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阶段,课堂风行“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不一定要能表述出来”,“新课程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旧教材上的公式新教材都取消了,所以不用学生能说出来,只要会做……”在平常教学中,常听到低中年级教师感叹:学生听懂了,但就是不会用语言表达. 学生知道怎样解题,但要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却有困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的锻炼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想“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案例1 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要让学生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其中学生自主探究“几个几相加”并正确用语言表达是个难点,教师在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想说.
教学例题:
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 + 2 + 2 + 2 = 8(人);
3 + 3 + 3 = 9(人);
4 + 4 + 4 + 4 + 4 + 4 = 24(人);
1 + 2 + 3 = 6(人).
生报算式4 + 4 + 4 + 4 + 4 + ……时,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没有)那有什么办法?
生(急起来):一共写6个4.
师:我写你看好了啊!(师写6时学生就1,2,3,4地数起来,下面的学生也跟着帮数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有6个车厢,每个车厢坐4人,所以就有6个4加起来.
(多像一道乘法应用题!由学生自己说了出来,既抽象出了乘法的意义,又为后面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让学生到图上数几个几,再到算式上数几个几,图和算式对应理解,得出6个4相加的和是24.
师: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觉得哪几个长得比较像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也来举一个!
生举例,注意报算式时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说
教师分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看图列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学生一口气说算式时很累,甚至说不清,教师又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由此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了6个4,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说”的需求,自己想要说好. ②练习说: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在说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 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怎样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连加?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给个模型,降低难度锻炼学生能“说”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帮助学生陈述问题的过程完整化、语言规范化,让学生能说.
案例2 《倍的初步认识》
本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谁是谁的几倍”时,往往依据个性化的理解,用繁杂的语言“啰嗦”地叙述,教师还得不停地帮忙引导. 怎样让每名学生都能说呢?
课伊始教师逐步引导:
师:你能用谁是谁的几倍说一句话吗?(生说)
师:你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3倍来?(生可能想到2个一份地分一分. )师:为什么要每2个一份地分?这样黄花就有几个几了?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
师:3倍的3在图上是什么意思?(生:3个2的3)
师:如果把2朵蓝花看作1份,那黄花就有这样的几份?(3份),所以有3份就是3倍.
这时教师在图的边上出示完整的3句话: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让学生看图练说,学生说的时候就有“范”可依,就知道说的“模式”了. 到后面的练习中,当老师要求学生“用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时,学生就知道像板书中的3句话一样来说就可以了,学生就能说了.
三、概括提升,言简意赅培养学生乐“说”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意,很多学生就被生活化的叙述语言难住了. 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关于“抽象与概括能力”中指出:“初步学会把有关的应用题抽象成文字题. ”所以在应用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互译能力,教学生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案例3 第五册“周长的计算”
1.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4米,宽16米,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这圈围栏的长度是多少?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2. 足球场的长是18米,宽是9米,沿着足球场的边线跑6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时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乘6是多少.
案例4 第二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
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问:黑金鱼有几条?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
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提高了说理辨析能力,更提升了语言抽象概括能力.
一、创设情境,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想“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案例1 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要让学生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其中学生自主探究“几个几相加”并正确用语言表达是个难点,教师在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想说.
教学例题:
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 + 2 + 2 + 2 = 8(人);
3 + 3 + 3 = 9(人);
4 + 4 + 4 + 4 + 4 + 4 = 24(人);
1 + 2 + 3 = 6(人).
生报算式4 + 4 + 4 + 4 + 4 + ……时,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没有)那有什么办法?
生(急起来):一共写6个4.
师:我写你看好了啊!(师写6时学生就1,2,3,4地数起来,下面的学生也跟着帮数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有6个车厢,每个车厢坐4人,所以就有6个4加起来.
(多像一道乘法应用题!由学生自己说了出来,既抽象出了乘法的意义,又为后面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让学生到图上数几个几,再到算式上数几个几,图和算式对应理解,得出6个4相加的和是24.
师: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觉得哪几个长得比较像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也来举一个!
生举例,注意报算式时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说
教师分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看图列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学生一口气说算式时很累,甚至说不清,教师又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由此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了6个4,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说”的需求,自己想要说好. ②练习说: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在说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 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怎样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连加?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给个模型,降低难度锻炼学生能“说”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帮助学生陈述问题的过程完整化、语言规范化,让学生能说.
案例2 《倍的初步认识》
本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谁是谁的几倍”时,往往依据个性化的理解,用繁杂的语言“啰嗦”地叙述,教师还得不停地帮忙引导. 怎样让每名学生都能说呢?
课伊始教师逐步引导:
师:你能用谁是谁的几倍说一句话吗?(生说)
师:你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3倍来?(生可能想到2个一份地分一分. )师:为什么要每2个一份地分?这样黄花就有几个几了?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
师:3倍的3在图上是什么意思?(生:3个2的3)
师:如果把2朵蓝花看作1份,那黄花就有这样的几份?(3份),所以有3份就是3倍.
这时教师在图的边上出示完整的3句话: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让学生看图练说,学生说的时候就有“范”可依,就知道说的“模式”了. 到后面的练习中,当老师要求学生“用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时,学生就知道像板书中的3句话一样来说就可以了,学生就能说了.
三、概括提升,言简意赅培养学生乐“说”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意,很多学生就被生活化的叙述语言难住了. 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关于“抽象与概括能力”中指出:“初步学会把有关的应用题抽象成文字题. ”所以在应用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互译能力,教学生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案例3 第五册“周长的计算”
1.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4米,宽16米,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这圈围栏的长度是多少?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2. 足球场的长是18米,宽是9米,沿着足球场的边线跑6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时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乘6是多少.
案例4 第二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
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问:黑金鱼有几条?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
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提高了说理辨析能力,更提升了语言抽象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