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是吸收了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说”的科学理念,其核心是:音乐教学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仅学习用听觉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与先进媒体的视听冲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体态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得到音乐美的体验,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想象、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时值
音乐课中节奏时值的掌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育元素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并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自然基本的动作,如拍手、走、跑、跳等简单动作,体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不同的起伏与变化。
例如,在二年级节奏教学时,我出示了一个× ×|×× ×|的两小节节奏,让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这条节奏,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经过思考、讨论,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学生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学生善于表现的性格,使得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现。表演时的动作五花八门,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挖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运动与儿童的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身体运动、音乐与儿童的游戏活动最易与之结合。在以上这一活动中,首先学习音乐的载体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并且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被指导者,这样对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
2.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
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正是恰到好处。例如,在教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时,配以蒙古族典型的“肩”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
欣赏教学中,学生用律动来感受和表达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受,他们随着音乐摆动身体,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是“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情感与思想,想象与理解之间的协调发展。
3.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感受乐曲强弱关系
例如,《传手帕》活动中,学生围成圆圈,按照音乐的节拍传递手帕的游戏。开始时,教师用一种节奏的音乐进行伴奏,再在音乐中听到了事先规定的信息变化,反映出相应的动作。如改变方向、速度、动作等,动作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出2/4和3/4不同的强弱规律。而后,是在游戏中交替或重复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2/4和3/4拍的乐曲,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
达尔克罗兹特别提出:无论多大年龄的学生,开始学习音乐时往往对双数的节拍比较容易掌握,单数的节拍感觉比较困难。原因是人的本能很容易体会双数节拍,而体会三拍子就不是自然本能,所以在教学中对三拍子的体验、感受应给以特别的注意。要让学生能准确快速地对各种拍号的音乐作出反应,最佳的方法还是通过身体与律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和感受,在反复的比较、分辨中体会音乐节拍的不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们体会音乐的形态、表现特征、流动和情感。
4.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提高音准水平
训练正确掌握音乐音准的教育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体位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和迁移应用深化,让学生在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与听音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例如,在教学生唱音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坐在座位上,fa手叉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高音do则站在小凳上。我用这样简单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经过尝试,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静动相辅相成,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责编杜华)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与先进媒体的视听冲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体态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得到音乐美的体验,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想象、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时值
音乐课中节奏时值的掌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育元素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并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自然基本的动作,如拍手、走、跑、跳等简单动作,体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不同的起伏与变化。
例如,在二年级节奏教学时,我出示了一个× ×|×× ×|的两小节节奏,让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这条节奏,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经过思考、讨论,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学生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学生善于表现的性格,使得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表现。表演时的动作五花八门,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挖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运动与儿童的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身体运动、音乐与儿童的游戏活动最易与之结合。在以上这一活动中,首先学习音乐的载体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并且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被指导者,这样对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
2.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
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正是恰到好处。例如,在教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时,配以蒙古族典型的“肩”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
欣赏教学中,学生用律动来感受和表达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受,他们随着音乐摆动身体,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是“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情感与思想,想象与理解之间的协调发展。
3.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感受乐曲强弱关系
例如,《传手帕》活动中,学生围成圆圈,按照音乐的节拍传递手帕的游戏。开始时,教师用一种节奏的音乐进行伴奏,再在音乐中听到了事先规定的信息变化,反映出相应的动作。如改变方向、速度、动作等,动作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出2/4和3/4不同的强弱规律。而后,是在游戏中交替或重复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2/4和3/4拍的乐曲,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
达尔克罗兹特别提出:无论多大年龄的学生,开始学习音乐时往往对双数的节拍比较容易掌握,单数的节拍感觉比较困难。原因是人的本能很容易体会双数节拍,而体会三拍子就不是自然本能,所以在教学中对三拍子的体验、感受应给以特别的注意。要让学生能准确快速地对各种拍号的音乐作出反应,最佳的方法还是通过身体与律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和感受,在反复的比较、分辨中体会音乐节拍的不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们体会音乐的形态、表现特征、流动和情感。
4.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提高音准水平
训练正确掌握音乐音准的教育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体位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和迁移应用深化,让学生在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与听音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例如,在教学生唱音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坐在座位上,fa手叉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高音do则站在小凳上。我用这样简单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经过尝试,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静动相辅相成,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