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老崔的玩物哲学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老崔的人都管他叫“大耍儿”,对这个称呼他欣然接受。北京话里称特别会玩的大玩家为“大耍儿”,够得上这个标准的人可不多,用老崔的话来说,要玩出一定水平,那才能叫“玩”!
  对于玩,老崔有着一份强大到甚至有些偏执的自信。“我不比精度,只比数量。在我手上,总有一件物事,是比你多玩的。”他这样说。
  老崔生于1953年,本名崔志强,字苍岩,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人等。他研习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年,在圈内颇有名望,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以及国际交流展,篆刻作品还曾被用作国礼。
  老崔的工作室名为“梦华堂”,出白《列子·黄帝》。他说,“梦华”二字表明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这恰恰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生活方式。工作室所在的那幢白色小楼曾经是老崔工作的地方——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退休后,他没有再接受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聘请,而是将此地接管下来,做了一番改造,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到现在,还有57位学生常来此处研习书法和篆刻,对他们来说,他亦师亦友亦如父。
  工作室里除了书法及篆刻作品之外,满满摆放的还有老崔这些年“玩”的成果:无人机、烟斗、雪茄、紫砂壶、茶、无线电台……
  老崔出身世家,祖籍山西,祖父崔廷献是1901年辛丑科的进士,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山西辅佐阎锡山,担任过诸多要职。抗战爆发后,崔廷献不愿做亡国奴,于是举家移居香港。“我爷爷曾立下三大遗嘱:家人不许入英国籍、死后要叶落归根、后人不许为官。”崔家在老崔的父亲那一代迁至北京,而中国式的文人风骨至今仍在这个家族中传承着。
  17岁时,老崔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远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在那儿习得了木匠手艺,一干就是8年。”1978年,25岁
  “活到老,玩到老”是老崔的人生座右铭。玩无线电、玩烟斗、玩雪茄、玩茶、玩鸟、玩风筝、玩汽车、玩古董、玩互联网……就连作为他立业之本的书法和篆刻,他也说自己是在“玩”。老崔称自己为玩的“杂家”,他说,玩不仅要愉悦自己,还要愉悦他人,玩出成就來。
  老崔回到北京,成为北京的第一批街头木工。“现在我妈用的家具还全是我过去做的,老北新桥照相馆的窗户和门也是我做的。”说起这段经历,老崔不无骄傲,“1978年北京组织了一次待业木工大比武,有3万人参加,我得了全北京第一 ”。
  靠着这手木匠的绝活儿,老崔进了当时的北京电影乐团,负责修补乐器,其后又通过朋友的介绍进了北京市文物局。当时的老崔从修补门窗、维修水电、通下水道到负责组织考古挖掘工作,几乎无所不做。
  正是在此期间,老崔迷恋上了青铜器铸造。那时他才刚结婚不久,他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积蓄都投入到了复制青铜器的实验中。“西汉透光镜的工艺到了宋代就失传了,我想把它复制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崔特意到北京铸造厂去学习铸造技术,买铁筒,买坩埚,用手推车往家中运沙子,把家里搞得就像个小型铸造厂。“我听人说里面要加镁,就想方设法找来了一小袋镁,没想到刚一加进去,炉子就爆了。”从复制铜钱开始,到复制古代铜镜,老崔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成功复制出了工艺已失传的西汉透光镜,成为采用纯传统工艺成功仿制西汉透光镜的第一人,比上海金属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早了将近一年。
  从北京市文物局到燕山出版社,再到中国书法家协会,是老崔事业上的三级跳。“从事书法艺术是因为我真心喜欢这个,对我来说,书法、篆刻都是玩。”在老崔看来,业余爱好是玩,工作也是玩,玩似乎一直是他生活的核心,难怪他会说:“古人云‘玩物丧志’,但如果我的人生志向就是玩,那又丧失了什么?当然,玩好的前提是工作做得好、家庭顾得好。”他补充道,“玩要掌握一个正确的度。”
  老崔的玩很有讲究。“我只玩有技术性的。比如放风筝,我买的是成品风筝,重點在于琢磨怎么放,这很有乐趣。”老崔喜欢玩盘鹰风筝,为此还专门跑去拜师学艺。“因为不平衡,风筝才会盘旋,如何收线、放线,都是技术活儿。”老崔讲起这些来绘声绘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身体不好,老崔有很长一段时间修养在家,出于锻炼的目的,他开始钓鱼,没想到这一钓起来就一发而不可收。“我喜欢钓具。十几副钓竿一字排开,不管有鱼没鱼,竿都不能少,经常是空篓而归。”近两年,他又迷上了一种国际上流行的仿生饵钓法,叫“路亚”——在整个钓鱼过程中,钓者都在做全身运动,而钓起的鱼会被放生。这可真是“渔”胜于“鱼”。
  老崔玩的大都与动手有关,他说:“从小我就好动,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是需要动手的项目。一旦喜欢上,心里就发痒,就会有探索的欲望和冲动。”从迈进无线电的大门到成为国家二级无线电操作员,老崔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不仅收藏着大大小小的各类电台,而且自己动手制作天线,还组织成立了国内著名的“73俱乐部”。短短几年中,他研制了从7厘米到40米长的各种波段的天线,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架短波三单元三波段框型天线,还率领73俱乐部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赛冠军。
  2008年5月12日,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和救援情况所牵系。在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和红十字会的要求下,老崔临危受命,带领一个全副武装的通信精英小组,于汶川地震后第四天到达四川成都,为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会赈灾中心的通信保驾护航。他说: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无线电爱好者的骄傲。”
  老崔玩一样东西,总要玩到最好,这几乎成了他对于“玩”的一种自我要求、一种个人的“玩物”风格。
  玩青铜器铸造,成为采用纯传统工艺成功仿制西汉透光镜的第一人;玩无线电,两年时间从业余爱好者成为国家二级无线电操作员;玩烟斗,自制的第一个火焰斗就被京城著名的烟斗店老板标出天价放在店内柜台里展示;玩无人机,自制的无人机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青睐,品质不输于专业的大疆无人机;玩茶,在广州的普洱斗茶大赛中连续四年夺得第一,自创的普洱茶砖品牌“水墨狂徒”广受欢迎……
  对于自己的“玩”,老崔笑说,大多数时候家人是支持甚至可以说是纵容的,只有一次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我喜欢上了养鸟,尤爱画眉。”清晨,家中十几只画眉洪亮动听的鸣叫,每每令老崔心醉,然而群鸟齐鸣,却吵得家人怨声载道。“同时我提笼架鸟,也惹来了老妈和老婆对我不务正业的指责。所以说,玩的最高境界,是愉悦自己的同时,还能带给别人愉悦,并且玩出成就来。”老崔认真地说道。
其他文献
吴刚“躺红”了,因为出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市委书记李达康。  电视剧播出后,他在微博上说了句“欢迎大家给我留言啊”,呼啦啦收到32万个赞比过去6年的加起来还要多。网友们高喊着“达康书记的GDP我们来守护”,用各种表情包表达对“流量老生”的喜爱。一夜之间,这位55岁、曾经连名字都很难被人叫上来的演员,变成了“汉东第一男模”。  观众喜欢那个坦荡、执拗、爱炸毛的市委书记,也喜欢上了塑造他的吴刚。
期刊
潘素曾经是苏州名门的千金,清朝名臣潘世恩的后代,原名潘白琴,也叫潘慧素。幼年时,大家闺秀出身的母亲沈桂香聘请名师教她音乐和绘画,所以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绘画功底也很扎实。13岁时母亲病逝,她被继母王氏卖到了上海的妓院。面对如此冰火两重天的际遇,她却拾掇起千般愁绪,铺展出别样洞天。  《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那篇《永远的潘慧素》中描写20世纪30年代的她:“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
期刊
赵丹是深受影迷们喜爱的一代电影大师,塑造了许多让观众难忘的角色,而在生活中,他则既糊涂又幽默。  博闻强识的赵丹几十年后还能把自己甚至别人演过的戏说得一清二楚,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立即不复存在,甚至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他也经常糊里糊涂。当年赵丹住在上海淮海中路时,儿女们经常和他开玩笑:“爸爸,您姓啥名啥?”“我姓赵名丹。”“您多大年纪了?”“我……我搞不清楚了。”“您住在啥地方?
期刊
对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来说,要想达到创作者的目标,就摆脱不了对技术的依赖。甚至可以说,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电影技术同生共长,谁也离不开谁。  在电影技术还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许多大师为了呈现自己想要的特效,曾经“因陋就简”,脑洞有多大,特效就有多神奇。  1941年,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拍摄电影《深闰疑云》时,想让观众和故事中的妻子一样,强烈怀疑丈夫准备用毒牛奶害死她。怎么才能让观众的视线全部聚焦
期刊
我在不同的场合,见过郑板桥的两幅肖像:一幅是秃头、小眼、弯眉、干瘦的郑板桥,一幅是身穿长袍、体形微胖、髯须飘飘的郑板桥。  古代没有成像技术,所以郑板桥的高矮、胖瘦以及气宇、相貌等,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画的。  没有见过的那个人,你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来描摹他的样子。比如,一介耕夫,眼角的鱼尾纹大概是有的。在炎夏的烈日下耕作,阳光刺眼,种地时又不太可能戴一副墨镜,所以经常需要蹙起眉头和双眼,
期刊
《孔乙己》:读书人偷东西,竞然这样反驳……  《卖炭翁》:帮帮这个可怜的老人!看见请转发!  《霸王别姬》:99%的人都看哭了!我爱你,与性取向无关!  《包法利夫人》:没有公主命,却生了公主病(深度好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惊掉下巴!贵族奢靡生活大曝光!  《西游记》:为了一册书,他拒絕了全天下的美女  《变形记》:一觉醒来,他竞然变成了昆虫!朋友圈转疯了!  《白蛇传》:震惊!人蛇交配后竟
期刊
春天是赏花的季节,也是植树的季节。从古籍记载来看,槐、柳、榆和梧桐最受古人青睐。这些树木都不是名贵树种,为什么古人特别喜欢呢?原来它们都有特别的寓意,都是古人眼里的吉祥树。  槐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古人为图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是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据《周礼·秋官》“朝士”条,周王的廷院要“左九棘”“右九棘”“
期刊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接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一圈“同心结”图案,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盖的重量。壶腹两侧有模具冲压的舞马图,马肥臀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屈,马尾上摆,好像正和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助兴。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期刊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和艺术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有一种人却能把两者完美结合。他们一生与自然为伴,只专注于两件事:观察和绘画。那些普通人“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稀罕事物,他们却能近距离观察甚至把玩。他们的艰苦不亚于风餐露宿的探险家,日常工作却又比画家更文艺。他们的工作成果被用于最严谨的科学研究与传播。他们就是科学绘画师。  18-20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极人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植物分类学也随之蓬勃发展,传统的
期刊
“唉!我的记性越来越差,什么都记不住了。”75岁的勒妮碰到老姐妹朱迪思时说。  “怎么了?”朱迪思關切地问。  “你知道吗,”勒妮说,“我的网上账户的密码我总是记不住,每次都要试很多次。你有这样的麻烦吗?”  “我才没有呢!”朱迪思说,“我有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是吗?什么好法子?快说来听听。”勒妮迫不及待地问。  “我把账户密码设置成‘错的’,”朱迪思说,“每次需要输入密码时,我随便按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