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独立学科,又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课”,她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然而语文课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不能从课堂上领略到文学无穷的魅力。要改變语文面临的这种尴尬现状,需要语文教师有丰富的学识、完善的修养,艺术性的语言,文学性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让上语文课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气息;自身素养;教学艺术
语文本应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现在,我成了一名中专的语文教师,几年的中专语文教学让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语文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决定的,中专生本来基础就差,不爱学习,中专语文课不是专业课,又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学生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就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的教学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学性,学生只看到语文里面单调死板的字词和语法,却无法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因而,笔者认为,作为中专语文教师,我们无法一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却可以让语文课散发文学的魅力,让一周两节的语文课成为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自然地爱上语文,主动地学习语文,发挥语文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要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从四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提高语文素养,散发文学气息。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语文教师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断充电。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如何学呢?我认为首先要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独立学科,又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课”,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包;古今中外,作家作品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艺术包罗万象。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让自己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文学的气质。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借鉴别人的经验,听听名家的见解,认识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压力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最后,通过交友进行学习。大家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交些素养较高的人做朋友,学习他们的做人、做事和社会经验,这样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上课之前要充分准备,查找资料,认真备课。
在中专学校里,教案除了能应付检查外,只能成为废纸一张,几乎没有人按这样的教案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不需太注重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能做到“心中有数”就行了。我们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也可以准备一些和上课有关的资料,甚至什么都可不写,自己把课堂上需要的东西了然于胸。打破形式上的枷锁,是为了提高备课的质量,备课时一定要做到 “教材在我心中” “学生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和思路在我心中” “教学方法在我心中”,我们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张扬个性;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依托教材,又要突破教材,深挖教学资源,既要充分考虑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学相长”这个词教师在备课中是最有体会了,课堂上可能需要什么材料,有可能涉及到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哪个知识点,哪个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师必须提前准备,不记得的不知道的不熟悉的那都要重新开始学,到处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教师便能纵横于课堂,轻松自如。一堂有备而来的课能让学生体会文学那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乐趣。
三、设计课堂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特别是语文课,不同感情色彩的课文,对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魅力,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四、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文学性和艺术性灌溉语文教学,再现作者情感。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文字、图表、影视、声像等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仅凭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受活生生画面的落后做法。文学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文学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就好比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浩瀚无垠的大漠缺少甘泉的滋润,枯寂而乏灵气,就会把作者用血和泪、爱与恨写成的文章讲得苍白无力:学《最后一课》,学生领会不了那震撼人心的爱国之情;学《背影》,学生体味不出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学《回忆我的母亲》,学生感受不到那高尚真挚的母子之情。我们要用文学性和艺术性来灌溉语文教学,让作者用血和泪、爱和恨写成的文章有生动精彩的再现与演绎,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丰富的学识,完善的修养,艺术性的语言,用心的准备,文学性的教学艺术,定能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语文课弥漫着文学的芳香,散发着文学的魅力,上语文课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饶腾杰.《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3] 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气息;自身素养;教学艺术
语文本应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现在,我成了一名中专的语文教师,几年的中专语文教学让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语文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决定的,中专生本来基础就差,不爱学习,中专语文课不是专业课,又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学生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就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的教学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学性,学生只看到语文里面单调死板的字词和语法,却无法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因而,笔者认为,作为中专语文教师,我们无法一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却可以让语文课散发文学的魅力,让一周两节的语文课成为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自然地爱上语文,主动地学习语文,发挥语文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要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从四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提高语文素养,散发文学气息。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语文教师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断充电。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如何学呢?我认为首先要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独立学科,又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课”,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包;古今中外,作家作品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艺术包罗万象。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让自己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文学的气质。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借鉴别人的经验,听听名家的见解,认识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压力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最后,通过交友进行学习。大家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交些素养较高的人做朋友,学习他们的做人、做事和社会经验,这样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上课之前要充分准备,查找资料,认真备课。
在中专学校里,教案除了能应付检查外,只能成为废纸一张,几乎没有人按这样的教案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不需太注重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能做到“心中有数”就行了。我们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也可以准备一些和上课有关的资料,甚至什么都可不写,自己把课堂上需要的东西了然于胸。打破形式上的枷锁,是为了提高备课的质量,备课时一定要做到 “教材在我心中” “学生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和思路在我心中” “教学方法在我心中”,我们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张扬个性;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依托教材,又要突破教材,深挖教学资源,既要充分考虑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学相长”这个词教师在备课中是最有体会了,课堂上可能需要什么材料,有可能涉及到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哪个知识点,哪个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师必须提前准备,不记得的不知道的不熟悉的那都要重新开始学,到处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教师便能纵横于课堂,轻松自如。一堂有备而来的课能让学生体会文学那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乐趣。
三、设计课堂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特别是语文课,不同感情色彩的课文,对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也有不同的要求,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魅力,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四、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文学性和艺术性灌溉语文教学,再现作者情感。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文字、图表、影视、声像等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仅凭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受活生生画面的落后做法。文学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文学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就好比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浩瀚无垠的大漠缺少甘泉的滋润,枯寂而乏灵气,就会把作者用血和泪、爱与恨写成的文章讲得苍白无力:学《最后一课》,学生领会不了那震撼人心的爱国之情;学《背影》,学生体味不出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学《回忆我的母亲》,学生感受不到那高尚真挚的母子之情。我们要用文学性和艺术性来灌溉语文教学,让作者用血和泪、爱和恨写成的文章有生动精彩的再现与演绎,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丰富的学识,完善的修养,艺术性的语言,用心的准备,文学性的教学艺术,定能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语文课弥漫着文学的芳香,散发着文学的魅力,上语文课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饶腾杰.《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3] 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