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出无形物

来源 :七彩语文·习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i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诗歌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诗歌亮点
  风,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怎么把这无形的风写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呢?这可真是个大难题。
  不着急,我们来看看唐朝诗人李峤是怎么写风的。
  李峤最大的秘诀就是用有形写无形。他用“叶”“花”“浪”“竹”四样常见的有形之物,写无形的风。
  风有什么作用呢?“解落三秋叶”,秋风能令万木凋零,吹落树枝上的枯黄枝叶。你看,在秋风中,一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落,飘飘悠悠,仿佛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这就是风的力量。“能开二月花”,春风能让万花绽放,争奇斗艳。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绿草如茵的大地,那万紫千红的花朵,那碧玉妆成的翠柳,不都是春风唤醒的吗?
  风有什么力量呢?“过江千尺浪”,风过江面时,水面波浪汹涌,大浪滔天。真如苏东坡所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滔滔的白浪,我们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呀。“入竹万竿斜”,风吹竹林,只见竹子一片片歪倒,发出哗哗的响声。那倾斜的竹竿,那哗哗的竹声,我们也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呀。这就是风的力量!
  用有形的事物,写无形的事物,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叫作形象思维。学习诗歌,学习语文绝对离不开形象思维。
  诗歌故事
  关于李峤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和唐玄宗李隆基有关。不过,这已经是李峤去世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唐玄宗很喜欢音乐,而且自己的水平也非常高。
  戏曲行业至今还自称“梨园弟子”,并把唐玄宗奉为“祖师爷”,就是因为他在皇宫里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音乐机构“梨园”。
  唐玄宗的平生乐事之一,就是和王公显贵、亲信大臣们一起欣赏音乐。
  公元756年的一天,唐玄宗又和往常一样,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花萼楼,欣赏歌舞。
  花萼楼就在长安城的皇宫中,排在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等名楼之前,被称为“天下名楼之首”。这是唐玄宗喜爱的去处之一,他经常在这里举办宴会、饮酒下棋。
  但这一次来到花萼楼,唐玄宗却似乎心不在焉——虽然音乐、歌舞都很优美,他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一个姑娘唱道:“……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满腹心事的唐玄宗听到这里皱了皱眉,问道:“这歌词是什么人写的?”
  马上有人回答:“这是先朝宰相李峤的诗。”
  这几句诗出自李峤的《汾阴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玄宗感叹了一句:“真是位大才子啊!”两行眼泪悄然流了下来。旁边众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不敢随便插话。唐玄宗没有心情继续欣赏歌舞,中途就离座而去。
  没过多久,唐玄宗的心事就揭晓了——他放弃自己的都城逃命去了。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唐玄宗之所以伤心落泪,是他心里清楚,长安很可能保不住了——长安城东边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潼关已经失守,安禄山的叛军攻陷长安只是时间问题……
  诗歌拓展
  古诗中运用形象思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何把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们再来看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一首说理诗,写的是读书的体会,富有哲理。“读后感”我们都写过,就是写读书之后的感受,说读书的收获,比较抽象。可是诗人朱熹把读书的感受形象化了。你瞧:
  “半亩方塘一鉴开”,表面是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实际上诗人想表达打开书本,就像来到镜子一样的池塘面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字面上说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上一起移动,实际上诗人是说打开书本,书本中的知识就像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样,在你眼前闪现,充满魅力,让人目不暇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字面上是问为什么那方塘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实际上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永远充满思想的魅力,那么他一定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保持学习的“源头活水”。用池塘永远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要让一个人的心灵永远清澈也必须有时时读书这个“源头活水”。
  诗人朱熹真是形象思维的高手:用方塘比书本,用天光云影比多彩的知识,用清澈的池塘比清澈的心灵,用源头活水比不断读书、不断学习,这样的说理真是太精彩了,让人拍案叫绝。
  在古诗中用有形写无形的例子还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人心中的忧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李白的忧愁我们都看到了,它有多长呢?有三千丈那么长啊!诗人用“三千丈”的白发写内心的忧愁,既形象又夸张,让人读了难以忘怀。
  写忧愁的高手还有词人李煜,他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的忧愁竟然像一江春水浩浩荡荡、连绵不断,那忧愁该是多么浩大、多么深沉。
其他文献
亲爱的豆包:  你好!  你还记得我吗?我是经常去看你的豆豆啊!自从你离世后,我特别想你。记得你那乖巧可爱的模样,像个咖啡色的小毛球。每次看到我,你都会立马奔跑到笼子边,伸出“小手”,要和我握握手。  那天下雨,我和爷爷没带雨具,就到宠物店避雨。我一进店就发现了你。你的一条腿好像有点儿问题,几个顽皮的孩子狠狠敲你的笼子。你蜷缩在角落里,惶恐地注视着他们。过了一会儿,他们走了,你才慢慢起身,十分警惕
期刊
三年级语文书里有一篇习作,让大家“看图画,写一写”,和一年级“看图写话”中的图画相比,这幅图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天上的各色风筝、远处的一家三口、近处的三个孩子……稍不留神,你就会有所疏漏。同时,习作要求的难度也在加大,不仅要我们把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还要想象图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不仅要我们写好自己的这篇习作,还要能评价其他同学写得清不清楚、有没有错别字,甚至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求增加、难
期刊
今天一早,我还沉浸在美梦中,耳旁就传来妈妈的叫喊声:“宝贝,起床喽!”我一下子想起来:啊,今天我要去书城当“少年店长”呢!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像一股龙卷风刮过卫生间,刮过餐厅。上班啦!  爸爸把我送到书城,一名工作人员给我和其他人戴上工作牌,上面写着“少年店长”四个大字。  一位阿姨拿着一本本子,神情严肃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店长了。工作时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工作时不能看书,不能玩;二是要
期刊
“您好,当捕快是我的报复!”……报复?  抱,可以引申为心里存着某种想法的意思。  抱负,指远大的志向,是一个名词。  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是一个动词。  经常有人粗心大意,用错这两个词,或用错其中的字。来看看小捕快当年的求职信——  彩虹县县衙的各位:  你们好!  我是×××,想要应聘捕快一职。  我的偶像李白白曾经说过,人当有报复!  我爹是一名捕快,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
期刊
暑假里百无聊赖,果果在公园闲逛,逐鸟逗虫。  他在芭蕉叶上发现了一群蚂蚁,立即被这些小家伙迷住了。蚂蚁们在干什么呢?它们大概是想攀上隔壁的女贞树,可对蚂蚁而言,那简直像隔了条鸿沟,怎么跨越得了呢?蚂蚁们也不愿意绕远路,它们便仗着“蚁”多势众,彼此“勾肩搭背”,聚成一堆,越聚越高,然后像荡秋千一样,荡到“对岸”,居然架起了一座晃悠悠的蚂蚁“天桥”!等蚂蚁大军顺利通过这座“宏伟”的蚁桥,蚁桥这端便断开
期刊
皮皮熊从陷阱里出来后,又接受了测试,总算吃到了美味的点心。他边吃边嘟囔:“要是再来一杯饮料就更棒了!”小刺猬指着不远处说:“快看,那里有个‘哗哗屋’,可能有饮料喝!”  会飞的汽车  杉杉  有一天,我看见书上有做会飞的汽车的设计图,所以,我就看着设计图一步一步地做。我在车的顶部安装了两个飞翼,再安了几个按钮,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还在车的后面安了一个能飞得超快的东西,过了一会儿,我做完了。 
期刊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终于,我们可以“明目张胆”地笑了。可老师又想起今天下午没他的课了,就留下了大量的作业,同学们的笑容顿时没了。  老师走后,教室里一片哀号。毛同学没好气地说:“作业作业,天天都是作业。”王同学则双手背在身后,挺起胸,仰起脸,学着古人吟道:“昨天写,今天写,明天还写,还有何乐事?”边说边摇头苦笑。  空气沉闷得让人窒息。  “哈哈哈……哈哈哈……”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大笑。  
期刊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小伙伴骑自行车出去溜达,骑累了,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我们倚着树干,聊着去哪里玩,抬头时,看见树干上挂着一个知了壳。我兴奋地跳起来:“嘿,快起来,这里有知了壳,我们把它弄下来,拿去卖钱咋样?”  說话的工夫,我的眼睛并没有闲着,而是在树干上继续寻找:“哇,这儿也有一个。”小伙伴起身也跟着我找起来。“知了壳是药材,能卖钱,我们多找一些。”小伙伴边说边找了一根干树枝递给我。我举起干
期刊
一天,妈妈拿回一个枝丫模型,一個浅绿色的茧。她用纸折了一个小漏斗,贴在枝丫上,把茧放在里面。我好奇地问妈妈:“茧里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里面是蝴蝶,几天后,蝴蝶会破茧而出。我听了,满心期待。  7月8日 星期四 晴  我早早地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书房,看看蝴蝶有没有从茧里钻出来,结果大失所望。茧静静地待在小漏斗里,似乎没有任何变化。蝴蝶怎么还没出来,都过了整整一夜了。我轻轻地拿起茧,
期刊
阳光下,  影子就像小狗,  我走到哪儿,  它就跟到哪兒。  走进树林,  “小狗”就跟丢了。  走出这片  郁郁葱葱的树林,  它又跟上来,  抱着我的脚不放。  指导老师/王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