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师的一些做法“倡导、引导、指导”,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倡导 引导 指导 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1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这就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呢?我认为重视“三导”,即“倡导”、“引导”、“指导”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1 倡导,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一个动力系统,是创新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创新人格,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首先应成为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倡导者。
1.1 加强课史教学,激发创造意识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充满荆棘,凝结着古今中外科学家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中外科学家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使学生树立成功心理,同时激励学生自觉培养坚强的科学意志以及关注科学事业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自由落体实验时,可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科学家的不同见解,教育学生要敢于向现有的真理挑战,从而发现新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可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意识。
1.2 创设学习情境,诱发创造动机
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易引起学生错觉的事例,欲达而不知其理的想法,激起学生探根究源的愿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索冲动,开始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上“压力与压强”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游戏—— “钻木板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力气大的男同学一个没有尖的钉子,力气小的女同学一个有尖的钉子,但事先同学们并不知道,结果女同学胜了,给学生一个疑惑,再提出“像钉子、针等尖利的物体为什么容易刺破东西呢?”这样就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同时导入新课,从而进入“再创造”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1.3 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他们的情感,要乐于听取他们的见解,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例如,在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带学生到实验室,自己探索成像规律,只要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不管与书本所给知识是否符合,我们都可给予一定的鼓励,而不是给予过多的干预。这样才会有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可能。
2 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应注意加强思维的引导,在引导学生思维、引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思维训练、领会和理解思维的含义,让学生运用思维理论去思考、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1 引导学生独创性思维
创新就是突破常规。思维的独创性表現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教学中在明确常规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突破常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发展。如在向学生讲解电学中将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时,可采用替代法和分层叠加法,让学生明白“一个萝卜一个坑,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思想。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电路图自主探究如何连接实物图,就有一些同学没按上课所讲方法,独创一个“中间两头法”;先接好主要的再去接电源,和书本的也不一样,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就出现了。此时我们如果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加以鼓励,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便更能独创出新的成果。
2.2 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家的探索研究过程。教学中要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和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究能力。对历史上著名实验的设计思想进行剖析是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极好途径。例如,在上“标准大气压值的测定”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引起学生的疑惑“为什么玻璃管倒立后管内水银柱会下降?管内水银柱为何是外界大气压支持的?”接着再创设“将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什么时候管内液面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呢?”“如果用水来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请大家猜想水柱会升得更高还是会下降呢?理由呢?”等一系列实验情境,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探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和设计思想,借此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3 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直观性教育功能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它是探索发展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是创新之本,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方法。
3.1 指导演示实验的观察,启发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在科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培养创造性观察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就会消逝,这就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如英国科学家牛顿从观察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入手发现了万有引力,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他们取得的重大成就都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从对每一次的演示实验观察入手,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2 指导课外实验的尝试,提高创新能力
毕竟学生在学校里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而实验又是学好科学最可靠的方法。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可尝试让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室。课外,既可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和探索,也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设想和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实验、创新。还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本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家找一次性杯子做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们看远处的景物,记下成像特点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解释,让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是我们老师的最终任务。而教师“导”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萌芽出创新的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实践者。让我们努力成为学生创新人格的倡导者、创新思维的引导者和创新技能的指导者,帮助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