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阶段,课堂风行“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不一定要能表述出来”,“新课程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旧教材上的公式新教材都取消了,所以不用学生能说出来,只要会做……”在平常教学中,常听到低中年级教师感叹:学生听懂了,但就是不会用语言表达. 学生知道怎样解题,但要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却有困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的锻炼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想“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案例1 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要让学生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其中学生自主探究“几个几相加”并正确用语言表达是个难点,教师在此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想说.
  教学例题:
  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 + 2 + 2 + 2 = 8(人);
  3 + 3 + 3 = 9(人);
  4 + 4 + 4 + 4 + 4 + 4 = 24(人);
  1 + 2 + 3 = 6(人).
  生报算式4 + 4 + 4 + 4 + 4 + ……时,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没有)那有什么办法?
  生(急起来):一共写6个4.
  师:我写你看好了啊!(师写6时学生就1,2,3,4地数起来,下面的学生也跟着帮数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有6个车厢,每个车厢坐4人,所以就有6个4加起来.
  (多像一道乘法应用题!由学生自己说了出来,既抽象出了乘法的意义,又为后面乘法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让学生到图上数几个几,再到算式上数几个几,图和算式对应理解,得出6个4相加的和是24.
  师: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觉得哪几个长得比较像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也来举一个!
  生举例,注意报算式时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说
  教师分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看图列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学生一口气说算式时很累,甚至说不清,教师又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由此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了6个4,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说”的需求,自己想要说好. ②练习说:把2 + 2 + 2 + 2 = 8和3 + 3 + 3 = 9换成用几个几相加来说. 在说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 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怎样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连加?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给个模型,降低难度锻炼学生能“说”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帮助学生陈述问题的过程完整化、语言规范化,让学生能说.
  案例2 《倍的初步认识》
  本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谁是谁的几倍”时,往往依据个性化的理解,用繁杂的语言“啰嗦”地叙述,教师还得不停地帮忙引导. 怎样让每名学生都能说呢?
  课伊始教师逐步引导:
  师:你能用谁是谁的几倍说一句话吗?(生说)
  师:你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看出3倍来?(生可能想到2个一份地分一分. )师:为什么要每2个一份地分?这样黄花就有几个几了?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
  师:3倍的3在图上是什么意思?(生:3个2的3)
  师:如果把2朵蓝花看作1份,那黄花就有这样的几份?(3份),所以有3份就是3倍.
  这时教师在图的边上出示完整的3句话: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让学生看图练说,学生说的时候就有“范”可依,就知道说的“模式”了. 到后面的练习中,当老师要求学生“用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时,学生就知道像板书中的3句话一样来说就可以了,学生就能说了.
  三、概括提升,言简意赅培养学生乐“说”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意,很多学生就被生活化的叙述语言难住了. 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关于“抽象与概括能力”中指出:“初步学会把有关的应用题抽象成文字题. ”所以在应用问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互译能力,教学生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案例3 第五册“周长的计算”
  1.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4米,宽16米,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这圈围栏的长度是多少?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2. 足球场的长是18米,宽是9米,沿着足球场的边线跑6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时转述成: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乘6是多少.
  案例4 第二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
  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问:黑金鱼有几条?
  要求学生立刻把问题转述成:就是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
  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提高了说理辨析能力,更提升了语言抽象概括能力.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新知有高低,再好的教学预设也无法完全料到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学过程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也就难免.反思,就是针对这些缺憾,找出解决的办法,以避免今后在教学中再出现同样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有明显的长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 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
【摘要】给出了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特解的一种公式求法,简化了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特解的求解.  【关键词】二阶线性非齐次;特解;公式法  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现行高等数学教材一般都采用猜测、验证的方式给出其通解.对此,有不少学生虽承认但仍心存质疑;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一般都根据自由项f(x)的形式特点,采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其特解形式,而后代入原方程求解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与改革前有了很大的变动:新教材在印刷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体现时代特色;新教材增加了“动手实践”“思考探索”“综合归纳”等内容,完美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实际。更新教学观念。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倡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出
【摘要】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所以就有了数学的美.  【关键词】应用;文化价值;结论;对称;简洁;奇异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和空间的组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思维的体操,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使学生欣赏、感受数学美已是当前新课改的明确目标之一.“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们,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一方面要为
相信许多低年级的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做完一次作业或练习后,老师不讲只是让做错的学生把题目重新读上几遍再做,学生就能正确完成. 究其原因,是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题目就开始做.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课上培养的习惯,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养成听的习惯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应当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教学”是高中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尝试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提
期刊
【摘要】 小学数学在学习活动当中要求小学生能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养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实教学当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活动课,同其他活动课一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 它开设的意图就是解决单纯数学课的应用不足,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