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解释与孔子的本意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c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要点”中却没有列出,但作为孔子的主要观点,课堂教学无法回避,高考亦会有所关注。2017年高考江苏卷对其进行了考查: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D)
  根据朱熹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可排除A、B选项,但是如果注意到自清代以来围绕朱注“克己(复礼)”所发生的争论,那么,很难在C、D两项间做出取舍。
  一、朱熹的解释
  “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扬雄称:“胜己之私之谓克。”[1]孔安国释“克”为“能”,释“己”为“身”。[2]马融的解释为“约身”,南朝范宁云:“克,责也。”隋人刘炫训“克”为“胜”,北宋邢昺、程颐均赞同此说,程颐说:“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3]概括言之,朱熹之前,“克”的解释有“约”“能”“责”“胜”,“己”的解释有“身”“私欲”。朱熹将“克己”解释为“胜身之私欲”,实由刘炫的解释而来。朱熹的解释由于《四书章句集注》在朱熹死后被定为官书,朱注“克己复礼”从此广泛流传,一般人将他解释的孔子当做了真孔子。[4]
  二、清朝学者对朱熹解释的批评
  时至清代,学者对朱注多有批評,其中毛奇龄(1623-1716)的批评最为激烈,著有《四书改错》22卷。他说:“马融以约身为克己,从来说如此。惟刘炫曰:‘克者,胜也。’此本扬子云‘胜己之私谓克’语,然己不是私,必从‘己’字下添‘之私’二字,原是不安。至程氏直以己为私,称曰‘己私’,致朱注谓‘身之私欲’,别以‘己’上添‘身’字,而专以‘己’字属私欲。于是宋后字书皆注‘己’作‘私’,引《论语》‘克己复礼’为证,则诬甚矣。毋论字义无此,即以本文言,现有‘为仁由己’己字在下,而一作‘身’解,一作‘私’解,其可通乎?”[5]在他看来,此段中有两处“己”,本当同解,而朱说二字不同解, 前后矛盾,因此,朱注以“私”释“己”是对原文的曲解。
  晚年“立意必破程朱”[6]的颜元(1635-1704)认为:“按克,古训能也,胜也,未闻‘克去’之解。己,古训身也,人之对也,未闻‘己私’之解。盖宋儒以气质为有恶,故视已为私欲,而曰克尽,曰胜私。不惟自己之耳目口体不可言去,言胜。理有不通,且明与下文‘由已’相戾,文辞相悖矣。”颜元进而指出:“宋家诸先生学术,即失孔门之旧,流于训诂,训诂又好插入己意,添书中所无,使圣贤书都就自己学术。”[7]李塨(1659-1733)也质疑朱熹:“己训私欲,从无此解。且下文即曰为仁由己,一训私欲,一训我身,顷刻异训,可乎?”[8]
  凌廷堪(1755-1809)在《与阮中丞论克己书》中写道:“即以《论语·克己》章而论, 下文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己对称,正是郑氏相人偶之说。若如集注所云, 岂可曰‘为仁由私欲乎’?再以《论语》全书而论,如‘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皆人己对称。”“若作私欲解,则举不可通矣。”凌廷堪引《论语》原典,驳斥朱注以“己”为“私欲”,接着进一步指出朱注之误在于将理欲对立,他说:“至于《集注》所以屏去旧说而专主此孤据,但喜其与己之理欲相近而已,未遑取全经而详绎之也。窃以马氏之注申之,克己即修身也。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直云修,不云克也。《中庸》云:‘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动实兼视听言三者,与下文答颜渊‘请问其目’正相合,词意尤明显也。”在凌廷堪看来,马融之注“最得经意”。[9]
  俞樾(1821-1907)认为“己复礼”应该三字连文,孔子之意是己与人对,不是己与礼对,如此,才能做到与下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文义一贯。他是这样说的:“按孔注训克为能,是也。此当以‘己复礼’三字连文,‘己复礼’者,身复礼也,谓身归复于礼也,能身复礼即为仁矣,故曰‘克己复礼为仁’。下文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必如孔注,然后文义一贯。孔子之意以己与人对,不以己与礼对也。”俞樾不仅依从孔(安国)注,而且还对马注和朱注进行了批判,“《正义》(孔颖达《论语正义》)不能申明孔注而漫引刘说以申马注约身之义,而经意遂晦矣。昭十二年《左传》因楚王不能自克而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则正训克为胜。左氏晚出,先儒致疑。凡此之类,皆不足据。”[10]
  概括言之,在清代批评者看来,程朱的“克己(复礼)”说,(1)忽视了《论语》上下文例之关照:人、己既别,则前后之“己”不应该有两种解释;(2)忽略了下文所云动作主体的存在:“复礼”、“为仁”以及后文“四勿”均当有动作实践主体,如果没有了实践主体,那么孔子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就难免“落(在)了空处”。[11]
  但是并非所有清代学者都批评朱说,比如方东树(1772-1857)简直就把朱熹当做孔子,他说:“以存理遏欲为说,何害于学者为仁之旨乎!盖嗜欲必得恣情便意,乃古人恒人通趣,幽潜性命不断,所以自古圣人皆兢兢戒谨防之,乃是大段第一难事。始而致知穷理,以辨其途;继而审察克治,以专其力,以理与欲不并立也,非志刚决者不能。夫子以颜子于理欲大分不待今始致知,故直告以下手力行功夫,所谓单刀直入。”[12]
  三、当代学者对朱熹解释的讨论
  尽管朱注“克己”在清代受到强烈质疑,但当代学人服膺此说的不在少数,如,匡亚明说:“‘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13]李耀仙说:“‘克己复礼’,也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情、性、意、欲等,以服从礼的外在规范。”[14]不过,有学者注意到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得到它”;[1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6]也就是说,孔子从来就没有否定过“欲”,因此主张对己之“欲”进行限制性解读,比如,朱伯崑说:“‘己’指不正当的思想、言行。”[17]周山说:“‘克己’的‘己’,不是自己的所有欲念,而是‘非礼’即不符合礼的欲念。”[18]   就如何理解 “克己(复礼)”甚至引发了论战,其中以上个世纪90年代在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上的论战最为著名。论战双方分别为何炳棣与杜维明、刘述先、孙国栋,前者认为“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后者认为“克己”即是“修身”。
  也有研究者认为清代学者的解释与朱注其实并不冲突,两者皆有与《论语》相合之处。比如,方旭东借助现代解釋学认为:“汉学家(清代学者)恪守完全重视本文的原则,以理、欲等词不见于孔子的语录为由,将朱熹的解释评为无效,而他们对克己的解释停留在‘约身’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如果他们肯稍作推绎,应该不难发现:被他们视为出于朱熹己见而弃之如敝履的‘战胜私欲’一说,与他们主张的‘约身’说……反而在理解上更为深刻。”[19]在考察了程朱理学体系之后,刁小龙指出:“‘己’字一文两解在程朱解释之中, 义理阐释并无不畅, 也绝不至出现清人所斥动作主体丧失之弊——‘克己’ ……的主体都是万事万物的“己”和“道”的统一体, 而‘道则自然生生不息’。是以, 清儒对此主体性丧失的批评也就无从落实了。”“以《论语》文辞之例非难程朱的解释,并无绝对依据——主语省略在古汉语之中本习以为常, 隐含在文中的主语究竟如何, 在不违背文义的前提下, 是可以有不同理解的。”[20]
  在简要回顾了朱熹对“克己”的解释以及围绕其解释所产生的争论之后,关于其与孔子本意的关系,大概可以得出三种意见:一是一致,比如,方东树、匡亚明、李耀仙、方旭东、刁小龙等;二是曲解,比如,毛奇龄、颜元、俞樾等;三是不完全一致,比如,朱伯崑、周山等。这些意见在持论者那里都各有自洽的证据和逻辑,但哪一种解释最符合孔子的本意?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历史课程而言,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接近孔子本意,以及在试图接近孔子本意的过程中,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证据意识以及历史解释素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克己(复礼)”这类聚讼纷纭难以定于一的话题,不太适合命制单选题。如果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应该更能发挥其在检测、选拔、反拨中学教学等方面的价值。
  【注释】
  陈居渊:《焦循 阮元评传(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05页。
  金景芳、吕绍纲:《释“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姚永朴撰,余国庆点校:《论语解注合编》,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196-197页。
  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20页。
  黄明喜、袁德润:《颜元〈四书正误〉的教育学意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9-211页。
  (美)本杰明·艾尔曼:《经学·科举·文化史 艾尔曼自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5页。
  凌廷堪撰,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34-235页。
  王先谦:《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206页。
  刁小龙:《经学解释:训诂与义理之间——以〈论语〉“克己复礼”程朱说为例》,《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4辑,2012年。
  金景芳、吕绍纲:《释“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李耀仙:《先秦儒学新论》,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69页。
  黎千驹:《论语导读(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0页。
  黎千驹:《论语导读(修订版)》,第144页。
  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国际儒学研究会:《儒学与当代文明》,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528页。
  方旭东:《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同[11]。
其他文献
胡适主张,“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史料实证是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之一。鉴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不少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不少教师注重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过于倚重补充史料,忽视教材在历史学习中
2020年是北京市新高考的第一年。基于备考和历史教学调整的需要,命题研究亟需跟进。2020年7月北京历史选考卷第17题具有典型性。围绕此题展开研究,有利于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和理念,进而更好地指导高三备考和复习工作。本文尝试作简要分析,以期发现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价值。  原题照录如下:  从战歌到国歌  材料一: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
201 9年1 2月1 7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与复旦发展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共同发布了“2019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  入选的十大创新案例分别是成都天府市民云平台、河南省人大“智慧人大”平台、甘肃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公安部交管局微博矩阵、广西北海智慧党建、广东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我的南京APP、上海“一网通办”、深圳秒批和浙里办掌上办事平台。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
文章亮点一般表现在内容的表述、思想的展现以及语言的优美等方面。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语言严密、流畅、无懈可击,还要做到巧舌如簧,用智慧的语言把论据材料和升华的思想优美地展示出来,使论说充满理陛的智慧之美。    一、用事实说话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不过这些事实必须确凿可靠,具有代表性,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所以议论文语言先求平实,“说清”是基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贯彻党中央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宏大的,历史又是细腻的。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们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唯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每每翻开历史课本,有革命战争、改革维新、盛世繁华、乱世危机......而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我时常想象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浪潮中沉浮的历史小人物的命运。在课堂教学中,我
今年是广东新高考“3 1 2”方案实施后,历史试题由全国卷到自主命题的第一年,试题平稳过渡,难度适中,呈现出“继承中发展,融合中出新”的特点。试题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将党史和试题有机融合,加强了对党史的考查;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突出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对今后历史教学与备考将起到积极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贻误 骀荡 心旷神怡 盱眙 迨到 百战不殆  B. 茸毛 绒布 融会贯通 峥嵘 容貌 戎马倥偬  C. 崛起 挖掘 精神矍铄 倔强 角逐 茕茕孑立  D. 豇豆 缸盆 天罡地煞 山冈 门岗 力能扛鼎  2.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
“历史解释”作为新课程提出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学界多有关注和论述。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其中,“历史解释”不同程度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本文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
一、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思考  《战国铜壶》(图1)是初中部编教材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第一子目“战国七雄”中的一组插图。左图是铜壶本身,右图是铜壶图纹拓片,下方配有说明“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1]。我引导学生观察组图并阅读说明,得出“图案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频繁”的结论,教学效果不错。下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铜壶上部的图案也是在打仗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