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由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中课改展示活动在常熟举行,三位教师同授一课——“抗日战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笔者也从中深受启迪。
一、教学的设计理念——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效果也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好得多。
1. 整合教材资源
本课内容共设三个子目,即“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有两条基本线索,即“日本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授课教师将教材上述三个子目进行了整合,围绕“太阳旗下的罪恶”(日本侵华罪行)、“共赴国难”(伟大的抗日战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三个篇章,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系统地展开教学。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教材只有一段结论,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一位教师的做法是:先整合学生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字仪式、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字仪式、《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和《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4副图片,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认识,这位教师节选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中的部分内容,自编了一个材料题。
“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材料三”——“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请问:“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材料三”和“材料四”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通过解题,学生认识到了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也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
2. 开发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经验,结合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自然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史兴趣。在“抗日战争”导入部分,一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日军登陆常熟的史料,然后讲述了常熟“国耻纪念碑”的来历:1937年11月13日,侵华日军在常熟沿江口岸源源登陆,兵分数路向常熟城区进犯;11月19日,侵略军冲进虞山城门,使常熟这座千年古城惨遭浩劫……为了警醒常熟人民勿忘国耻,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新港镇徐六泾口西侧设立了国耻碑。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高度集中,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日军的滔天罪行”这一知识时,这位教师展示了由学生收集的反映日军在常熟地区所犯滔天罪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的。乡土资源在引发学生产生强烈共鸣、达成学习目的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3. 巧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对11月19日这一常熟市的“沦陷日”,有的学生根据常熟零距离论坛对网民的调查改编了一个小品——《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2分40秒的录像。大致意思是:每年这天的下午3点,常熟城的上空都会拉响防空警报,警醒市民勿忘国耻。然而,仍有不少市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有的人虽记得,提出的却是抵制日货、砸日本车等主张;但更多的人认为我们应牢记“沦陷日”,勿忘国耻!建我家乡!强我中华!当本课教学进入第三篇章“以史为签”这一主题后,授课教师先播放了这则小品,然后就“你如何理性地看待这段日本侵华史”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巧妙地利用这一重要的学生资源,有效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的设计过程——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合作”的转变
在教学实际中,不少历史教师习惯于个人单独备课即“单兵作战”,致使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近年来,我市历史学科在初高中各年段组建了大备课组,同时又完善了小备课组的功能,为教师间的精诚合作、共同提高插上了飞天的翅膀,这次三位教师的课改展示教学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 强化小备课组的合作
在这次课改展示中,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均得到了本校教研组(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小备课组)同行的大力支持,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课改展示课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侧重、板书设计、过渡衔接以及师生如何同情共感等内容和环节的合理编排。如其中一位教师在结束本课时播放的央视新闻频道播放的《环球视线——日本遗孤感恩团走进中南海》片段,从下载到剪辑到字幕的设置,就倾注了学校小备课组内青年教师的心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优化大备课组的研讨
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在课前的一次次修改中走向成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除市内的很多历史骨干教师利用历史教师的QQ群、学科教研网交流平台、博客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出了很多金点子,与常熟市高中历史各年段大备课组给予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目前,常熟市初高中历史各年段都组建了大备课组,并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平时的常规教研工作。接到展示任务后,常熟市高中三个历史大备课组随即展开了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优化设计教案,有效整合内容,巧妙突破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法,在教学的创新设计和优化组合等方面予以了有力的支持,使三位教师在课改展示中有了更多的底气,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常熟市的历史大备课组已成为让一大批历史教学骨干脱颖而出的重要力量。
3. 密切与教研员的交流
接到开课任务后,三位教师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教学设计,并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笔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针对三位教师设计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够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明显这些与课改展示主题吻合度不够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活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如何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激活历史课堂”的改进建议,于是有了“日本登陆常熟的真实场景(片段)和“国耻纪念碑”的预设,有了学生自编的小品——《当防空警报响起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出彩编排。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由“教师独白”向“学生参与”的转变
为了改变历史课教学中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十分重要。
1. 课前参与
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前参与的好形式。在这次课改展示中,有位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有关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国共两党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著名将领,家乡有关抗日的资料等任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手抄资料,有的打印资料,有的利用网络媒体直接将资料发到教师的邮箱,为课中的有效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教师课中播放的日本登陆常熟的史料,就是班中一位学生在课前从他父亲工作的常熟电视台找到的。
2. 课中参与
课中的45分钟,教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如何看待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落落大方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读完这段历史,我百感交集:日军的暴行让我目睹了中华民族经历的深重苦难,又为自己能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感到幸运,抗战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的今天,我们没有忘却历史,重温历史,不是为了激发仇恨、追算旧账,而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结束还意犹未尽。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放手,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学生必会给你一个个的惊喜。
3. 课后参与
新课结束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道课后拓展题:“查一查当代日本青年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试着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请把你的智慧凝聚成文字,让我们大家分享吧!”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与授课教师进行了交流,有的学生建议老师在高一年级举办有关抗战的手抄报展览,有的学生提议开展本主题的网页设计评比,有的学生表示要撰写本主题的历史小论文,表明学生的学史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历史素养有效加强。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由“单一”向“多维”的转变
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分数进行评价,即“单一”评价不同,新课程强调分数评价仅是教学评价的一小部分,教学评价应向“多维”转变。
1. 巩固双基
由于三位开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巧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达成了巩固“双基”的教学目的。
如一位教师通过活动地图演示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还播放百团大战、入缅作战的视频剪辑,真实再现了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抗战主要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有效地构建了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
2. 提升能力
在课改展示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者一致肯定了三位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成功做法。课前参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各项准备;课中参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史料中归纳历史结论;课后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懂得日本的侵华历史不容忘记,但记住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道理;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学好历史,能有效激发建我家乡、强我中华的热情。
3. 养成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在导入之后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做到学习时“心中有数”;在新课教授过程中指导学生适时记笔记并在书本上做好相应的标注,以备复习巩固之用;在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时,依据“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原则;组织答案时,遵循“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原则;学完本课后,再回到目录归纳阅读,做到巩固时“宏观在胸”。
一、教学的设计理念——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效果也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好得多。
1. 整合教材资源
本课内容共设三个子目,即“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有两条基本线索,即“日本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授课教师将教材上述三个子目进行了整合,围绕“太阳旗下的罪恶”(日本侵华罪行)、“共赴国难”(伟大的抗日战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三个篇章,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系统地展开教学。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教材只有一段结论,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一位教师的做法是:先整合学生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字仪式、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字仪式、《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和《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4副图片,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认识,这位教师节选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中的部分内容,自编了一个材料题。
“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材料三”——“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请问:“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材料三”和“材料四”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通过解题,学生认识到了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也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
2. 开发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经验,结合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自然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史兴趣。在“抗日战争”导入部分,一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日军登陆常熟的史料,然后讲述了常熟“国耻纪念碑”的来历:1937年11月13日,侵华日军在常熟沿江口岸源源登陆,兵分数路向常熟城区进犯;11月19日,侵略军冲进虞山城门,使常熟这座千年古城惨遭浩劫……为了警醒常熟人民勿忘国耻,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新港镇徐六泾口西侧设立了国耻碑。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高度集中,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日军的滔天罪行”这一知识时,这位教师展示了由学生收集的反映日军在常熟地区所犯滔天罪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的。乡土资源在引发学生产生强烈共鸣、达成学习目的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3. 巧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对11月19日这一常熟市的“沦陷日”,有的学生根据常熟零距离论坛对网民的调查改编了一个小品——《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2分40秒的录像。大致意思是:每年这天的下午3点,常熟城的上空都会拉响防空警报,警醒市民勿忘国耻。然而,仍有不少市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有的人虽记得,提出的却是抵制日货、砸日本车等主张;但更多的人认为我们应牢记“沦陷日”,勿忘国耻!建我家乡!强我中华!当本课教学进入第三篇章“以史为签”这一主题后,授课教师先播放了这则小品,然后就“你如何理性地看待这段日本侵华史”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巧妙地利用这一重要的学生资源,有效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的设计过程——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合作”的转变
在教学实际中,不少历史教师习惯于个人单独备课即“单兵作战”,致使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近年来,我市历史学科在初高中各年段组建了大备课组,同时又完善了小备课组的功能,为教师间的精诚合作、共同提高插上了飞天的翅膀,这次三位教师的课改展示教学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 强化小备课组的合作
在这次课改展示中,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均得到了本校教研组(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小备课组)同行的大力支持,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课改展示课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侧重、板书设计、过渡衔接以及师生如何同情共感等内容和环节的合理编排。如其中一位教师在结束本课时播放的央视新闻频道播放的《环球视线——日本遗孤感恩团走进中南海》片段,从下载到剪辑到字幕的设置,就倾注了学校小备课组内青年教师的心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优化大备课组的研讨
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在课前的一次次修改中走向成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除市内的很多历史骨干教师利用历史教师的QQ群、学科教研网交流平台、博客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出了很多金点子,与常熟市高中历史各年段大备课组给予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目前,常熟市初高中历史各年段都组建了大备课组,并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平时的常规教研工作。接到展示任务后,常熟市高中三个历史大备课组随即展开了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优化设计教案,有效整合内容,巧妙突破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法,在教学的创新设计和优化组合等方面予以了有力的支持,使三位教师在课改展示中有了更多的底气,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常熟市的历史大备课组已成为让一大批历史教学骨干脱颖而出的重要力量。
3. 密切与教研员的交流
接到开课任务后,三位教师随即开始了紧张的教学设计,并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笔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针对三位教师设计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够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明显这些与课改展示主题吻合度不够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活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如何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激活历史课堂”的改进建议,于是有了“日本登陆常熟的真实场景(片段)和“国耻纪念碑”的预设,有了学生自编的小品——《当防空警报响起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出彩编排。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由“教师独白”向“学生参与”的转变
为了改变历史课教学中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十分重要。
1. 课前参与
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前参与的好形式。在这次课改展示中,有位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有关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国共两党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著名将领,家乡有关抗日的资料等任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手抄资料,有的打印资料,有的利用网络媒体直接将资料发到教师的邮箱,为课中的有效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教师课中播放的日本登陆常熟的史料,就是班中一位学生在课前从他父亲工作的常熟电视台找到的。
2. 课中参与
课中的45分钟,教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如何看待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落落大方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读完这段历史,我百感交集:日军的暴行让我目睹了中华民族经历的深重苦难,又为自己能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感到幸运,抗战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的今天,我们没有忘却历史,重温历史,不是为了激发仇恨、追算旧账,而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结束还意犹未尽。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放手,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学生必会给你一个个的惊喜。
3. 课后参与
新课结束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道课后拓展题:“查一查当代日本青年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试着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请把你的智慧凝聚成文字,让我们大家分享吧!”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与授课教师进行了交流,有的学生建议老师在高一年级举办有关抗战的手抄报展览,有的学生提议开展本主题的网页设计评比,有的学生表示要撰写本主题的历史小论文,表明学生的学史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历史素养有效加强。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由“单一”向“多维”的转变
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分数进行评价,即“单一”评价不同,新课程强调分数评价仅是教学评价的一小部分,教学评价应向“多维”转变。
1. 巩固双基
由于三位开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巧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达成了巩固“双基”的教学目的。
如一位教师通过活动地图演示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还播放百团大战、入缅作战的视频剪辑,真实再现了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抗战主要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有效地构建了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
2. 提升能力
在课改展示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者一致肯定了三位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成功做法。课前参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各项准备;课中参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史料中归纳历史结论;课后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懂得日本的侵华历史不容忘记,但记住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道理;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学好历史,能有效激发建我家乡、强我中华的热情。
3. 养成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在导入之后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做到学习时“心中有数”;在新课教授过程中指导学生适时记笔记并在书本上做好相应的标注,以备复习巩固之用;在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时,依据“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原则;组织答案时,遵循“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原则;学完本课后,再回到目录归纳阅读,做到巩固时“宏观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