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上岗即用"的物流专业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根本任务,结合我校物流专业建设实践和经验,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物流;中职;专业建设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建设也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物流人才社会需求预测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物流人才被纳入到十二类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为例,目前全市物流从业人员约25-30万人,占大连市全部从业人员的14%,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随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大连市物流从业人员将达到40万人以上。按照2010年发展目标,大连市在未来5年将缺少各类物流人才15万人左右。
二、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偏高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中职和高职层次分化不明显,甚至出现混淆,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上二者发生重叠,出现高职毕业生管理能力欠缺,中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另外,现时代的中职学生对岗位的期待值较高,也迫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发生偏差,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就是通过电脑,坐在办公室里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遥控。而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
2、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薄弱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但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综合课程少,专业课程开设过细且程度较深;二是注重理论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三是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时间占到了90%以上,大量的课堂理论教学挤占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由于教学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陈旧的问题,学生反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部分实训课"不实际",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训环节空缺,使得学生对业务流程不熟悉,岗位适应性较差。
3、师资实践能力不足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教师实践经验普遍偏低,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型,缺乏工作实际经验,难以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生动地案例教学,难以实现岗位对课堂的对接,课堂缺乏生气;由于对岗位的不了解,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弱,缺乏专业引领。
三、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突破瓶颈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们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有必要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具体化。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价值取向于社会需求和市场驱动为主,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与岗位需求接轨,鉴于物流知识体系涵盖较广的特点,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建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基本模式。
"寬基础"一是放宽物流专业入学条件限制,凡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均可入校参加学习,并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应以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为基础,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专业的实训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将知识能力和人格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通过强化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社会的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根据物流专业的能力要求,设立实训室,对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科学的优化,建立训练模块,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适时组织专业技能竞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外,实行生产实习锻炼,培养合格人才。在校期间,就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进行生产实习,加强对毕业前实习的指导,使学生能真正在生产实习中得到锻炼,成为能吃苦、懂专业、会技术、有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接受用人单位挑选。
(四)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改革需要
首先要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时代,开展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操作技术教学内容。同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现有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总之,物流专业建设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物流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2008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大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3]《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物流;中职;专业建设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建设也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物流人才社会需求预测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物流人才被纳入到十二类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为例,目前全市物流从业人员约25-30万人,占大连市全部从业人员的14%,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随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大连市物流从业人员将达到40万人以上。按照2010年发展目标,大连市在未来5年将缺少各类物流人才15万人左右。
二、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偏高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中职和高职层次分化不明显,甚至出现混淆,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上二者发生重叠,出现高职毕业生管理能力欠缺,中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另外,现时代的中职学生对岗位的期待值较高,也迫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发生偏差,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就是通过电脑,坐在办公室里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遥控。而忽视实际技能的培养。
2、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薄弱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但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综合课程少,专业课程开设过细且程度较深;二是注重理论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三是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时间占到了90%以上,大量的课堂理论教学挤占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由于教学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陈旧的问题,学生反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部分实训课"不实际",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训环节空缺,使得学生对业务流程不熟悉,岗位适应性较差。
3、师资实践能力不足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教师实践经验普遍偏低,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型,缺乏工作实际经验,难以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生动地案例教学,难以实现岗位对课堂的对接,课堂缺乏生气;由于对岗位的不了解,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弱,缺乏专业引领。
三、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突破瓶颈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们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有必要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具体化。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价值取向于社会需求和市场驱动为主,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与岗位需求接轨,鉴于物流知识体系涵盖较广的特点,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建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基本模式。
"寬基础"一是放宽物流专业入学条件限制,凡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均可入校参加学习,并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应以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为基础,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专业的实训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将知识能力和人格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通过强化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社会的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根据物流专业的能力要求,设立实训室,对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科学的优化,建立训练模块,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适时组织专业技能竞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外,实行生产实习锻炼,培养合格人才。在校期间,就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进行生产实习,加强对毕业前实习的指导,使学生能真正在生产实习中得到锻炼,成为能吃苦、懂专业、会技术、有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接受用人单位挑选。
(四)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改革需要
首先要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时代,开展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操作技术教学内容。同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现有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总之,物流专业建设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物流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2008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大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3]《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