觉得挺好玩,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后来又综合考虑了北京市场的情况,经过几番努力,才决定跟朋友合伙试试。
韩洁觉得想在传统的摄影行业做出成绩,光靠翻新“花样”是不够的,和顾客接触得多了,才觉得真正能获得口碑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我们想把友家做成摄影界的‘海底捞’。我自己也是个爱美的女孩,知道来友家拍照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在服务上,韩洁她们正在向“海底捞”学习。在夏天的时候,她们会和客人约定,打车过来可以报销;为顾客免费提供冰淇淋、饮料;如果客人等候时间久了,还可以提供修指甲、化妆服务。
不过,友家的“主菜”还是照片的质量。
虽然是学广告设计出身,有摄影的专业底子,但韩洁在调试照相机、灯光、背景之间的光影关系的时候,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找到最佳效果之前就是要不断地试,有时候试了很长时间,还是会觉得效果不是特别好,有阴影瑕疵,就要反复调整。”
虽然目前自拍照相馆对顾客的吸引力还停留在“新鲜感”的层面,但是随着大家对这种模式的熟悉,未来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在友家的服务和技术水平而言,未来是否能达到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标准,将是她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如何“保鲜”是难题
来到友家拍照的人,都是对生活抱有热情的人。韩洁说这里还有50多岁的老夫妇过来,在电话预约的时候,对方问:“你们这儿有AK47的枪吗?”她还以为是年轻人,结果一来竟然是年过半百的老夫妇。多数来这里拍照的人都是两三个朋友一起,让韩洁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女孩儿,一个人拎着一个大箱子过来,在摄影棚里拍了3个小时。
目前对于友家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同业竞争。这几乎是任何一个新兴行当都无法避免的难题。“只要赚钱就会引来‘跟风’”,虽然友家有自己特制的照片共享系统,但是毕竟相对于其他生意,自拍照相馆的技术门槛还是很低的,可复制性也很高。“自拍照相馆刚出现时,不仅客户对我们了解不多,整个行业也存在很多恶意竞争的问题,比如同行间的恶意骚扰、预约了时间又不来,等等。”
对于这个新兴起来的市场,韩洁还是不希望走得太快,“盲目地扩张、开分店,不仅服务质量很难保证,还会造成大批投资者的涌入,就像当初流行的大头贴一样,因为大家觉得赚钱都来做,最后服务质量就会参差不齐,只能是昙花一现,很难长久”。
现在友家已经不是北京唯一的自拍照相馆了,这些照相馆在外观、风格、经营模式,甚至打折方式上都很相像,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人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方兴未艾的商业模式,但是韩洁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她认为“一些小城市不一定能接受得了这样的消费方式。他们可能更愿意花一两百块钱来吃顿饭,但不愿意用来拍照。因为有些二、三线城市拍套艺术照也没多少钱,除非把价钱降低到百元以下,但那样利润空间也会大幅降低,毕竟二、三线城市顾客的需求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不一样。”
对于未来是否会被超越,韩洁表示很难说,“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只是抓住了一个最先进入市场的契机,而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用这一点点优势打造口碑,以后要保持优势,还要面对很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