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麽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麽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麽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这是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出的高度概括。有了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作行动指导,这也是世界上成员最多的执政党变得更加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显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执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科学认知的系统提升。
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有的学者归纳为“八论”,即社会主义时代条件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论。2以上“八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徵和发展阶段、时代定位等,作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揭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发展理论问题,即什麽是发展、怎麽样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又具有普适性的内容与价值,是世界发展理论的“中国共识”、“东方见解”3,但“八论”未能将“一国两制”论或祖国统一论作为单独的理论元素加以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认知缺位和判断失据。
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其宗旨正是在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1987年4月16日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4。
二、“一国两制”——最典型中国特色的理论元素
早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即对邓小平等人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所作的探索和回答,作了理论总结,勾勒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其中主要包括十二项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科学理论观点,而关於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5,被列为十二项主要科学理论观点中的第九项。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个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项创造性构想已经形成反映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邓小平与孙中山、毛泽东并称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报告把十四大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6
2002、2007年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对包括“一国两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更加严谨、更加科学的概括。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指引着实现社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进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确保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实现了香港的顺利交接,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管理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7
总之,“‘一国两制’事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8“‘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9
讲“一国两制”首先要解决国家认知,即一个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这是包括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应建立的基本认知。实践充分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份的‘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份的祖国和平统一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0
三、讨论有助於“双认同”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正式推出“一国两制”理论以来已有超越30年的历史,“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定型化已分别有21年和18年的历史,而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正式启动至今也分别有14年以上和近12年的历史。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人们不难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在中国政府业已恢复行使主权的香港、澳门两地,正常运作的是按基本法建立的新型政权,实行的是体现“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特别行政区制度,而广大居民的基本权益受到全面而妥善的多重保障。
20世纪末在中国版图上出现两个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不同於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容许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制之外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区域,它所实行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有效载体,既不同於实行单一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原有的统一制度,也不同於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国两制”理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产生於当代中国,“一国两制”又令人信服地成功实践在当代中国。“一国两制”作为多重创新的积极成果,应该开始进入其收获期,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所展现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将逐渐改写现有政治学、法学以及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传统定势与价值判断。这中间,涉及宪政理论、宪政传统的新认识,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学定位,涉及对“一国两制”历史与文化渊源的考证,也涉及对“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科学认定,对“一国两制”优势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一国两制”实践模式的探索等诸多重要而敏感课题。作为“一国两制”理论策源地的中国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相关领域的当代专家学者,在这一系列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也事关对新学科建立、新学术活动阵地的认定的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容掉以轻心,不容观望等待,不容无动於衷。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它涉及宪政的发展与进步,宪政的突破与创新。围绕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讨论,早在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後过渡期业已开始,近年这场讨论在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逐渐升温,实属可喜。但整体观察,讨论似乎仍处於相对滞後状态,围绕“一国两制”理论的研究也依然不能认为达到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相称、同特别行政区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称的地步。故此,通过特区和全国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努力,尽快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包括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认知上达成共识,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容低估的:1、既最大限度地体现宪政创新、体现国体与政体日趋完善、体现深度改革开放新思维,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别行政区现实。2、及时充实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充实崭新内容。3、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认知体系的全面提升,扩大“一国两制”和中国理论创新的国际影响力。4、促进“双认同”:特区居民的国家认同和全国人民的“一国两制”认同。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制度大建构,事关特区居民和全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持续改善,事关法治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成功。
2004年12月,胡锦涛首次前来澳门特区视察时指出:“‘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11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都需要在贯彻‘一国两制’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前进。”12对“一国两制”、基本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今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反覆强调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不仅直接同确保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具密切相关性,而且也同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和基本国策的落实息息相关。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伴随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重视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的培育十分重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3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之一。对於澳门特区来讲,“爱国爱澳”和开拓创新,同样应成为社会核心价值取向。“一国两制”经长达30年的宣传普及,包括通过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具体化,特别是经两个特区十年有多的积极实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特区更享有很高的尊严。可以讲,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正式而稳定地建立起来,但对“一国两制”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新型社会价值观的倡导,整体观察,似乎尚显力度不足,有待引起进一步全面关注与重视。
“一国两制”的实践以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为标志,这毫无疑义。但广义上讲,追溯到以80年代初这项基本国策的确定和推出为标志也不无道理,特别是中英、中葡两个联合声明中方宣示的基本国策和随後两部基本法的制定,都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其实,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价值完全分开也很难做到,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两个特别行政区成立後就更是如此。由於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多重创新,故实践中有探索、坚持原则下注重创新就完全必要。从特别行政区的现实观察,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一国两制”都具有核心价值的多重性。
一是实践价值。其一是反映求同存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的突破;其二是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创新;其三是体现东方文明的和谐、包容理念的展示;其四是团结大多数、化消极为积极的统战思维的现代操练;其五是深度开放、坚持创新、自我完善的路径选择。
二是理论价值。其一是单一制与复合制的成功转化与互补;其二是对资本主义积极一面的可利用性的认定;其三是突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性;其四是验证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五是推动“一国两制”文明、“一国两制”法治成为普世价值。
五、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被扭曲至为重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14
敢於走新路、做新事,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固有特徵。作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重大成果的“一国两制”,不仅是特别行政区的根和本,也是对国家、对全球具深刻影响与启迪的新事物。有关特别行政区制度科学定位的讨论,近期受到政界、理论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形势令人鼓舞,但与此同时,不能不承认的一项判断是,随着形势的深入发展,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的误读误判,对一些利益驱动项目的误导误引,对维护社会公正的缺席缺位,可能时有发生。因此,成为“一国两制”示范平台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其政府与社会成员作为新时代新制度的幸运受益者,坚持与时俱进、薪火相传,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被扭曲,无疑至为重要。
“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需要正确理解与认知,需要坚定地恪守与维护,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实践水平,需要不失时机地总结得失与研究其发展规侓。进入新时期,澳门和全国一样,既有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的积累,也有已知和未知的诸多变数要面对;既有越来越多发展机遇,也有不容回避的现实挑战;既有阳光普照、春风和旭,也有不测风云甚至台风恶浪。对於敢於承诺、充满自信的特区政府和各界居民来说,对於“一国两制”事业的践行者与受益者来说,沿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设计的既定方向一脉相承、一如既往、一往直前、一鼓作气地阔步前进,作与时俱进的时代强者,这应该是别无他选的选择。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2李恒瑞:《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页。
3同注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5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6同注5,第276页。
7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人民大会堂。
8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9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0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4日,人民大会堂。
11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於《澳门日报》,2004年12月21日,第A1版。
12同注11。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麽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麽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麽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这是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出的高度概括。有了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作行动指导,这也是世界上成员最多的执政党变得更加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显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执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科学认知的系统提升。
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有的学者归纳为“八论”,即社会主义时代条件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论。2以上“八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徵和发展阶段、时代定位等,作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揭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发展理论问题,即什麽是发展、怎麽样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又具有普适性的内容与价值,是世界发展理论的“中国共识”、“东方见解”3,但“八论”未能将“一国两制”论或祖国统一论作为单独的理论元素加以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认知缺位和判断失据。
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其宗旨正是在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1987年4月16日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4。
二、“一国两制”——最典型中国特色的理论元素
早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即对邓小平等人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所作的探索和回答,作了理论总结,勾勒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其中主要包括十二项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科学理论观点,而关於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5,被列为十二项主要科学理论观点中的第九项。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个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项创造性构想已经形成反映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邓小平与孙中山、毛泽东并称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报告把十四大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6
2002、2007年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对包括“一国两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更加严谨、更加科学的概括。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指引着实现社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进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确保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实现了香港的顺利交接,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管理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7
总之,“‘一国两制’事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8“‘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9
讲“一国两制”首先要解决国家认知,即一个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这是包括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应建立的基本认知。实践充分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份的‘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份的祖国和平统一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0
三、讨论有助於“双认同”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正式推出“一国两制”理论以来已有超越30年的历史,“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定型化已分别有21年和18年的历史,而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正式启动至今也分别有14年以上和近12年的历史。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人们不难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在中国政府业已恢复行使主权的香港、澳门两地,正常运作的是按基本法建立的新型政权,实行的是体现“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特别行政区制度,而广大居民的基本权益受到全面而妥善的多重保障。
20世纪末在中国版图上出现两个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不同於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容许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制之外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区域,它所实行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有效载体,既不同於实行单一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原有的统一制度,也不同於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国两制”理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产生於当代中国,“一国两制”又令人信服地成功实践在当代中国。“一国两制”作为多重创新的积极成果,应该开始进入其收获期,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所展现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将逐渐改写现有政治学、法学以及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传统定势与价值判断。这中间,涉及宪政理论、宪政传统的新认识,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学定位,涉及对“一国两制”历史与文化渊源的考证,也涉及对“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科学认定,对“一国两制”优势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一国两制”实践模式的探索等诸多重要而敏感课题。作为“一国两制”理论策源地的中国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相关领域的当代专家学者,在这一系列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也事关对新学科建立、新学术活动阵地的认定的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容掉以轻心,不容观望等待,不容无动於衷。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它涉及宪政的发展与进步,宪政的突破与创新。围绕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讨论,早在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後过渡期业已开始,近年这场讨论在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逐渐升温,实属可喜。但整体观察,讨论似乎仍处於相对滞後状态,围绕“一国两制”理论的研究也依然不能认为达到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相称、同特别行政区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称的地步。故此,通过特区和全国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努力,尽快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包括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认知上达成共识,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容低估的:1、既最大限度地体现宪政创新、体现国体与政体日趋完善、体现深度改革开放新思维,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别行政区现实。2、及时充实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充实崭新内容。3、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认知体系的全面提升,扩大“一国两制”和中国理论创新的国际影响力。4、促进“双认同”:特区居民的国家认同和全国人民的“一国两制”认同。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制度大建构,事关特区居民和全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持续改善,事关法治与公民社会建设的成功。
2004年12月,胡锦涛首次前来澳门特区视察时指出:“‘一国两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在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样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面临的崭新课题。”11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都需要在贯彻‘一国两制’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前进。”12对“一国两制”、基本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今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反覆强调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不仅直接同确保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具密切相关性,而且也同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和基本国策的落实息息相关。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伴随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重视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的培育十分重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3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之一。对於澳门特区来讲,“爱国爱澳”和开拓创新,同样应成为社会核心价值取向。“一国两制”经长达30年的宣传普及,包括通过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具体化,特别是经两个特区十年有多的积极实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特区更享有很高的尊严。可以讲,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正式而稳定地建立起来,但对“一国两制”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新型社会价值观的倡导,整体观察,似乎尚显力度不足,有待引起进一步全面关注与重视。
“一国两制”的实践以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为标志,这毫无疑义。但广义上讲,追溯到以80年代初这项基本国策的确定和推出为标志也不无道理,特别是中英、中葡两个联合声明中方宣示的基本国策和随後两部基本法的制定,都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其实,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价值完全分开也很难做到,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两个特别行政区成立後就更是如此。由於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多重创新,故实践中有探索、坚持原则下注重创新就完全必要。从特别行政区的现实观察,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一国两制”都具有核心价值的多重性。
一是实践价值。其一是反映求同存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的突破;其二是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创新;其三是体现东方文明的和谐、包容理念的展示;其四是团结大多数、化消极为积极的统战思维的现代操练;其五是深度开放、坚持创新、自我完善的路径选择。
二是理论价值。其一是单一制与复合制的成功转化与互补;其二是对资本主义积极一面的可利用性的认定;其三是突显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性;其四是验证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五是推动“一国两制”文明、“一国两制”法治成为普世价值。
五、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被扭曲至为重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14
敢於走新路、做新事,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固有特徵。作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重大成果的“一国两制”,不仅是特别行政区的根和本,也是对国家、对全球具深刻影响与启迪的新事物。有关特别行政区制度科学定位的讨论,近期受到政界、理论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形势令人鼓舞,但与此同时,不能不承认的一项判断是,随着形势的深入发展,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的误读误判,对一些利益驱动项目的误导误引,对维护社会公正的缺席缺位,可能时有发生。因此,成为“一国两制”示范平台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其政府与社会成员作为新时代新制度的幸运受益者,坚持与时俱进、薪火相传,力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被扭曲,无疑至为重要。
“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需要正确理解与认知,需要坚定地恪守与维护,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实践水平,需要不失时机地总结得失与研究其发展规侓。进入新时期,澳门和全国一样,既有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的积累,也有已知和未知的诸多变数要面对;既有越来越多发展机遇,也有不容回避的现实挑战;既有阳光普照、春风和旭,也有不测风云甚至台风恶浪。对於敢於承诺、充满自信的特区政府和各界居民来说,对於“一国两制”事业的践行者与受益者来说,沿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设计的既定方向一脉相承、一如既往、一往直前、一鼓作气地阔步前进,作与时俱进的时代强者,这应该是别无他选的选择。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2李恒瑞:《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页。
3同注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5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6同注5,第276页。
7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人民大会堂。
8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9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0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4日,人民大会堂。
11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於《澳门日报》,2004年12月21日,第A1版。
12同注11。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