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是服务类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理论大于实践等问题,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和推进。基于工作匹配为目的,高校需要转变行政管理专业常规培养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行政管理管理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培养的模式,进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应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随着行政学科专业内容、管理目标、以及市场导向的因素的变化,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与工作相匹配,进而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专业、专人、专事等原则,进而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首要目标。行政管理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定向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各类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实践应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服务能力。根据当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守专业对口和工作匹配的基本原则,立足实践为基础,高校需要逐渐建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向应用型模式的过度,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创造相对完善的人才输送渠道,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对接。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呈现正比例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指的是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从行政管理专业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应试,轻应用”等问题,严重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效发展[1]。此外,师资力量整体呈现薄弱的现状,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等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项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单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专业性教师数量不足、综合型能力教师配比额度不足、创新型意识教师资源不足等方面。
(二)课程设置脱轨
“教学”——“考试”的模式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作用,不利于高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行政管理专业来看,大多数高校对学科、学分的设置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例如:大一、大二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寥寥无几,学生很难消化理论性知识;实践应用型课程学分较低,导致学生重视力度不足;专业领域内的教学活动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按比例、按资源、按专业要求,形成系统化模式,才能很好的与社会相适应。
(三)培养方向单一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向需要与工作相匹配,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方向等。高校培养模式是循序渐进的,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后续实践培养,从而造成学生走入社会时无法得心应手的胜任岗位要求,表现出工作能力低下、适应能力薄弱、应变能力有限等。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进而造成培养方向相对单一,在实践应用中无法很好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建立高校与单位的对接体系,学生犹如“纸上谈兵”;不重视实习教学,抱以“走马观花”的态度;综上,单一的培养方式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才。
三、创新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策略分析
(一)加大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注重师资力量的积累和培养,同时适度提升高校教师入职门槛;其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立足实践以社会所需为培养目标;另外,搭建教学与实践平台,例如:与多所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真正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高度匹配;加大信息互动建设,搭建“全国行政管理专业线上互动”系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同时,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资源,实现新旧思想的跟新换代,例如:引进国外教师,借鉴国外思想的洗礼,打破中国传统的教学格局;最后,加大行政专业教师资源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
(二)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分布比例不均、内容单一、方向不准等方面问题,教育部门根据社会所需,需要有计划的实行课程改革。例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8:2的比例均衡分配;调整实习内容,提升实习要求,重视实习价值,包括上调实习课程的学分和实习报告的真实性,避免滥竽充数等问题,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态度。同时,转变“教学”——“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实践”——“考核”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行政管理不同于技术类专业课程,行政管理是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结合社会人才所需现状,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规范化、系统化培养人才。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基于工作匹配的人才培养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注重互动交流、实习教学、开展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单位,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或者在校内开设相应的行政管理岗位,由学生担任岗位职责,培养学生一定的共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内的众多行政岗位都是由学生任职,一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途径,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定期向合作单位输送实习生,创作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高校来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多为学生营造实践环境和机会,从而更好的巩固理论。
结语:研究基于工作匹配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不断丰富师资力量及课程改革,才能不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进而为社会对口培养综合型行政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9)
[2]黄牧乾.现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09)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应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随着行政学科专业内容、管理目标、以及市场导向的因素的变化,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与工作相匹配,进而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专业、专人、专事等原则,进而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要求。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首要目标。行政管理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定向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各类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实践应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服务能力。根据当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守专业对口和工作匹配的基本原则,立足实践为基础,高校需要逐渐建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向应用型模式的过度,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创造相对完善的人才输送渠道,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对接。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呈现正比例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指的是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从行政管理专业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应试,轻应用”等问题,严重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效发展[1]。此外,师资力量整体呈现薄弱的现状,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等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项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单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专业性教师数量不足、综合型能力教师配比额度不足、创新型意识教师资源不足等方面。
(二)课程设置脱轨
“教学”——“考试”的模式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作用,不利于高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行政管理专业来看,大多数高校对学科、学分的设置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例如:大一、大二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寥寥无几,学生很难消化理论性知识;实践应用型课程学分较低,导致学生重视力度不足;专业领域内的教学活动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按比例、按资源、按专业要求,形成系统化模式,才能很好的与社会相适应。
(三)培养方向单一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向需要与工作相匹配,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方向等。高校培养模式是循序渐进的,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后续实践培养,从而造成学生走入社会时无法得心应手的胜任岗位要求,表现出工作能力低下、适应能力薄弱、应变能力有限等。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进而造成培养方向相对单一,在实践应用中无法很好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建立高校与单位的对接体系,学生犹如“纸上谈兵”;不重视实习教学,抱以“走马观花”的态度;综上,单一的培养方式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才。
三、创新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策略分析
(一)加大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注重师资力量的积累和培养,同时适度提升高校教师入职门槛;其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立足实践以社会所需为培养目标;另外,搭建教学与实践平台,例如:与多所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真正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高度匹配;加大信息互动建设,搭建“全国行政管理专业线上互动”系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同时,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资源,实现新旧思想的跟新换代,例如:引进国外教师,借鉴国外思想的洗礼,打破中国传统的教学格局;最后,加大行政专业教师资源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
(二)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分布比例不均、内容单一、方向不准等方面问题,教育部门根据社会所需,需要有计划的实行课程改革。例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8:2的比例均衡分配;调整实习内容,提升实习要求,重视实习价值,包括上调实习课程的学分和实习报告的真实性,避免滥竽充数等问题,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态度。同时,转变“教学”——“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实践”——“考核”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行政管理不同于技术类专业课程,行政管理是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结合社会人才所需现状,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规范化、系统化培养人才。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基于工作匹配的人才培养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注重互动交流、实习教学、开展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单位,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或者在校内开设相应的行政管理岗位,由学生担任岗位职责,培养学生一定的共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内的众多行政岗位都是由学生任职,一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途径,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定期向合作单位输送实习生,创作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高校来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多为学生营造实践环境和机会,从而更好的巩固理论。
结语:研究基于工作匹配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不断丰富师资力量及课程改革,才能不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进而为社会对口培养综合型行政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9)
[2]黄牧乾.现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