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 演绎别样生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eter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本文拟从动态的课堂,基于充分预设;互动的课堂,乐于平等对话;开放的课堂,鼓励全程质疑;生成的课堂,勇于整理反思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成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设;对话;质疑;反思
  
  所谓“动态生成”即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始终处于变化的、运动的状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
  
  一、动态的课堂,基于充分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能性就越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要克服一问一答的流弊,教师要努力要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预设不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感到手足无措。
  
  二、互动的课堂,乐于平等对话
  
  “对话”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要求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因此,要实现语文和谐教育,必须进行多元对话。
  把握对话式教学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正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对话者。对话教学关系反对和批判师生关系的操控、冷漠与疏离,主张参与者应在共享的空间中进行交流,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影响。所以教师应从居高临下的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转化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做到与学生零距离地亲密接触。这样,师生之间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对话中有话可说,否则,就无法实现对话,更不用说“平等的对话”。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动态生成的课堂并非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应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地指导,它的展开有一个由“引”到“放”、由浅入深的过程。另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引导到学习的重点内容上,以免出现课堂的无序化、随意化。
  第三,形成具有对话精神的个体。对话教学并不是要削弱教师讲授的作用,更不是要用所谓会谈式的方式主宰全部教学过程。更确切地说,对话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师与学生经由教学任务进行某种交往,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创造,以形成具有对话精神的个体。因此,对话教学并不局限于谈话交流,也可以发生在没有语言的情境中,甚至是连声音和手势都没有的教学情境中也同样可能会产生对话。所以说,在其最根本的水平上,对话是对他者的体验和承认,对差异的认可,对合作的崇尚,对在对话关系中适意生存并创生知识的追求。
  
  三、开放的课堂,鼓励全程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其实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学会做一个有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四、生成的课堂,勇于整理反思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课后弥补,课本里无法透彻理解的可以靠课外去深化;同样,对教师而言,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课堂教学出现失误,更要吸取教训,自我反思,不断提高。通过整理反思,进一步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更大的成效。
  “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稀释情感、淡化感悟、禁锢想像,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其他文献
最近有关碳纤维的生产作业方向、扩产装置及使用碳纤维的客户都在媒体上接连报导,对碳纤维的需求连年持续增长,许多碳纤维生产厂商都抓住良机,进行扩产以便满足不同产业对碳纤维
【摘要】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音美以悦耳,形美以愉目,意美以舒心。  【关键词】汉字 审美价值 音美 形美 意美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文化的裁体。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包藏着丰富的艺术内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古老有趣,富有美感。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这话极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文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论和
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领域的冲击,提出了我国应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