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对7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辨证施治和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两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长、疾病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对脾胃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且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辩证施治 脾胃病 临床效果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饮食不节、外感寒邪以及情志都有可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1]。目前西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法多采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方法治疗脾胃病[2],这些方法虽然可使患者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情况较多见,而且采用西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较多。近年来中医辩证施治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辩证施治对脾胃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74例,这些研究对象病情与中医内科对脾胃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在入组前均签署了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患者用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273.1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341.36)年。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3.724.0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822.43)年。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特征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具体治疗方法如表1所示。
(2)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保护胃粘膜,促使胃粘膜修复,恢复其胃部正常功能。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于文珍等人的研究[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均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4.59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81.08%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5.41%,低于对照组(21.62%),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2.70%)也低于对照组(16.2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祥见表3。
2.3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2.43±2.63)天,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7.32±3.13)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4,P<0.05)。
3 讨论
脾胃病是临床多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脾胃病患者的脾、胃、肝三者功能性失调同时出现[4,5],中医在辩证施治的时候会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论治方法。这是中医相比于西医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法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因此,我们看到本研究中采用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也就在情理之中,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亦低于西医疗法,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要低于西药,出现腹泻的情况较少见,而且不容易出现过敏的情况,而在复发率方面低于西医疗法的原因可能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不但关注于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从根本上调理了患者的脾胃功能,因此长期临床效果也较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病,不但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锋,蒋玉萍,黄波贞等.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相关性辨治探析[J].河北中医,2014,(12):1810-1811,1814.
[2]张喜林.从“通调”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4,(12):964-965.
[3]于文珍.对3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5):266-267,268.
[4]晁俊,刘绍能.脾主升清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4):110-111.
[5]王洪蓓,燕莉,王焕禄等.王焕禄论治脾胃病经验撷要[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78-378.
【摘要】目的:对7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辨证施治和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两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长、疾病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对脾胃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且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辩证施治 脾胃病 临床效果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饮食不节、外感寒邪以及情志都有可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1]。目前西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法多采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方法治疗脾胃病[2],这些方法虽然可使患者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情况较多见,而且采用西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较多。近年来中医辩证施治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辩证施治对脾胃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74例,这些研究对象病情与中医内科对脾胃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在入组前均签署了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患者用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273.1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341.36)年。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3.724.0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822.43)年。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特征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具体治疗方法如表1所示。
(2)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保护胃粘膜,促使胃粘膜修复,恢复其胃部正常功能。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于文珍等人的研究[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均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4.59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81.08%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5.41%,低于对照组(21.62%),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2.70%)也低于对照组(16.2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祥见表3。
2.3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2.43±2.63)天,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7.32±3.13)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4,P<0.05)。
3 讨论
脾胃病是临床多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脾胃病患者的脾、胃、肝三者功能性失调同时出现[4,5],中医在辩证施治的时候会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论治方法。这是中医相比于西医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法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因此,我们看到本研究中采用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也就在情理之中,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亦低于西医疗法,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要低于西药,出现腹泻的情况较少见,而且不容易出现过敏的情况,而在复发率方面低于西医疗法的原因可能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不但关注于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从根本上调理了患者的脾胃功能,因此长期临床效果也较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脾胃病,不但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锋,蒋玉萍,黄波贞等.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相关性辨治探析[J].河北中医,2014,(12):1810-1811,1814.
[2]张喜林.从“通调”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4,(12):964-965.
[3]于文珍.对3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5):266-267,268.
[4]晁俊,刘绍能.脾主升清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4):110-111.
[5]王洪蓓,燕莉,王焕禄等.王焕禄论治脾胃病经验撷要[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37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