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掀起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火花,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改
一、前言
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化,从而促成数学运算。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利用数学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可以有效归纳总结数学问题,并找到解決问题的答案。当然,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1.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法
小学生年纪尚浅,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育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数形结合法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图形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化,容易被小学生接受,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行程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采取了数形结合教学法。众所周知,行程问题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问题,题型比较多、比较杂。学生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型时,常常不知道怎么下手,没有思路。此时,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思考,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例题:
例1:一辆公共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行到中途休息的时候发现行驶了全程的还差20千米,已知剩下的路程是已经行驶路程的5倍,求全程有多少千米?
这样的应用题对学生而言,认知比较陌生,一开始时一筹莫展,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画出线路图:
通过线段图,我很容易就可以向学生
解释这道题的算法:-对应的是20千米。那么要求全程就很容易了,1÷(1 5)=,20÷(-)=240千米。学生通过直观的线路图,能有效理解例题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在数量关系和空间性质的有机结合中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利用情景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知识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有意识地为小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要求他们利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基。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说:“我校最近开展读书节活动,购买了一批故事书,要给大家看,你首先想到哪些问题?”学生听说要阅读故事书,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有多少本?分给哪些同学?怎么分发?”我接着提出问题:“学校分给我们班120本,我们班共有4个小组,怎么分?”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平均分,列式是120÷4=30本,每小组30本。”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咱们这4个小组人数不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都是12人,第三小组11人,第四小组13人,再按上面的分法合理吗?”学生纷纷提出:“不合理。”我接着问:“那怎么分才合适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后,提出了很多种分法,其中有一种是按每份大小分配的方法,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我根据学生的提议,把这种按每份大小分配的实际问题叫“按比例分配”。事实证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学生在互相合作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其实,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也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为每个小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容易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他们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小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为他们布置数学问题,引导他们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探究“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面积何时最大”时,先引领学生研究以下问题:a和b都是自然数,并且a b=1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学生经过交流,一致认为此题可以用列举法得出结论。
100=1 99 1×99=99
100=2 98 2×98=196
…… ……
100=49 51 49×51=2499
100=50 50 50×50=2500
由此题进一步可以得出:a b的和一定时,当a与b越接近,a×b的积越大,当a=b时,a×b的积最大。如果把a和b看作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个性质就转化为长方形的重要性质: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的数学结论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来的,他们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成就感,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团结精神。
4.利用实践操作法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使他们置身于一定的场景中,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数学知识,对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深远意义。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教师直接将数学结论告诉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数学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为他们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小学生实现“做中学”,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可以奠定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为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我在引导小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这些几何图形时,没有直接照着课本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安排了“拼拼搭搭真有趣”的实践活动,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使他们通过记忆来摆图案,直接认识这些几何体,使他们在良好氛围中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诸多新型教学法。利用新型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13(5):123-125.
[2]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5(75):58-60.
[3]张秀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1(12):256-258.
[4]孙蕤.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8(8):243-24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改
一、前言
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化,从而促成数学运算。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利用数学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可以有效归纳总结数学问题,并找到解決问题的答案。当然,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1.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法
小学生年纪尚浅,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育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数形结合法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图形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化,容易被小学生接受,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行程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采取了数形结合教学法。众所周知,行程问题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问题,题型比较多、比较杂。学生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型时,常常不知道怎么下手,没有思路。此时,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思考,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例题:
例1:一辆公共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行到中途休息的时候发现行驶了全程的还差20千米,已知剩下的路程是已经行驶路程的5倍,求全程有多少千米?
这样的应用题对学生而言,认知比较陌生,一开始时一筹莫展,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画出线路图:
通过线段图,我很容易就可以向学生
解释这道题的算法:-对应的是20千米。那么要求全程就很容易了,1÷(1 5)=,20÷(-)=240千米。学生通过直观的线路图,能有效理解例题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在数量关系和空间性质的有机结合中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利用情景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知识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有意识地为小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要求他们利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基。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说:“我校最近开展读书节活动,购买了一批故事书,要给大家看,你首先想到哪些问题?”学生听说要阅读故事书,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有多少本?分给哪些同学?怎么分发?”我接着提出问题:“学校分给我们班120本,我们班共有4个小组,怎么分?”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平均分,列式是120÷4=30本,每小组30本。”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咱们这4个小组人数不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都是12人,第三小组11人,第四小组13人,再按上面的分法合理吗?”学生纷纷提出:“不合理。”我接着问:“那怎么分才合适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后,提出了很多种分法,其中有一种是按每份大小分配的方法,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我根据学生的提议,把这种按每份大小分配的实际问题叫“按比例分配”。事实证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学生在互相合作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其实,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也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为每个小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容易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他们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小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为他们布置数学问题,引导他们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探究“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面积何时最大”时,先引领学生研究以下问题:a和b都是自然数,并且a b=1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学生经过交流,一致认为此题可以用列举法得出结论。
100=1 99 1×99=99
100=2 98 2×98=196
…… ……
100=49 51 49×51=2499
100=50 50 50×50=2500
由此题进一步可以得出:a b的和一定时,当a与b越接近,a×b的积越大,当a=b时,a×b的积最大。如果把a和b看作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个性质就转化为长方形的重要性质: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的数学结论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来的,他们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成就感,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团结精神。
4.利用实践操作法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使他们置身于一定的场景中,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数学知识,对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深远意义。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教师直接将数学结论告诉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数学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为他们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小学生实现“做中学”,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可以奠定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为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我在引导小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这些几何图形时,没有直接照着课本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安排了“拼拼搭搭真有趣”的实践活动,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使他们通过记忆来摆图案,直接认识这些几何体,使他们在良好氛围中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诸多新型教学法。利用新型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13(5):123-125.
[2]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5(75):58-60.
[3]张秀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1(12):256-258.
[4]孙蕤.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8(8):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