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译林出版社2013版英语新教材延用到今年已经快5个年头了。一套新教材的出炉,紧接着就是各种课型在各个层面的研讨交流。英语老师都勤奋好学,研讨教材、钻研教参、分析单元重难点后开始制作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等全方位的PPT课件。公开课课件堪称经典之唯美、常规课课件也毫不逊色。通过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和息息相通的人脉关系。英语老师基本可以备齐各个年级,各个单元、各个课时的全套课件。于是上英语课变得so easy:PPT展示,下一张连着上一张,翻页器不停按下,翻到最后一页,课结束,任务在声、光、影中悄然完成。然而,推开电脑的控制,离开屏幕的视线,静下心来回顾一下经历的课堂,都不记得每一节课是怎么谋篇布局的,怎么思维推进的。从学生视角来反馈,大都是零碎知识点的堆积,没有系统性和思维习得。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困惑和思维跟不上教学节奏的迷茫。PPT的应用确实以条理、简洁的形式客体化为连续的可视、可听媒介,符合小学生直观、具体、视觉为主的感知、思维特点。但是,程序化的PPT使课堂教学僵化,缺乏弹性,使学生过多地注重外在的图片和声音,淡化了语言教学的特点。看着一节完美的课也许却是“高耗低效”。其实,PPT只是教学媒介的一种,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媒介的补充,而有些课型完全也可以摈弃PPT进行传统教学,照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PPT 摈弃 传统教学
一、聊着写着,课就完了
[案例]译林出版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Good habits storytime的教学,主要围绕Wang Bing和Liu Tao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展开,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第三人称的叙述。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比较生活化。所以本课的重点应落实在对good habits 和bad habits 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书上的文本明显给予学生的太浅薄了。于是本节课我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多地运用旧知梳理生活和学习中各个方面的好坏习惯,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理解文本信息,最后总结和阐述出自己身上的好坏习惯。所以,课开始以habits开篇,划分为good habits 和 bad habits两大类。然后分类进行讨论总結出28个好习惯和17个坏习惯。涉及学习、生活起居、绿色出行、饮食习惯、保护环境等各个方面。然后把这些短语自读、小组读,达到感同身受。第二步,打开书罗列出文本中Wang Bing 和Liu Tao的好坏习惯。在阐述习惯的过程中,对feel sleepy进行了点拨,对brush our teeth twice a day 进行补充。第三步,作为家作进行布置:用至少10句话撰写作文“my habits”。在第二课时的反馈教学中,学生的作文表达基本都超过了20句话,而且内容大大超越了课堂教学所给的示范。
[思考]如果这节课就文本内容作为背景进行教学,通过听说读写一系列任务板块进行达成,或许一节课下来学生对storytime可以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但也就仅仅书本上几句话而言,再怎么创建任务,设计交流活动,毕竟站位不高,视野不广,达不到满足学生饥渴的学习需求。相反,这节课从单元主题入手,站位高,走进学生的已知世界来探讨、挖掘、理解、整理和归纳,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无障碍学习,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学生的丰富和熟练的表达就是对这节课课堂效率最好的证明。
二、描着画着,课就美了
[案例]教学译林出版社五上Unit 6 My e-friend这一课,对于Peter这个人物的文本脉络,教科书60页给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建议。这个文本内容比较整体,就是用一般现在时的语法介绍有关Peter的相关信息。但是60页的思维导图是用问题串的形式展现的,对于已经感知三个单元的一般现在时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直接通过问题找答案的方式显得有些简单了。于是,我反其道而行之,同样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找出文中有关Peter信息的关键词,用人物版图式的图表让学生边读边一一罗列下来。接着,对于这些关键词,我选择其中一个“Chinese”采取示例提问:“Can he speak Chinese?”“What else can he speak?”学生对答如流。然后,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学习,针对关键词开展问答练习。然后让学生把问题画在关键词的上面,问题范围更多的还涉及到了旧知 “What is he good at?”“What can he do?”等等。关于Peter的信息脉络清晰之后,对照思维导图用第三人称对他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本节课的家作就是模仿Peter,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画边介绍你的最好朋友。结果,第二天的作业反馈,学生们除了把朋友的相关信息作了介绍,还把朋友父母的职业、爱好、能力、习惯等方面作了延生说明。
[思考]语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要干什么,无非就是从文本中找寻信息,整体感知和理解,进入文本后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结构输出的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看一幅画,从模糊到精确,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思维导图的制作,就是在画一幅画,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画作完成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牢固的足以自由表达的清晰结构和明确支架。课堂上对文本理解所形成的思维导图,课后脱离文本自己独立创作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描绘的层层推进,使得学生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轻松驾驭,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到好处。
三、说着演着,课就活了
[案例]学生对于译林出版社五下Unit1 Cinderella这个故事耳熟能详,所以在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熟练后的第二课时,我用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尽情来演绎这个故事。学生自由选择搭档,选举导演,组成一个个节目组,自主分配角色,选择道具参演。故事分为四幕,可以在引言的提示下大胆创意想象,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准备后,学生的创意表演惊艳了在场所有的人。第一幕:Cinderella:“Why can’t I go to the party?” Stepmother and Stepsisters: “Because you don’t have any nice clothes or shoes.” “Because you are so ugly.” “Because you are too pretty.” “Because you should do housework at home.” “Because the prince doesn’t love you.”......第三幕:Cinderella:“I have to go now.”Prince: “Why?” Cinderella: “Because I should do housework at home.” “Because I promise the fairy.” “Because my stepmother will hurt me.” “Because no why.” ......第四幕:Stepsister: “Oh,my foot hurts!”Stepmother: “Why?”Stepsister: “Because the shoe is too small.” “Because my foot is too fat.” “Because it’s not my shoe.” “Because the shoe doesn’t fit me.”......
[思考]五年级的学生保存足够的单纯和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的原版虽然不能全篇用英语进行流利地表达,但是他们的脑子里有着对故事背后未知世界丰富的想象能力。所以当出现“why”的疑问后,学生便尽力调动自己的已知和想象力来丰富对故事的理解。而这样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空间。这节课看似内容单一、节奏缓慢,但在学生从理解与表达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显示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也许今天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似乎成了传统教学的代名词。然而如此简约、朴素的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理解、思考和表达。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有效”应该我们英语老师孜孜以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时间和地点、节奏的快与慢由教师来设计,而设计的背后请别忽视了教师自己的创造和学生眼里的思考。
【关键词】PPT 摈弃 传统教学
一、聊着写着,课就完了
[案例]译林出版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Good habits storytime的教学,主要围绕Wang Bing和Liu Tao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展开,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第三人称的叙述。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比较生活化。所以本课的重点应落实在对good habits 和bad habits 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书上的文本明显给予学生的太浅薄了。于是本节课我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多地运用旧知梳理生活和学习中各个方面的好坏习惯,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理解文本信息,最后总结和阐述出自己身上的好坏习惯。所以,课开始以habits开篇,划分为good habits 和 bad habits两大类。然后分类进行讨论总結出28个好习惯和17个坏习惯。涉及学习、生活起居、绿色出行、饮食习惯、保护环境等各个方面。然后把这些短语自读、小组读,达到感同身受。第二步,打开书罗列出文本中Wang Bing 和Liu Tao的好坏习惯。在阐述习惯的过程中,对feel sleepy进行了点拨,对brush our teeth twice a day 进行补充。第三步,作为家作进行布置:用至少10句话撰写作文“my habits”。在第二课时的反馈教学中,学生的作文表达基本都超过了20句话,而且内容大大超越了课堂教学所给的示范。
[思考]如果这节课就文本内容作为背景进行教学,通过听说读写一系列任务板块进行达成,或许一节课下来学生对storytime可以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但也就仅仅书本上几句话而言,再怎么创建任务,设计交流活动,毕竟站位不高,视野不广,达不到满足学生饥渴的学习需求。相反,这节课从单元主题入手,站位高,走进学生的已知世界来探讨、挖掘、理解、整理和归纳,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无障碍学习,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学生的丰富和熟练的表达就是对这节课课堂效率最好的证明。
二、描着画着,课就美了
[案例]教学译林出版社五上Unit 6 My e-friend这一课,对于Peter这个人物的文本脉络,教科书60页给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建议。这个文本内容比较整体,就是用一般现在时的语法介绍有关Peter的相关信息。但是60页的思维导图是用问题串的形式展现的,对于已经感知三个单元的一般现在时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直接通过问题找答案的方式显得有些简单了。于是,我反其道而行之,同样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找出文中有关Peter信息的关键词,用人物版图式的图表让学生边读边一一罗列下来。接着,对于这些关键词,我选择其中一个“Chinese”采取示例提问:“Can he speak Chinese?”“What else can he speak?”学生对答如流。然后,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学习,针对关键词开展问答练习。然后让学生把问题画在关键词的上面,问题范围更多的还涉及到了旧知 “What is he good at?”“What can he do?”等等。关于Peter的信息脉络清晰之后,对照思维导图用第三人称对他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本节课的家作就是模仿Peter,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画边介绍你的最好朋友。结果,第二天的作业反馈,学生们除了把朋友的相关信息作了介绍,还把朋友父母的职业、爱好、能力、习惯等方面作了延生说明。
[思考]语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要干什么,无非就是从文本中找寻信息,整体感知和理解,进入文本后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结构输出的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看一幅画,从模糊到精确,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思维导图的制作,就是在画一幅画,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画作完成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牢固的足以自由表达的清晰结构和明确支架。课堂上对文本理解所形成的思维导图,课后脱离文本自己独立创作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描绘的层层推进,使得学生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轻松驾驭,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到好处。
三、说着演着,课就活了
[案例]学生对于译林出版社五下Unit1 Cinderella这个故事耳熟能详,所以在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熟练后的第二课时,我用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尽情来演绎这个故事。学生自由选择搭档,选举导演,组成一个个节目组,自主分配角色,选择道具参演。故事分为四幕,可以在引言的提示下大胆创意想象,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准备后,学生的创意表演惊艳了在场所有的人。第一幕:Cinderella:“Why can’t I go to the party?” Stepmother and Stepsisters: “Because you don’t have any nice clothes or shoes.” “Because you are so ugly.” “Because you are too pretty.” “Because you should do housework at home.” “Because the prince doesn’t love you.”......第三幕:Cinderella:“I have to go now.”Prince: “Why?” Cinderella: “Because I should do housework at home.” “Because I promise the fairy.” “Because my stepmother will hurt me.” “Because no why.” ......第四幕:Stepsister: “Oh,my foot hurts!”Stepmother: “Why?”Stepsister: “Because the shoe is too small.” “Because my foot is too fat.” “Because it’s not my shoe.” “Because the shoe doesn’t fit me.”......
[思考]五年级的学生保存足够的单纯和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的原版虽然不能全篇用英语进行流利地表达,但是他们的脑子里有着对故事背后未知世界丰富的想象能力。所以当出现“why”的疑问后,学生便尽力调动自己的已知和想象力来丰富对故事的理解。而这样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空间。这节课看似内容单一、节奏缓慢,但在学生从理解与表达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显示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也许今天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似乎成了传统教学的代名词。然而如此简约、朴素的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理解、思考和表达。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有效”应该我们英语老师孜孜以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时间和地点、节奏的快与慢由教师来设计,而设计的背后请别忽视了教师自己的创造和学生眼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