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面临许多困境,包括创业环境落后和创业教育滞后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大学生创业的各种资源约束,并且基于本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突破困境的关键之举。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创业教育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的意义逐渐被我国社会各界认可,国家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我国只有1-5%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并且创业成功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分析
(一)创业环境落后
创业环境是指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所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创业者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最有效地获得创业所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并整合这些生产要素,使得新公司有可能获得生长空间。[1]当创业环境满足创业者需求时,创业者将实现其创业行为[2]。纵观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在市场机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在金融支持和政府支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相应地会导致创业环境落后。[3]
1.金融支持。融资困难是初创企业发展的共同障碍,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大学生空怀优秀的创业计划因融资困难而无用武之地。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风险投资并不充实,初创企业由于组织水平低、收益不确定很难受到银行或风险投资商的青睐。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也不适合大学生创办企业。
2.政府支持。目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先扶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实行明显的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创建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服务等。但是,政府支持的劣势方面也很明显,一是政府通过直接扶持促进创业方面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对新公司的成长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新公司的审批成本比较高①。
3.文化和社会规范。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于创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尤其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关系上有不足的成分。应该引导个人在创业中分清责任、承担责任而不是混淆责任和推卸责任。在构建良好的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关系上,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应该提倡个人的核心和团队精神。
(二)创业教育滞后
教育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在理论研究、创业实践以及教学实践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与西方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理论移植背后的主体性迷失
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相应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兴盛,相关的论文与科研课题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如此多的科研成果却无法指导我们认识现实创业教育的本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是把国外的模式整个搬过来,学欧美,学日本,没有真正吸收消化就开始在我国推广。我们被西方的创业教育体系紧紧束缚,失去了自我[4]
2.创业实践方面的成绩尴尬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出台了许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创业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辽宁省规定“在高校开展普遍的创业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使高校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少于10%。”[5]但是,现实是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创业率为20%,中国不到1%。而且我国创业成功率低,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指出,在全国比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中,盈利的约占17%,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在5年内,有70%倒闭,仅有30%生存下去,而且生存情况大多举步为艰,只有较少的企业业绩良好。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无疑是符合”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潮流,但是这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努力,为什么却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如此令人尴尬的结果呢?
3.教学实践活动的缺位与不足
许多高校已经在课程设置中将创业理论列入必修课,有的院校在推广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课程、KAB课程,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创业意识和创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必须承认,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可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科技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另外,上述两类课程,其教学和实践体系非常完整,且跟整个创业过程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创业实践的经验,并且,课程中学生要拥有足够的商业运作时间。而我国创业教育基本没有操作性强的课程,因而引入实践课程和增加课程中用于实践的时间显然是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创业的困境突破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大学生创业的各种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创业,初看似乎是经济问题,但其深层次是政治体制问题。只有创业才能增加企业数量,只有增加企业才能满足就业需求,只有就业需求强劲才能拉动工资增长,只有工资增长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个过程的各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而创业是根本。但是,目前行政执法部门实行的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的体制、规范中小企业的法律、政府条例和部门条例过多等等政治体制都制约着大学生创业。这些政治体制问题不解决,我国的“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将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培训和创业补贴、社会保障优惠等方面,提出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创业环境。当然,“关于制度变迁的唯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就是制度变迁中的绝大部分是渐进的”[6],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循序渐进。
(二)基于本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齐抓共管,努力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形成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校园风气。
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深入研究我国本土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特点,反思本土的创业困境,解决本土的创业教育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以此来指导更多的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这里,“本土”不仅仅指国家的“疆域”,还有“地域”、“领域”之意。“基于本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创业教育的定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一代代青年人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不是“企业家速成班”。其次,创业教育的规模。目前我国不宜盲目扩张创业教育的规模,应将重点放在大学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开展创业教育。再次,创业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内容。对于管理类专业,可以开设系统的商业运作课程,比如企划、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对于其他专业类别的院校,可以开设侧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企业创办到运营的程序性知识。
总之,基于本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求,问题要是自己的,要考虑自身解决问题的条件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创造条件来实现“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叶依广,刘志忠.创业环境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4(9):
228-232.
[2]Kouriloff,M.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a Priori Barriers to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5):59-80.
[3]谭颖,陈晓红.我国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
114-118.
[4]杨进.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原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0-35.
[5]《关于实施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的意见》.辽教发[2007]052号.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1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创业教育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的意义逐渐被我国社会各界认可,国家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我国只有1-5%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并且创业成功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分析
(一)创业环境落后
创业环境是指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所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创业者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最有效地获得创业所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并整合这些生产要素,使得新公司有可能获得生长空间。[1]当创业环境满足创业者需求时,创业者将实现其创业行为[2]。纵观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在市场机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在金融支持和政府支持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相应地会导致创业环境落后。[3]
1.金融支持。融资困难是初创企业发展的共同障碍,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大学生空怀优秀的创业计划因融资困难而无用武之地。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风险投资并不充实,初创企业由于组织水平低、收益不确定很难受到银行或风险投资商的青睐。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也不适合大学生创办企业。
2.政府支持。目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先扶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实行明显的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创建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服务等。但是,政府支持的劣势方面也很明显,一是政府通过直接扶持促进创业方面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对新公司的成长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新公司的审批成本比较高①。
3.文化和社会规范。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于创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尤其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关系上有不足的成分。应该引导个人在创业中分清责任、承担责任而不是混淆责任和推卸责任。在构建良好的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关系上,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应该提倡个人的核心和团队精神。
(二)创业教育滞后
教育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在理论研究、创业实践以及教学实践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与西方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理论移植背后的主体性迷失
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相应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兴盛,相关的论文与科研课题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如此多的科研成果却无法指导我们认识现实创业教育的本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是把国外的模式整个搬过来,学欧美,学日本,没有真正吸收消化就开始在我国推广。我们被西方的创业教育体系紧紧束缚,失去了自我[4]
2.创业实践方面的成绩尴尬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出台了许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创业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辽宁省规定“在高校开展普遍的创业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使高校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少于10%。”[5]但是,现实是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创业率为20%,中国不到1%。而且我国创业成功率低,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指出,在全国比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中,盈利的约占17%,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在5年内,有70%倒闭,仅有30%生存下去,而且生存情况大多举步为艰,只有较少的企业业绩良好。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无疑是符合”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潮流,但是这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努力,为什么却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如此令人尴尬的结果呢?
3.教学实践活动的缺位与不足
许多高校已经在课程设置中将创业理论列入必修课,有的院校在推广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课程、KAB课程,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创业意识和创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必须承认,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可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科技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另外,上述两类课程,其教学和实践体系非常完整,且跟整个创业过程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创业实践的经验,并且,课程中学生要拥有足够的商业运作时间。而我国创业教育基本没有操作性强的课程,因而引入实践课程和增加课程中用于实践的时间显然是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创业的困境突破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大学生创业的各种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创业,初看似乎是经济问题,但其深层次是政治体制问题。只有创业才能增加企业数量,只有增加企业才能满足就业需求,只有就业需求强劲才能拉动工资增长,只有工资增长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个过程的各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而创业是根本。但是,目前行政执法部门实行的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的体制、规范中小企业的法律、政府条例和部门条例过多等等政治体制都制约着大学生创业。这些政治体制问题不解决,我国的“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将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培训和创业补贴、社会保障优惠等方面,提出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创业环境。当然,“关于制度变迁的唯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就是制度变迁中的绝大部分是渐进的”[6],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循序渐进。
(二)基于本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齐抓共管,努力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形成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校园风气。
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深入研究我国本土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特点,反思本土的创业困境,解决本土的创业教育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以此来指导更多的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这里,“本土”不仅仅指国家的“疆域”,还有“地域”、“领域”之意。“基于本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创业教育的定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一代代青年人为基本价值取向,而不是“企业家速成班”。其次,创业教育的规模。目前我国不宜盲目扩张创业教育的规模,应将重点放在大学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开展创业教育。再次,创业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内容。对于管理类专业,可以开设系统的商业运作课程,比如企划、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对于其他专业类别的院校,可以开设侧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企业创办到运营的程序性知识。
总之,基于本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求,问题要是自己的,要考虑自身解决问题的条件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创造条件来实现“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叶依广,刘志忠.创业环境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4(9):
228-232.
[2]Kouriloff,M.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a Priori Barriers to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5):59-80.
[3]谭颖,陈晓红.我国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
114-118.
[4]杨进.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原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0-35.
[5]《关于实施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的意见》.辽教发[2007]052号.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