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开年,武汉”新冠肺炎” 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武汉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3年的SARS疫情,也称作“非典”疫情。因旅游业发展有很强的外部环境依赖性,旅游活动所发生的空间异地性和时间暂时性等综合特点,导致了旅游业的行业风险系数高,凡是能影响到客源地、接待地、途径地等的外力因素(诸如战争、动乱、金融危机、疾病瘟疫、自然灾害等),都可直接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
1 2003年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当年的SARS疫情持续了将近8个月时间,国内共有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疫情,波及的省区市有266个县和市(区),据当时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累计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1.1 SARS疫情的地理分布
2003年的SARS疫情从地理分布看,以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最为严重。但当时,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贵州,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以及华南地区的海南,均没有发生SARS疫情。
1.2 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2003年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带来的损失,据当年统计,2003年旅游业的损失高达2700亿元。SARS疫情致使当年的旅游业: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入境旅游收入同比下降;出境旅游组织人次下降,出境旅游收入下降;国内出游的客流量同比骤减,旅游业总收入增速降低;当年“五一”黄金周取消。
2003年全年,国内旅游业各主要经济指标(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都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首次负增长。03年的SARS疫情,暴露出了国内旅游业存在的问题:长假制度的实施和旅游方式的单调;当时的产业政策使旅游业的风险过度集中;旅游企业分散、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还较为混乱;旅游企业内部缺乏危机预警和管理体系。但旅游业的高关联性,也预示着要求行业有着快速的短期反弹力。
1.3 SARS疫情后,国内旅游业的变革
SARS疫情对03年的国内旅游业来说,既是一种冲击又一种考验,更是一次加快调整改革的机会。SARS疫情后,国内
旅游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3.1 建立了健全危机管理机制
应对SARS这样的突发事件,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除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外,旅游行业内部开始建立健全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开始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机制上的能力,并建立和确保平常时期和非常(特殊)时期两套运行机制。
1.3.2 优化了旅游环境,采取了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措施
旅游业通过SARS防治工作,全面提升了旅游行业的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旅游行业在力争创造一个清洁、卫生、安全、诚信和游客放心的旅游环境。
1.3.3 旅游企业开始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总体竞争力。
旅游企业之间加强横向联合,获得了规模效应,提高了旅游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深了旅游企业的纵向发展,降低了旅游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效率,增强了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展开了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淘汰一批小、散、弱的企业,增强旅游企业抵抗冲击的能力;以及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结构、虚拟组织、企业战略联盟等新型组织模式,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个行业的实力。
1.3.4 开始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加快旅游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SARS疫情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旅游健康和养生功能受到更多关注,健康、生态主题的旅游活动备受青睐。在旅游方式上,散客旅游、家庭旅游和单位小团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主流,特别是自助型旅游、短途游、自驾车出游等个性化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旅游购物方面,保健类商品、“绿色产品”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加大了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1.3.5 改革了长假制度、着力推行“带薪休假”,改善旅游高度集中消费模式
带薪休假增加了休假的灵活性,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也使景点收入正常化。
2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2.1 新冠肺炎不同于03年疫情的地理分布
此次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国性事件,各省都有病例。全国31个省市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都采取了交通隔离、居民居家隔离的防疫举措,但由于此前未采取措施的人员经流动全国后,疫情仍然快速发展,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新冠疫情发源于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重度地区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省市扩散,包含河南省、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区,从疫情的地理空间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及中部地区。抛开病例数据,单看疫情重度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此次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似,东南沿海地区均为疫情重灾区。
2.2 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整体影响
疫情对旅游业全产业链的严重冲击。突发的“疫情”给本来就处于增速下滑态势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涉及的全产业链面临严重的冲击。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第三产业规模不大,占比为39%,而第二产业占比最大,为45.6%。2003年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仅体现在第二季度,造成当季GDP增速短暂回落2个百分点,后随着疫情解除,经济增长迅速反弹,全年增速达10%。相比2003年,目前国家的经济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第三产业占比增大,旅游消费占据整体消费的比重也在增大,2019年,第三產业已超越了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到53.9%。 2003年与2019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对比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管是从影响的地域范围、病情发展的速度,还是采取的防疫措施、民众的恐慌心理,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对于旅游业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异常严格的防疫措施,近期旅游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早了两个月;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及全社会复工推迟,对春节旅游黄金周、一季度旅游形势、进而波及到的全年旅游,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此次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疫情从国内到国外,整体对旅游行业的影响面还要广。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在6.5万亿元,平均下来一天总收入是178亿元。
参照2019年的数据推测,国内旅游业现在每停滞一天,就有超过170亿元的经济損失。仅春节期间,国内旅游业停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四五千亿元左右。如果疫情还不能在第二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它产生的滞后效应和负外部性会导致更大影响。因此,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穿越到SARS时期寻找经验,而必须在研究新疫情、新社会反应模式、新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预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2018年-2019年我国春节旅游市场对比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行业资金紧张。为防范疫情,1月23日开始,国家铁路、民航、文旅部等部门,先后推出11条出行政策,限制人员流动。随即全国各业态进入停滞状态。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停摆,各业态遭受的损失,使旅游企业遭遇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旅游企业现金流急剧下滑。
目前,整个旅游行业现金流吃紧: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全部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春节黄金期,因为疫情来临,出行的订单高峰变成了退单高峰。全国各地的景区、文化娱乐、文化演出相继暂停运营。全国各地宾馆、酒店、餐饮、影剧院暂停营业。全国航班取消或者停飞,入境旅游受到影响。防控期需要2-3个月,恢复期需要2-3个月,今年上半年旅游业将极其困难。
2020年元月酒店入住率
此次新型疫情与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叠加,在宏观层面增添了不确定性;
此次疫情与国内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阻力重合,在中观层面加大了旅游行业发展的变数;
此次疫情与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艰难并行,又增加了企业增长的微观困难。
因此,旅游业目前遇到的系统性风险,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在面临疫情发展不明朗、市场需求锐减的现实情况下,没有一家旅游企业可以独善其身。
3 疫情过后将促使旅游业发生哪些改变
3.1 疫情后旅游业该如何应对?
新冠肺炎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SARS疫情期间存在诸多雷同之处:
渠道端旅游企业经营同样受损严重。客源地、接待地和途径地端头企业承压严重。民营企业疫情期间资金回笼受阻,发展受挫。 华北、华南地区的文旅企业同2003年境况一样,区域性损失惨重。
疫情期过后,整体文旅行业需要就市场恢复和公众出游意愿两方面做好善后工作。除此之外,就目前全行业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做好以下应对工作:
针对危机处理的预设机制和手段急需完善。仍需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发展“互联网+”旅游营销策略和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文旅行业急需将多年沉淀下来的数据但却很少系统挖掘的现状做以改变,改变数据分析 能力弱导致政府和业界工作科学性偏弱的现实境况。仍需加大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康养旅游、健康旅游发展,顺应自驾游、家庭游等主流旅游方式,加快旅游业产品结构升级。仍需改革长假制度,继续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改善旅游高度集中的消费模式,均衡旅游黄金周与普通节假日的游客比例。疫情过后旅游业将会带来什么样考验。
此次新型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涉及面最广,对传统旅游也将是一次大规模的洗牌,旅游行业内各细分行业、各业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突发事件只要能得到有效、及时控制,短期引发的恐慌是不会产生持久影响的。
目前,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阶段,已经具有较好的内生增长动力,虽说有疫情影响,但保持我国旅游业长期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恢复是必然,中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基础。已形成规模庞大的旅游生产力规模,有足够的韧性和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旅游消费,必然是疫情过后拯救经济的首选手段之一。
考验旅游业能否推出更多的好产品。疫情时期,更应认真思考旅游业如何创新求变,提升品质旅游。
(1) 推出真正小而美、优而精的旅游项目。如日本茶道旅游体验项目、日本餐厅橱窗的食物模型伴手礼、日本北海道及东京的寿司制作体验教室等。
(2) 创新研发“融合型”产品,将旅游企业业务触角延伸至游学、移民置业、购物退税、货币兑换、海外资源运营等旅行相关的诸多领域,为旅游企业带来更过增值内容和溢出效应,丰富文旅供给,刺激提振消费。
(3) 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模式,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利用整合手段,使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产业集群。
4 结语
每次灾难,都会带来时代反思,也会“倒逼”每个行业的经济现象和商业模式的迭代。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我们要坚信:疫情过后,一些新业态、新经济现象或将迎风而起,我国的文化旅游业也会一样。
来源:中土地规划院
1 2003年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当年的SARS疫情持续了将近8个月时间,国内共有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疫情,波及的省区市有266个县和市(区),据当时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累计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1.1 SARS疫情的地理分布
2003年的SARS疫情从地理分布看,以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最为严重。但当时,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贵州,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以及华南地区的海南,均没有发生SARS疫情。
1.2 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2003年SARS疫情对国内旅游业带来的损失,据当年统计,2003年旅游业的损失高达2700亿元。SARS疫情致使当年的旅游业: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入境旅游收入同比下降;出境旅游组织人次下降,出境旅游收入下降;国内出游的客流量同比骤减,旅游业总收入增速降低;当年“五一”黄金周取消。
2003年全年,国内旅游业各主要经济指标(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都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首次负增长。03年的SARS疫情,暴露出了国内旅游业存在的问题:长假制度的实施和旅游方式的单调;当时的产业政策使旅游业的风险过度集中;旅游企业分散、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还较为混乱;旅游企业内部缺乏危机预警和管理体系。但旅游业的高关联性,也预示着要求行业有着快速的短期反弹力。
1.3 SARS疫情后,国内旅游业的变革
SARS疫情对03年的国内旅游业来说,既是一种冲击又一种考验,更是一次加快调整改革的机会。SARS疫情后,国内
旅游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3.1 建立了健全危机管理机制
应对SARS这样的突发事件,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除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外,旅游行业内部开始建立健全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开始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机制上的能力,并建立和确保平常时期和非常(特殊)时期两套运行机制。
1.3.2 优化了旅游环境,采取了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措施
旅游业通过SARS防治工作,全面提升了旅游行业的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旅游行业在力争创造一个清洁、卫生、安全、诚信和游客放心的旅游环境。
1.3.3 旅游企业开始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总体竞争力。
旅游企业之间加强横向联合,获得了规模效应,提高了旅游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深了旅游企业的纵向发展,降低了旅游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效率,增强了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展开了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淘汰一批小、散、弱的企业,增强旅游企业抵抗冲击的能力;以及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结构、虚拟组织、企业战略联盟等新型组织模式,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个行业的实力。
1.3.4 开始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加快旅游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SARS疫情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旅游健康和养生功能受到更多关注,健康、生态主题的旅游活动备受青睐。在旅游方式上,散客旅游、家庭旅游和单位小团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主流,特别是自助型旅游、短途游、自驾车出游等个性化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旅游购物方面,保健类商品、“绿色产品”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加大了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1.3.5 改革了长假制度、着力推行“带薪休假”,改善旅游高度集中消费模式
带薪休假增加了休假的灵活性,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也使景点收入正常化。
2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2.1 新冠肺炎不同于03年疫情的地理分布
此次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国性事件,各省都有病例。全国31个省市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都采取了交通隔离、居民居家隔离的防疫举措,但由于此前未采取措施的人员经流动全国后,疫情仍然快速发展,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新冠疫情发源于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重度地区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省市扩散,包含河南省、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区,从疫情的地理空间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及中部地区。抛开病例数据,单看疫情重度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此次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似,东南沿海地区均为疫情重灾区。
2.2 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整体影响
疫情对旅游业全产业链的严重冲击。突发的“疫情”给本来就处于增速下滑态势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涉及的全产业链面临严重的冲击。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第三产业规模不大,占比为39%,而第二产业占比最大,为45.6%。2003年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仅体现在第二季度,造成当季GDP增速短暂回落2个百分点,后随着疫情解除,经济增长迅速反弹,全年增速达10%。相比2003年,目前国家的经济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第三产业占比增大,旅游消费占据整体消费的比重也在增大,2019年,第三產业已超越了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到53.9%。 2003年与2019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对比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管是从影响的地域范围、病情发展的速度,还是采取的防疫措施、民众的恐慌心理,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对于旅游业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异常严格的防疫措施,近期旅游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早了两个月;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及全社会复工推迟,对春节旅游黄金周、一季度旅游形势、进而波及到的全年旅游,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此次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疫情从国内到国外,整体对旅游行业的影响面还要广。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在6.5万亿元,平均下来一天总收入是178亿元。
参照2019年的数据推测,国内旅游业现在每停滞一天,就有超过170亿元的经济損失。仅春节期间,国内旅游业停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四五千亿元左右。如果疫情还不能在第二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它产生的滞后效应和负外部性会导致更大影响。因此,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穿越到SARS时期寻找经验,而必须在研究新疫情、新社会反应模式、新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预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2018年-2019年我国春节旅游市场对比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行业资金紧张。为防范疫情,1月23日开始,国家铁路、民航、文旅部等部门,先后推出11条出行政策,限制人员流动。随即全国各业态进入停滞状态。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停摆,各业态遭受的损失,使旅游企业遭遇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旅游企业现金流急剧下滑。
目前,整个旅游行业现金流吃紧: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全部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春节黄金期,因为疫情来临,出行的订单高峰变成了退单高峰。全国各地的景区、文化娱乐、文化演出相继暂停运营。全国各地宾馆、酒店、餐饮、影剧院暂停营业。全国航班取消或者停飞,入境旅游受到影响。防控期需要2-3个月,恢复期需要2-3个月,今年上半年旅游业将极其困难。
2020年元月酒店入住率
此次新型疫情与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叠加,在宏观层面增添了不确定性;
此次疫情与国内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阻力重合,在中观层面加大了旅游行业发展的变数;
此次疫情与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艰难并行,又增加了企业增长的微观困难。
因此,旅游业目前遇到的系统性风险,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在面临疫情发展不明朗、市场需求锐减的现实情况下,没有一家旅游企业可以独善其身。
3 疫情过后将促使旅游业发生哪些改变
3.1 疫情后旅游业该如何应对?
新冠肺炎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SARS疫情期间存在诸多雷同之处:
渠道端旅游企业经营同样受损严重。客源地、接待地和途径地端头企业承压严重。民营企业疫情期间资金回笼受阻,发展受挫。 华北、华南地区的文旅企业同2003年境况一样,区域性损失惨重。
疫情期过后,整体文旅行业需要就市场恢复和公众出游意愿两方面做好善后工作。除此之外,就目前全行业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做好以下应对工作:
针对危机处理的预设机制和手段急需完善。仍需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发展“互联网+”旅游营销策略和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文旅行业急需将多年沉淀下来的数据但却很少系统挖掘的现状做以改变,改变数据分析 能力弱导致政府和业界工作科学性偏弱的现实境况。仍需加大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康养旅游、健康旅游发展,顺应自驾游、家庭游等主流旅游方式,加快旅游业产品结构升级。仍需改革长假制度,继续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改善旅游高度集中的消费模式,均衡旅游黄金周与普通节假日的游客比例。疫情过后旅游业将会带来什么样考验。
此次新型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涉及面最广,对传统旅游也将是一次大规模的洗牌,旅游行业内各细分行业、各业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突发事件只要能得到有效、及时控制,短期引发的恐慌是不会产生持久影响的。
目前,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阶段,已经具有较好的内生增长动力,虽说有疫情影响,但保持我国旅游业长期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恢复是必然,中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基础。已形成规模庞大的旅游生产力规模,有足够的韧性和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旅游消费,必然是疫情过后拯救经济的首选手段之一。
考验旅游业能否推出更多的好产品。疫情时期,更应认真思考旅游业如何创新求变,提升品质旅游。
(1) 推出真正小而美、优而精的旅游项目。如日本茶道旅游体验项目、日本餐厅橱窗的食物模型伴手礼、日本北海道及东京的寿司制作体验教室等。
(2) 创新研发“融合型”产品,将旅游企业业务触角延伸至游学、移民置业、购物退税、货币兑换、海外资源运营等旅行相关的诸多领域,为旅游企业带来更过增值内容和溢出效应,丰富文旅供给,刺激提振消费。
(3) 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模式,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利用整合手段,使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产业集群。
4 结语
每次灾难,都会带来时代反思,也会“倒逼”每个行业的经济现象和商业模式的迭代。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我们要坚信:疫情过后,一些新业态、新经济现象或将迎风而起,我国的文化旅游业也会一样。
来源:中土地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