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便找个粗通北京房价的哥们一问:北京哪边的房贵?答案一准儿是北边和东边。房就是贵,不但如此,而且还火,你说它没道理火也罢,事实既定,胜于一切雄辩和念叨。
东边指得不光是朝阳,君不见通州和亦庄的盘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即便是燕郊的房也借着火热烤人的“东风”声望鹊起。尚品·福成的三期“上上城”在12月的下旬放号了,据说场面挺热闹的。
房价的涨落全在人为,买房的人一扎堆儿,那里的房必然贵。朝阳自不必说了,再往东房价就有点水涨船高的意思。“回迁”!住回“城”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气式的口号,既然有人这么想一定有潜在的意义。这种在暗处慢慢积累的情绪不是空穴来风,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词儿,有这种想法的“不是一个人”。至于是谁的灵魂附了这群北京人的体,这很值得琢磨琢磨。
燕郊“底子薄”、“身子虚”?
北京的“东迁”势头一度让人产生指向性的错觉,不少北京人都在通州、包括燕郊买房住。想起来当时确实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房价倍儿便宜。现在还很便宜吗,也不是,但更重要的原因不在钱上。
说起燕郊,那块地方一直说是最终会收编进北京,如果按单一城市扩张的道理来说,大城市可能会合并其他一些临区和县,但如果是按照城市化运作方法,这些类似的地方会被发展进城市群落,一些在扩张模式下的优势就会变得没什么意义。不严格地讲,像燕郊、香河包括涿州在内的一些地方,将来有可能成为北京人向外迁的地方,但仅仅是住房“温饱”水平。
像在燕郊的一些楼盘,有的在宣传中提到户口的问题,说燕郊在多少年之内会被划归北京,到时候燕郊户口就是北京户口什么的。这些说法就很不靠谱儿了,要是能买套这里的房就办成北京户口,那有钱人还不都来北京买房啊,北京人口非得在十年之内迅速暴涨到一亿五不可,那房价就翻着跟头往上蹿吧。
东南是“卫生死角”?
京通和京沈之间原来是焦化厂,那是北京挺大的一个化工厂。其实东南角原来就是化工企业的所在地,像化一、化二都在那边儿,原则上都是厂矿污染的企业。北京的地形咱们也知道,西北高、东南低,基本上风都是往那边吹的,脏空气什么的都是从那边出北京的。包括泄洪也是,通州以前是泄洪的地儿,它地势低呀。况且北京南边的水也不好。
你说它适合居住吗。估计有钱人住哪儿也不住那边。所以一些开在那边的盘虽然也是低密度花园别墅那样的,但是劣势在相比之下还是有一点的。
东部的硬伤是软件
东部在北京的规划中很重要,所以通州的房价先起来了,但是回流这事儿现在也必须注意了。咱们这么说吧,通州、包括再往东的一些地方以及周边地区,它们郊区化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人搬过去之后发现配套的东西很少,有的几乎没有。交通不方便这是个最让人搓火的事儿,堵车,这你就没辙。
我觉得从今年开始,北京人的定居心态开始正式进入到一种“新都市主义”的状态当中。什么叫“新都市主义”?就是从北京人开始从郊区往回搬了。郊区县的房子再要吸引人,当地就要有专门的资金去做配套,人才会去。要不我住在这儿上个学、瞧个病、买个东西全是事儿,去趟超市都得开车找去,你说这怎么弄啊。包括修高速、城铁、医院,必须有人做这些工作,否则那边根本不具备多高的居住性,更别提什么宜居指数了。
“闹心”从郊区开始?
通州目前有一些项目,在张家湾地区和梨园再往南那边的地方还会有一定数量的新盘,那些地方我个人认为房价上涨的幅度倒是不会太大,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郊区化停止”、“新都市主义兴起”的概念。这就是回流的现实例子。说白了,五年前人们都搬出去了,住了五年以后又都明白了,有的地方真没法住,结果又往城里走。
有人说这是不是忒邪乎了,我个人认为不是。跟不少业主聊天当中发现他们都有一肚子苦水,首先就是说住郊区特别不方便,然后就是说在通县、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昌平等等地方工作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基本需求,工作不顺心。像在平谷都少有月薪在三千以上的白领,对于买房置业的人来说要到城八区消费那不是负担很大吗,家旁边也没有足够消费、娱乐的地方,生活也不顺心。这种声音已经不是个别的了。
有这么一种逻辑,也可以理解。东部那些配套都不发达的地区是不是更适合部分人居住,没有堵车,也不像闹市那么吵,自然环境至少比市区里好得多。即使周边不方便,开车进城也可以解决,反正也不堵。经济学说“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动财流”,首先不可能有自给自足式的小区楼盘,其次,计算一下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和生活成本,这些也都是钱,只不过一两天看不出来罢了。就像可着地铁边买房租房的人一样,他们就不想在路上消耗过多精力。
东部回流只是一种表象,“新都市主义”最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改变点什么,这种现象将很难逆转。
东边指得不光是朝阳,君不见通州和亦庄的盘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即便是燕郊的房也借着火热烤人的“东风”声望鹊起。尚品·福成的三期“上上城”在12月的下旬放号了,据说场面挺热闹的。
房价的涨落全在人为,买房的人一扎堆儿,那里的房必然贵。朝阳自不必说了,再往东房价就有点水涨船高的意思。“回迁”!住回“城”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气式的口号,既然有人这么想一定有潜在的意义。这种在暗处慢慢积累的情绪不是空穴来风,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词儿,有这种想法的“不是一个人”。至于是谁的灵魂附了这群北京人的体,这很值得琢磨琢磨。
燕郊“底子薄”、“身子虚”?
北京的“东迁”势头一度让人产生指向性的错觉,不少北京人都在通州、包括燕郊买房住。想起来当时确实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房价倍儿便宜。现在还很便宜吗,也不是,但更重要的原因不在钱上。
说起燕郊,那块地方一直说是最终会收编进北京,如果按单一城市扩张的道理来说,大城市可能会合并其他一些临区和县,但如果是按照城市化运作方法,这些类似的地方会被发展进城市群落,一些在扩张模式下的优势就会变得没什么意义。不严格地讲,像燕郊、香河包括涿州在内的一些地方,将来有可能成为北京人向外迁的地方,但仅仅是住房“温饱”水平。
像在燕郊的一些楼盘,有的在宣传中提到户口的问题,说燕郊在多少年之内会被划归北京,到时候燕郊户口就是北京户口什么的。这些说法就很不靠谱儿了,要是能买套这里的房就办成北京户口,那有钱人还不都来北京买房啊,北京人口非得在十年之内迅速暴涨到一亿五不可,那房价就翻着跟头往上蹿吧。
东南是“卫生死角”?
京通和京沈之间原来是焦化厂,那是北京挺大的一个化工厂。其实东南角原来就是化工企业的所在地,像化一、化二都在那边儿,原则上都是厂矿污染的企业。北京的地形咱们也知道,西北高、东南低,基本上风都是往那边吹的,脏空气什么的都是从那边出北京的。包括泄洪也是,通州以前是泄洪的地儿,它地势低呀。况且北京南边的水也不好。
你说它适合居住吗。估计有钱人住哪儿也不住那边。所以一些开在那边的盘虽然也是低密度花园别墅那样的,但是劣势在相比之下还是有一点的。
东部的硬伤是软件
东部在北京的规划中很重要,所以通州的房价先起来了,但是回流这事儿现在也必须注意了。咱们这么说吧,通州、包括再往东的一些地方以及周边地区,它们郊区化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人搬过去之后发现配套的东西很少,有的几乎没有。交通不方便这是个最让人搓火的事儿,堵车,这你就没辙。
我觉得从今年开始,北京人的定居心态开始正式进入到一种“新都市主义”的状态当中。什么叫“新都市主义”?就是从北京人开始从郊区往回搬了。郊区县的房子再要吸引人,当地就要有专门的资金去做配套,人才会去。要不我住在这儿上个学、瞧个病、买个东西全是事儿,去趟超市都得开车找去,你说这怎么弄啊。包括修高速、城铁、医院,必须有人做这些工作,否则那边根本不具备多高的居住性,更别提什么宜居指数了。
“闹心”从郊区开始?
通州目前有一些项目,在张家湾地区和梨园再往南那边的地方还会有一定数量的新盘,那些地方我个人认为房价上涨的幅度倒是不会太大,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郊区化停止”、“新都市主义兴起”的概念。这就是回流的现实例子。说白了,五年前人们都搬出去了,住了五年以后又都明白了,有的地方真没法住,结果又往城里走。
有人说这是不是忒邪乎了,我个人认为不是。跟不少业主聊天当中发现他们都有一肚子苦水,首先就是说住郊区特别不方便,然后就是说在通县、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昌平等等地方工作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基本需求,工作不顺心。像在平谷都少有月薪在三千以上的白领,对于买房置业的人来说要到城八区消费那不是负担很大吗,家旁边也没有足够消费、娱乐的地方,生活也不顺心。这种声音已经不是个别的了。
有这么一种逻辑,也可以理解。东部那些配套都不发达的地区是不是更适合部分人居住,没有堵车,也不像闹市那么吵,自然环境至少比市区里好得多。即使周边不方便,开车进城也可以解决,反正也不堵。经济学说“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动财流”,首先不可能有自给自足式的小区楼盘,其次,计算一下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社交成本和生活成本,这些也都是钱,只不过一两天看不出来罢了。就像可着地铁边买房租房的人一样,他们就不想在路上消耗过多精力。
东部回流只是一种表象,“新都市主义”最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改变点什么,这种现象将很难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