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ER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ER的表达。结果:PTEN在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8%, 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状态明显相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 PTEN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常见于ER缺失的子宫内膜癌。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TEN基因 雌激素受体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临床及病理资料完善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3年7月~2005年11月间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存档蜡块31例,术前未行激素治疗、化疗或放疗。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由病理确定。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年制定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子宫内膜癌Ⅰ~Ⅱ期27例,Ⅲ~Ⅳ期4例。其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24例,≥1/2者7例;病理组织分级:高分化14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6例;无淋巴结转移29例,有淋巴结转移2例。另取10例同期门诊宫腔镜检查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
方法:标本常规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PTEN抗体为鼠抗人PTEN单克隆抗体(51182021) 浓缩液,ER抗体为鼠抗人ER单克隆抗体浓缩液,PTEN和ER单抗的工作浓度为1:50。用已知阳性的乳腺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定:切片在显微镜下采用盲法进行观察,先在100×下观察整张切片,排除肿瘤坏死出血区及边缘反应区,于肿瘤内选择染色相对密集处在400×下任选5个视野,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进行评分,以二者乘积≥3分为阳性标准(见表1)。阳性标准为细胞形态完整,结果清晰, PTEN及ER定位于胞浆和胞核。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结 果
PTEN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PTEN的阳性表达位于胞浆及胞核,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0/10)、25.8%(8/31),有递减趋势,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向内膜癌转化过程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降低。
子宫内膜癌中PTE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状态明显相关。ER阴性患者PTE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阳性患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肌层深度、肿瘤的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手术-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
讨 论
PTEN基因是1997年美国3个研究小组用不同方法先后克隆出的第1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即有脂质磷酸酶活性,又有蛋白磷酸酶活性,定位于染色体10q23.3,全长约200kb,有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 PTEN 基因包括氨基端(N端)、C2结构域和羧基端(C端)。PTEN蛋白表达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具有酪氨酸磷酸酶活性,能使蛋白中的酪氨酸去磷酸,酪氨酸磷酸化后是细胞生长刺激途径的一部分,故PTEN 基因的缺失、突变或表达产物的失活等,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PTEN基因主要通过突变或等位基因缺失和甲基化方式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大量报道显示,PTEN活性的改变与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4~6],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率为32%~83%,比已知的p53、k-ras和 c-erbB-2等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突变率都高,提示PTEN基因突变在子宫内膜癌致癌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TEN抑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明显下降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Mutter[6,7]发现在有雌激素作用的正常子宫内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PTEN表达阴性腺体,当这些腺体持续存在并呈紧密簇状增生时,则形成分散的癌前病变,这意味着PTEN表达阴性腺体是鉴别子宫内膜腺癌的最早特征,提示PTEN基因突变是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事件。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PTEN表达测定,结果发现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5.8%,有递减趋势,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组织向内膜癌转化过程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降低,提示PTEN表达的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雌激素具有多向促增殖作用,与ER结合作用于ERE,激活调节基因,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本研究显示,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状态明显相关,ER阴性患者PTE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阳性患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PTEN表达缺失常见于ER缺失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中ER可能正向调节PTEN的表达,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赖东梅,朱关珍,丰有吉et al.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持续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7(3):210.
2 Weng LP,Smith WM,Dahia PLM et al.PTE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phosphatase activity-dependent Gl arrest followed by cell death. J CancerResearch, 1999, 59:5808.
3 Tamuram,Gu J,Matsamoto K et al.Inhition of cell migration,spreading,and focal adhesions by tumor suppressor PTEN. Science,1998,280(5369):1614.
4 Koul A,Willen R,Bendahl PO et al.Distinct sets of gene alterations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implicate alternate modes of tumor:genesis. Cancer,2002,94(9):L2369.
5 Salvesen HB,Stefansson I,Kalvenes MB et al.Loss of PTEN expression is association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Cancer,2002,94(8): 2185.
6 Mutter GL,Ince TA,Baak JPA 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latent precancers in histologically normal endometrium. Cancer Research,2001,61:4311.
7 Mutter GL,Lin MC,Fitzgerald JT et al. Altered PTEN expression as a diagnostic maker for the earliest endometrial precancer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0,92(11):924.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TEN基因 雌激素受体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临床及病理资料完善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3年7月~2005年11月间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存档蜡块31例,术前未行激素治疗、化疗或放疗。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由病理确定。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年制定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子宫内膜癌Ⅰ~Ⅱ期27例,Ⅲ~Ⅳ期4例。其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24例,≥1/2者7例;病理组织分级:高分化14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6例;无淋巴结转移29例,有淋巴结转移2例。另取10例同期门诊宫腔镜检查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
方法:标本常规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PTEN抗体为鼠抗人PTEN单克隆抗体(51182021) 浓缩液,ER抗体为鼠抗人ER单克隆抗体浓缩液,PTEN和ER单抗的工作浓度为1:50。用已知阳性的乳腺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定:切片在显微镜下采用盲法进行观察,先在100×下观察整张切片,排除肿瘤坏死出血区及边缘反应区,于肿瘤内选择染色相对密集处在400×下任选5个视野,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进行评分,以二者乘积≥3分为阳性标准(见表1)。阳性标准为细胞形态完整,结果清晰, PTEN及ER定位于胞浆和胞核。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结 果
PTEN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PTEN的阳性表达位于胞浆及胞核,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0/10)、25.8%(8/31),有递减趋势,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向内膜癌转化过程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降低。
子宫内膜癌中PTE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状态明显相关。ER阴性患者PTE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阳性患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肌层深度、肿瘤的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手术-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
讨 论
PTEN基因是1997年美国3个研究小组用不同方法先后克隆出的第1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即有脂质磷酸酶活性,又有蛋白磷酸酶活性,定位于染色体10q23.3,全长约200kb,有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 PTEN 基因包括氨基端(N端)、C2结构域和羧基端(C端)。PTEN蛋白表达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具有酪氨酸磷酸酶活性,能使蛋白中的酪氨酸去磷酸,酪氨酸磷酸化后是细胞生长刺激途径的一部分,故PTEN 基因的缺失、突变或表达产物的失活等,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PTEN基因主要通过突变或等位基因缺失和甲基化方式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大量报道显示,PTEN活性的改变与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4~6],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率为32%~83%,比已知的p53、k-ras和 c-erbB-2等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突变率都高,提示PTEN基因突变在子宫内膜癌致癌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TEN抑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明显下降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Mutter[6,7]发现在有雌激素作用的正常子宫内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PTEN表达阴性腺体,当这些腺体持续存在并呈紧密簇状增生时,则形成分散的癌前病变,这意味着PTEN表达阴性腺体是鉴别子宫内膜腺癌的最早特征,提示PTEN基因突变是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事件。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PTEN表达测定,结果发现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5.8%,有递减趋势,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组织向内膜癌转化过程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降低,提示PTEN表达的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雌激素具有多向促增殖作用,与ER结合作用于ERE,激活调节基因,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本研究显示,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状态明显相关,ER阴性患者PTE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阳性患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PTEN表达缺失常见于ER缺失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中ER可能正向调节PTEN的表达,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赖东梅,朱关珍,丰有吉et al.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持续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7(3):210.
2 Weng LP,Smith WM,Dahia PLM et al.PTE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phosphatase activity-dependent Gl arrest followed by cell death. J CancerResearch, 1999, 59:5808.
3 Tamuram,Gu J,Matsamoto K et al.Inhition of cell migration,spreading,and focal adhesions by tumor suppressor PTEN. Science,1998,280(5369):1614.
4 Koul A,Willen R,Bendahl PO et al.Distinct sets of gene alterations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implicate alternate modes of tumor:genesis. Cancer,2002,94(9):L2369.
5 Salvesen HB,Stefansson I,Kalvenes MB et al.Loss of PTEN expression is association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Cancer,2002,94(8): 2185.
6 Mutter GL,Ince TA,Baak JPA 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latent precancers in histologically normal endometrium. Cancer Research,2001,61:4311.
7 Mutter GL,Lin MC,Fitzgerald JT et al. Altered PTEN expression as a diagnostic maker for the earliest endometrial precancer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0,92(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