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清晰的认识到道德因素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道德因素入手对法学教育的意义,现行法学教育中道德因素的缺失,以及如何运用道德因素增强法学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法学教育 道德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22-01
在现行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学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相应显示出各自的功能优势和功能局限,并且彼此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具有互补性。就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来看,道德因素缺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法律教学的效果。
一、注重道德因素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意义
(一)注重道德因素能有效提升高校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无论是在社会观念还是在法学理论上,一般道德与法律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法律是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是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另外,从法律的价值基础来考察,道德的观念贯穿于法律活动的始终。法律作为制定颁布的行为准则,并非是纯粹的技术规范,而是国家依据社会道德所定位的价值取向。那么,在高校法学教育中注入道德因素,使学生学会用道德和法律两把尺子衡量自己,这种自觉的心灵反思往往比传统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
法律往往是对一个人品行的最基本,低层次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担负起国家的重担、社会的责任,仅仅把自己的品行标准定在不违法、不犯罪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筑起坚固的思想防御体系。
(三)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法律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现行高校法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法的基本理论、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六大部分的内容。随着人们对法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断深化,调整和更新法律课程体系设置也是顺应时代和法律变动的要求。马克思主義一直都强调法的道德意义,强调法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法律课程体系的完善,法学教学也更能体现出其积极的标本兼顾的教育作用。
二、现行高校法学教育中道德因素的缺失
(一)重视法律专业知识教学,忽视良好法律意识形成
现在高校法学教师在从事法律课程的教学时,往往注重了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法的基本精神公平和正义,相关道德理念的灌输,导致少数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往往去思考怎么样才能利用法律立法的缺陷去钻法律的空子,而没有掌握到法律的真谛,缺乏明确坚定的正义感、责任感、原则性和是非观。有了道德精神,法律专业知识的缺少容易补充,但如果没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专业知识再多也不会产出正面的社会价值。
(二)重视法律实用性教学,忽视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现行法律中有许多规定还很不完善、很不具体。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历时14年才进行了一次修改,一些部门法的有关规定甚至相互冲突,在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和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学生以德守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高校中重视法律实用性教学,部分教师重视法律条文的讲授现象还很普遍,这样脱离人生观、价值观而空谈法律条文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来说,法学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利用道德因素增强高校法学教育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意贯穿相关道德因素
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庞德认为,法与道德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融入道德的因素,就应该优化教学内容,注意在法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在法学教学的同时,进行系统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突出道德因素的平衡功能和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并且在较为深入的层次上,把道德的理念和法律规范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也应该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培养大学生应比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更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正义感
在以往高校的法学教育中,通常采取的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形式出现的案例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的运用往往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款,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老师的讲课。可是,这些情况往往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与实践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感觉所学法律知识在面对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关键。通过到法院旁听、到监狱参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课外实践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使学生明白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观念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 法学教育 道德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22-01
在现行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学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相应显示出各自的功能优势和功能局限,并且彼此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具有互补性。就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来看,道德因素缺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法律教学的效果。
一、注重道德因素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意义
(一)注重道德因素能有效提升高校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无论是在社会观念还是在法学理论上,一般道德与法律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法律是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是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另外,从法律的价值基础来考察,道德的观念贯穿于法律活动的始终。法律作为制定颁布的行为准则,并非是纯粹的技术规范,而是国家依据社会道德所定位的价值取向。那么,在高校法学教育中注入道德因素,使学生学会用道德和法律两把尺子衡量自己,这种自觉的心灵反思往往比传统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
法律往往是对一个人品行的最基本,低层次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担负起国家的重担、社会的责任,仅仅把自己的品行标准定在不违法、不犯罪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筑起坚固的思想防御体系。
(三)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法律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现行高校法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法的基本理论、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六大部分的内容。随着人们对法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断深化,调整和更新法律课程体系设置也是顺应时代和法律变动的要求。马克思主義一直都强调法的道德意义,强调法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注重道德因素有助于法律课程体系的完善,法学教学也更能体现出其积极的标本兼顾的教育作用。
二、现行高校法学教育中道德因素的缺失
(一)重视法律专业知识教学,忽视良好法律意识形成
现在高校法学教师在从事法律课程的教学时,往往注重了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法的基本精神公平和正义,相关道德理念的灌输,导致少数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往往去思考怎么样才能利用法律立法的缺陷去钻法律的空子,而没有掌握到法律的真谛,缺乏明确坚定的正义感、责任感、原则性和是非观。有了道德精神,法律专业知识的缺少容易补充,但如果没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专业知识再多也不会产出正面的社会价值。
(二)重视法律实用性教学,忽视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现行法律中有许多规定还很不完善、很不具体。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历时14年才进行了一次修改,一些部门法的有关规定甚至相互冲突,在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和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学生以德守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高校中重视法律实用性教学,部分教师重视法律条文的讲授现象还很普遍,这样脱离人生观、价值观而空谈法律条文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来说,法学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利用道德因素增强高校法学教育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意贯穿相关道德因素
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庞德认为,法与道德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融入道德的因素,就应该优化教学内容,注意在法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在法学教学的同时,进行系统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突出道德因素的平衡功能和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并且在较为深入的层次上,把道德的理念和法律规范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也应该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培养大学生应比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更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正义感
在以往高校的法学教育中,通常采取的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形式出现的案例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的运用往往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款,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老师的讲课。可是,这些情况往往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与实践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感觉所学法律知识在面对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关键。通过到法院旁听、到监狱参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课外实践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使学生明白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观念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