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目式学习在促进小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aini1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将学习的重心偏向了成绩、升学率等等,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种现状与现今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而从国外引进的项目式学习,通过构建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还能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林下路小学自2010年起就初步接触项目式学习,本次研究也将以项目式学习下农林下路小学的德育发展情况作为案例。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生;德育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一)項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中的“项目”,源于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资源、限定时间、限定质量),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而把项目引入教育之中,将其与现代教学相联系,就形成了项目式学习。根据两者的内涵与特点,项目式学习中的“项目”应该是以学科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由学习任务、目标或学生所驱动,关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科的中心概念、原理,并且能使学生深入、主动地去发现和解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项目式学习强调统整单一学科或跨学科中具有联系的知识以形成项目,并提供资源和工具,让学生通过协作方式参与项目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提高协作能力。这一学习模式主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再付诸于实践,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以解决真实世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小组协作是主要形式;2.体现知识统整的思想,并融合了真实的生活情境;3.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非单学时完成;4最终成果是学生的设计作品;5.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项目式学习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传统以教材为纲的课程,以问题解决和文化传承为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协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突破传统课程的学科和知识点局限,构建跨学科、跨知识主题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当前小学生德育发展所处的困境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我国就将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科。相比改革前,新课程逐渐褪去了单纯的隐性课程的色彩,无论是道德观、课程观还是学习观都发生了改变。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在学习中得以实现“身份”的转变,不再是单纯地习得知识道德习惯,更多的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然而,目前的德育课程改革仍是实验阶段,是不够成熟的。而随着德育课程的推进,德育教育亦出现了不少值得另人反思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明显成人化
  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是讲授法,无论是知识的传授、纪律的规定、规范的要求还是榜样的树立都是通过教师进行传授。而教师本身的成人意识就在无形之中灌输给了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这样脱离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实况以及“最近发展区”。因而,学生获得的教育始终是老师的间接经验,当学生自身遇到真实问题时,则很难以最合适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单一的传授形式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体验基础上的感悟交流、认知升华、确认内化、体悟践行。而目前的德育传授方式只是停留在“告诉式”层面,通过老师的讲解或是列举相关的经典例子,将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大脑,这种间接经验只能使学生的品德形成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上,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三)与繁重的学习任务相矛盾
  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给予孩子的学习压力,以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期望,现在的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学习当中,每天很早起床,晚上却很晚才能入睡,将这繁忙的日子重心全部放在了学业成绩上。学生每天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校的主科学习以及课外辅导班上,在认知上忽略了道德形成的作用,同时亦不会参与到道德实践上来。而在学校教育上,大部分的德育老师都是其他科的教师兼任的,由于受到自身担任学科工作任务的影响,大部分老师都会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德育往往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被削弱。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在德育学科课程的运用
  德育学科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是通过特定的渠道为学生介绍道德的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的体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以及行为能力等。然而,在当今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学生不接受?这一切归因于当今的德育教育忽视了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困境,农林下路小学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到德育课程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例如,在六年级“我的学习我做主”项目中,教师团队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进行了项目的构思。
  此项目通过对学生和家长两个方面展开有关“学生学习现状”的深入调查,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课后补习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较高,只关注孩子在智育方面的发展;(2)只针对升中参与某些艺体类的“特长”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和兴趣,被动参与直接减低了孩子的积极性;(3)课余活动种类单一,绝大部分时间被学习文化科目所占据,课余时间成了学校学习生活的延续,令孩子感觉课余生活枯燥、压抑;(4)父母过度管制孩子的课余生活,孩子成为了牵线木偶,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严重缺失;(5)一部分孩子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不合理,甚至毫无计划,见一步算一步。
  针对以上结论,教师团队将本次项目式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个人每周学习规划与实施、个人学期成长规划与实施、总结与收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尽管在本次项目式学习后,学生参加文化科目补习、培训的时间并没有缩短,但是,学生在完成项目各阶段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实践中懂得了时间的珍贵性,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这一案例反映出相比起传统的“告诉式”德育教育,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二)在其他学科课程的运用
  所有的学科课程都必须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德育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更为重要。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质就是一个“直接的德育和间接的德育”的关系问题。德育不应该和其他学科分割开,更多的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自然延伸的方式影响学生。
  例如,在2010年,农林下路小学音乐科的老师针对教育忽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构思出“传统与传承——让粤剧唱响校园”这一项目式学习。通过走进历史、走近粤剧、走向未来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逐步学会了粤剧所带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也实现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初尝项目式学习为德育发展带来的甜头以后,2012年,学校决定将构建课堂大德育的这种项目式学习引入到数学和英语这两门核心学科上,进一步实现跨学科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通过“弘扬岭南建筑文化”和“魅力广州”两个主题项目式学习,学生实现了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转化,学生的各项素养得到进一步升华。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农林下路小学发现借助项目式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道德素养以及能力也得以升华。
  四、项目式学习对小学生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德育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两方面的功能在事实上是一体的,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也需以个体性功能为其实现的中介。项目式学习的落实,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德育个体性发展,进一步实现德育的社会性。
  (一)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而项目式学习以尊重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为基础,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明显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用再因听“大道理”而对德育学习产生厌倦感,还能在同学互相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以往“告诉式”的德育往往是通过讲授概念这一单向传授使学生形成德育素养,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下的大德育教学则是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让学生的学习工具不仅仅是书本,而是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进行学习,不再是不通人情或者“高分低能”,而是在学会与家长、社会人士相处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快了解社会的进程。
  (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个人道德观
  个人道德观是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观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将正确的观念转化为正确的行动,通过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项目式学习下的大德育教育,摒弃了以往的道德存在论,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一直超越生活,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五、总结与反思
  项目式学习下的德育教育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有机整合,不仅仅促进了学生的德育发展,也为社会经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脚手架”,同时还最大限度地鼓励教师成为卓越的课程领导者。
  當学生的道德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后,其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然而,在推行项目式学习的大教育观时,还是存在部分问题值得各界反思的。
  (一)项目式学习的未成熟
  项目式学习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其了解仍停留在表面,这成为了项目式学习下的大德育教育的“绊脚石”。不过,笔者对项目式学习下大德育教育的发展仍是充满信心的,毕竟时代仍在不断地发展。
  (二)学习制度的阻碍
  尽管现在教育界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我们暂时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而这一学习制度则是项目式学习德育教育的一大“拦路虎”。前面提到,每个老师都有自身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应试教育下,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同时为了有“功课”可交,某些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会直接跳过各阶段的实施过程,直接要求学生提交项目作品。这样,项目式学习就失去了其真实性,学生的德育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三)学生自身的能力限制
  项目式学习下的德育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相比起传统的单向性教学,这种多向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而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他文献
【摘要】师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不仅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如何推广校园足球增强师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增强师生对学校足球文化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增强师生、家长对校园足球运动的认同感;大力宣传表彰获得荣誉的师生、家长,增强师生、家长对学校“灵动教育”的认同感。  【关键词】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共同把班级创建成为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优秀集体。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面对几十个参差不齐的学生,班主任得使出浑身解数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心悦诚服接受老师的管理。班主任工作又是光荣的,因为它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个性的心灵
[摘要]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情绪表现,初中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生厌学不管对于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造成厌学的原因有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因素,其中,学校和老师是防治学生厌学的主体,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化解厌学情绪,使他们能够科学的应对知识、积极的进行学习,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 厌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快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以达到边玩边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愉快活动;情境;设计  小学低年级教师都有同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上课的意识,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棘手,不管怎么样给他们讲道理,可他们还是爱玩则玩,爱说则说,一句话而言,总是不
和小学相比,初中的作文要求并不是只体现在字数的增加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和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加大阅读量,增加写作次数和字数,练笔、随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小”“实”“新”“效”等特点,小步子,多节奏,务实有效,确实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农村初中物理一线教学的教师,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物理实验、知识点突破等教学环节,大胆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会有不同的侧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知识为本的阅读教学,把阅读作为语言知识学习的平台,阅读教学主要围绕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进行。二是以技能为纲的阅读教学,把阅读作为信息提取的工具,教学的重心从关注知识学习转向关注技能的培养,如信息提取、预测,根据上下文猜词等阅读策略的培养。三是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师,把文本作为生活教材来教,寓语言学习于文化理解和思维发展之中,教会学生分
【摘要】德育基地教育课程作为衡量学校德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与重要平台,要与学校新课程相适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德育的合力作用。  【关键词】基地;整合;德育;人文;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新课程的形势要求,因此,如何探索教育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外基地课程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整合基地
【摘要】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点来讲,理论性比较强,而且也比较复杂,比较抽象化,总体上来说,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深奥。这也就加大了学生具体学习数学的难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只有提高了教学效率,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数学成绩。本文就具体探究一下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先进的手段及教学方法,以初中写作教学来看,就是要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小组合作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具体论述一下小组合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语文写作;应用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