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金秋时节,全球几十位企业界名流集聚上海,为上海发展出谋划策。20年弹指一挥间,历经20个春秋的市长咨询会议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见证了上海的改革与发展,并在点点滴滴中推动了上海的全球化进程。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
1989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独具慧眼,接受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叔平建议,创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叱咤商界的全球企业家,开始关注上海发展。
随着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咨询会议影响的不断扩大,要求参加市长咨询会议的国际知名大公司越来越多,已从最初7个国家的12名成员,增加到目前的14个国家的39名成员,他们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真知灼见。
1990年,会议提出上海应加快发展证券、期货等要素市场;1995年,重点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地区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的条件,并提出了上海的努力方向;1998年,会议再次以金融为专题,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研讨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
2000年初,一些外资企业投诉,认为上海通关环境不好,速度过慢,货物通关要3—5天,有时甚至要半个月,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10月底,一份由上海市外经贸委与普华永道公司联合署名的《上海提高通关效率调研报告》,在市长咨询会议上征询意见,引起了与会成员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建议。由此推动了上海“大通关”步伐。
2003年11月2日,第15次市长咨询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之际,上海已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面向2010年世博会,与会成员就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招展和游客吸引,投融资计划、场馆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2006年11月5日,第18次会议,围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主题,市长韩正指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要致力于以创新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着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2007年10月28日第19次咨询会议主题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市长韩正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等,将上海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四个中心”的建设。
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到世博会城市发展,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洋高参们奉献了一个个金点子。来自世界各地的智慧火花,演化成为了可行的具体措施,推动着上海不断实现新的跨越:1990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为756.45亿元,2007年为12001.16亿元;1990年,全市财政收入为284.36亿元,2007年为7310.26亿元;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14亿美元,到2007年则为148.69亿元;199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4‰2007年为37.6%……
与此同时,上海的独特魅力,也令国际商业人士着迷。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生活或途经上海的人都说,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美国国际集团前董事长格林伯格感慨:“这些年经常来上海,感到上海最大的变化是人,是人的眼界和思维能力的变化。”其实在人的变化背后,更多的是上海的国际化正深刻地体现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
金融风暴下的上海
每年咨询会议的热点是什么?第一,全球经济热点解读,第二,会议成员为上海出谋划策。
在第20次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国际金融危机成了热门话题。金融危机对上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成了上海市政府团队关心的议题。
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的经济危机,就上海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对上海有哪些影响?上海新的发展机会又在哪些方面?
英国汇丰有限公司董事长葛霖认为,中国的出口行业肯定会受到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今年增长可能会放缓。但是,中国投资和融资需求将仍然强劲,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样会继续增长,这将给上海制造业以及相关的金融行业带来机遇。
对此,日本野村控股集团董事长氏家纯理解为,一方面是负面的财富效应,目前美国和欧洲消费需求急剧萎缩影响了对于高档消费品的出口,比如像汽车、平板电视等,另一方面是项目融资机会不断萎缩。
智利卢克希科集团董事长卢克希奇认为,中国原材料、大宗商品的生产和需求非常大,经济衰退会带来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
瑞士诺华集团董事长魏思乐建议,上海利用这样的机会,治理空气污染,加大公共交通运输方面的投资,淘汰部分的落后产能。
金融危机对于全球服务业的投资以及服务业领域的外国投资向中国转移有什么影响?
美国安永会计事务所董事长特黎说,当前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服务业,服务业的关键是人才,上海要加强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业劳动队伍。
荷兰皇家孚宝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布鲁德斯赞成上海发展服务业决策,他建议上海要以开放的思维接受全球化。
法国高迪苏伊士集团董事长麦斯特雷建议,上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状态下,应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优势产业,把服务外包出去,比如说汽车制造行业,并且保证服务价格是合理的,这对投资者来说才有吸引力。
2007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达到1858万,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长期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荷兰鹿特丹市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卢博拉强调,上海一定要打造成一个跨文化的城市,只有保证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士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荣誉和自豪,我们的城市才能有效地发展。
美国普华永道首席执行官沈德培建议,上海要继续在领导力培养方面进行投入,学习世界的经验。
麦斯特雷说,城市规模越大,问题也更复杂,需要更多的磋商。所有的城市项目都要在政府的网站上公示,这样可以直接吸取民众的建议。
目前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力图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际企业和中国国内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应该极具战略意义,上海市政府怎么做才能促进这样的战略合作?
英国沃达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认为,上海要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来帮助本土企业寻求业界的合作,同时鼓励更多的外国公司到上海发展。
德意志银行执委会主席艾克曼建言,首先。要不断地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第二,创新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开放,只有开放的架构,才能充分了解本土客户的需求以及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竞争优势;第三。建立一定的网络。把客户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为合作双方提供便利,最后,建立并且培养一种创新社区的理念。
近几年来上海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办公楼宇的租赁成本等商务成本急剧增长,上海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英国英美烟草集团董事长杜立石建议,外籍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高,企业可以雇佣本土专业人才减低成本。
美国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说,首先,上海应该成为企业的知识中心,制造业的制造活动从市中心搬出去,第二,提高本地企业生产力,鼓励公司内部进行知识交换;第三,鼓励共享益处。
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扰上海的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特别是虚拟经济逐步对实体经济影响加速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怎样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瑞典银瑞集团董事长沃伦伯格说,首先,大学应该有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创业,在刺激和鼓励人们进行创业时,政府应该发挥催化剂作用;第二,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有良好创意和经营理念的人士。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既能改进知识产权的体系,又能惠及百姓?
魏思乐建议,知识产权在数据、品牌的保护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还需要法律的执行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及时了解。
瑞士ABB集团首席执行官霍根认为,要把创新和想像明确区分开来,保护创新工作将会更加有效。无论是上海还是整个中国,所需要的就是大力执法,在各个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努力去找到优秀的人才进行创新。
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城市过程中,对政府来说当前最急需做哪些准备,应该赋予企业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怎样合作?
沃伦伯格建议,预防总是比事后亡羊补牢好,所以要尽早采取行动和快速采取行动,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灾害事故;上海应该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危机应对团队;沟通非常重要,要做好充分准备,跟公众进行信息传达和沟通。
如何更好地借鉴其他国家举办世博会的经验和理念,与所有参展方一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的世博会?
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罗旭德建议,上海可以将世博会作为非常有效的品牌建设工具,并且进行跨领域合作,来应对特大型城市在住房、交通、医疗保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第20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国际企业家智囊团的成员们纷纷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尽管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法不一,但对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前景,国际企业家们一致看好。他们表示,上海已经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并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是融入各方智慧的平台,上海以海纳百川之态听取各方建言。市长韩正说:
“现在上海地铁的运行里程数为234公里,到2010年世博会前,也就是到明年年底后年年初,运行里程数将达400公里,新开工项目到2012年里程数将超过500公里,这样就可以真正体现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
“2009年至2011年,由上海市政府直接推动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项目在660亿到680亿人民币之间。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保护,还有固体废弃物垃圾的处理,其中大量在上海郊区。今年上海将淘汰500条落后的生产线,明年还要淘汰700条落后的生产线。在世博会前还将正式实施新增机动车‘国四’标准(相当于‘欧四’标准)。在2010年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上海环境质量还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不是一年、两年的目标,也不是5年、10年的目标,而是20年的目标。上海市历届政府都为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将有3个工作重点:第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按照国际规则;第二,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三,要符合上海自身发展的特点。”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
1989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独具慧眼,接受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叔平建议,创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叱咤商界的全球企业家,开始关注上海发展。
随着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咨询会议影响的不断扩大,要求参加市长咨询会议的国际知名大公司越来越多,已从最初7个国家的12名成员,增加到目前的14个国家的39名成员,他们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真知灼见。
1990年,会议提出上海应加快发展证券、期货等要素市场;1995年,重点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地区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的条件,并提出了上海的努力方向;1998年,会议再次以金融为专题,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研讨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
2000年初,一些外资企业投诉,认为上海通关环境不好,速度过慢,货物通关要3—5天,有时甚至要半个月,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10月底,一份由上海市外经贸委与普华永道公司联合署名的《上海提高通关效率调研报告》,在市长咨询会议上征询意见,引起了与会成员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建议。由此推动了上海“大通关”步伐。
2003年11月2日,第15次市长咨询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之际,上海已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面向2010年世博会,与会成员就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招展和游客吸引,投融资计划、场馆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2006年11月5日,第18次会议,围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主题,市长韩正指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要致力于以创新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着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2007年10月28日第19次咨询会议主题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市长韩正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等,将上海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四个中心”的建设。
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到世博会城市发展,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洋高参们奉献了一个个金点子。来自世界各地的智慧火花,演化成为了可行的具体措施,推动着上海不断实现新的跨越:1990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为756.45亿元,2007年为12001.16亿元;1990年,全市财政收入为284.36亿元,2007年为7310.26亿元;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14亿美元,到2007年则为148.69亿元;199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4‰2007年为37.6%……
与此同时,上海的独特魅力,也令国际商业人士着迷。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生活或途经上海的人都说,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美国国际集团前董事长格林伯格感慨:“这些年经常来上海,感到上海最大的变化是人,是人的眼界和思维能力的变化。”其实在人的变化背后,更多的是上海的国际化正深刻地体现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
金融风暴下的上海
每年咨询会议的热点是什么?第一,全球经济热点解读,第二,会议成员为上海出谋划策。
在第20次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国际金融危机成了热门话题。金融危机对上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成了上海市政府团队关心的议题。
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引发全球的经济危机,就上海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对上海有哪些影响?上海新的发展机会又在哪些方面?
英国汇丰有限公司董事长葛霖认为,中国的出口行业肯定会受到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今年增长可能会放缓。但是,中国投资和融资需求将仍然强劲,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样会继续增长,这将给上海制造业以及相关的金融行业带来机遇。
对此,日本野村控股集团董事长氏家纯理解为,一方面是负面的财富效应,目前美国和欧洲消费需求急剧萎缩影响了对于高档消费品的出口,比如像汽车、平板电视等,另一方面是项目融资机会不断萎缩。
智利卢克希科集团董事长卢克希奇认为,中国原材料、大宗商品的生产和需求非常大,经济衰退会带来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
瑞士诺华集团董事长魏思乐建议,上海利用这样的机会,治理空气污染,加大公共交通运输方面的投资,淘汰部分的落后产能。
金融危机对于全球服务业的投资以及服务业领域的外国投资向中国转移有什么影响?
美国安永会计事务所董事长特黎说,当前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服务业,服务业的关键是人才,上海要加强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业劳动队伍。
荷兰皇家孚宝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布鲁德斯赞成上海发展服务业决策,他建议上海要以开放的思维接受全球化。
法国高迪苏伊士集团董事长麦斯特雷建议,上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状态下,应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优势产业,把服务外包出去,比如说汽车制造行业,并且保证服务价格是合理的,这对投资者来说才有吸引力。
2007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达到1858万,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长期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荷兰鹿特丹市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卢博拉强调,上海一定要打造成一个跨文化的城市,只有保证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士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荣誉和自豪,我们的城市才能有效地发展。
美国普华永道首席执行官沈德培建议,上海要继续在领导力培养方面进行投入,学习世界的经验。
麦斯特雷说,城市规模越大,问题也更复杂,需要更多的磋商。所有的城市项目都要在政府的网站上公示,这样可以直接吸取民众的建议。
目前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力图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际企业和中国国内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应该极具战略意义,上海市政府怎么做才能促进这样的战略合作?
英国沃达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认为,上海要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来帮助本土企业寻求业界的合作,同时鼓励更多的外国公司到上海发展。
德意志银行执委会主席艾克曼建言,首先。要不断地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第二,创新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开放,只有开放的架构,才能充分了解本土客户的需求以及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竞争优势;第三。建立一定的网络。把客户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为合作双方提供便利,最后,建立并且培养一种创新社区的理念。
近几年来上海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办公楼宇的租赁成本等商务成本急剧增长,上海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英国英美烟草集团董事长杜立石建议,外籍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高,企业可以雇佣本土专业人才减低成本。
美国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说,首先,上海应该成为企业的知识中心,制造业的制造活动从市中心搬出去,第二,提高本地企业生产力,鼓励公司内部进行知识交换;第三,鼓励共享益处。
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扰上海的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特别是虚拟经济逐步对实体经济影响加速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怎样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瑞典银瑞集团董事长沃伦伯格说,首先,大学应该有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创业,在刺激和鼓励人们进行创业时,政府应该发挥催化剂作用;第二,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有良好创意和经营理念的人士。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既能改进知识产权的体系,又能惠及百姓?
魏思乐建议,知识产权在数据、品牌的保护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还需要法律的执行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及时了解。
瑞士ABB集团首席执行官霍根认为,要把创新和想像明确区分开来,保护创新工作将会更加有效。无论是上海还是整个中国,所需要的就是大力执法,在各个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努力去找到优秀的人才进行创新。
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城市过程中,对政府来说当前最急需做哪些准备,应该赋予企业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怎样合作?
沃伦伯格建议,预防总是比事后亡羊补牢好,所以要尽早采取行动和快速采取行动,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灾害事故;上海应该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危机应对团队;沟通非常重要,要做好充分准备,跟公众进行信息传达和沟通。
如何更好地借鉴其他国家举办世博会的经验和理念,与所有参展方一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的世博会?
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罗旭德建议,上海可以将世博会作为非常有效的品牌建设工具,并且进行跨领域合作,来应对特大型城市在住房、交通、医疗保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第20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国际企业家智囊团的成员们纷纷为上海发展献计献策。尽管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法不一,但对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前景,国际企业家们一致看好。他们表示,上海已经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并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是融入各方智慧的平台,上海以海纳百川之态听取各方建言。市长韩正说:
“现在上海地铁的运行里程数为234公里,到2010年世博会前,也就是到明年年底后年年初,运行里程数将达400公里,新开工项目到2012年里程数将超过500公里,这样就可以真正体现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
“2009年至2011年,由上海市政府直接推动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项目在660亿到680亿人民币之间。主要涉及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保护,还有固体废弃物垃圾的处理,其中大量在上海郊区。今年上海将淘汰500条落后的生产线,明年还要淘汰700条落后的生产线。在世博会前还将正式实施新增机动车‘国四’标准(相当于‘欧四’标准)。在2010年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上海环境质量还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不是一年、两年的目标,也不是5年、10年的目标,而是20年的目标。上海市历届政府都为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将有3个工作重点:第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按照国际规则;第二,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三,要符合上海自身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