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古往今来任何战争都是极端的暴力行为,它是死亡的信号,而不是欢乐的节日。人类的历史,悲剧多于喜剧,而悲剧的主要内容则无疑是战争。战争面前,没有赢家,只有征人的无奈与忧情,真可谓:一把辛酸泪,无尽男儿情。
关键词:战争;征人;无奈;幸福;深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赵括的“纸上谈兵”将四十万将士送向死神。“唐雎不辱使命”让两个国家免于战火洗礼……战或不战,都会让百万战士担惊受怕。“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后多十室九空,“庭生旅榖,井生旅葵”。然而“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物是人非, “其旧之如何?”的猜疑,表现出征人的即使痛苦,也依旧怀有美好的向往之情。
一、征人的无奈:服从
从人类伊始,战争就已经开始。《诗经》中《东山》和《采薇》就给我们投射出了当时征人最无奈的申诉,无论是化解统治者内部纷争,还是为了民族而战,首当其冲的还是征人。
旧说《东山》是周公东征归来为慰问战士而作的。王先谦云:诗为周公劳师之作。朱子《辩说》:此周公劳归士之词,非大夫美之而作…也这与诗的内容,情调不相符。今多按:“《东山》,周公,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归士中诗人途中有感之作。”但无论是旧说,还是新论,周公东征是大背景:周武王即位,其兄弟管叔、蔡叔勾结殷人后代阀武庚在东方叛乱 ,周公率兵征讨,历时三年班师回朝。《东山》一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这而场国家统治者为平定国家内部集团矛盾的斗争牵扯了平常百姓家操戈为之流血牺牲。
《采薇》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旧说是文王时遣送守边士兵出征的乐歌。毛序曰:“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猫犹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但从诗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来看,很像征人战后归家途中所赋的感伤之歌。从西周开始,北方猃狁常常入侵,演化为后来匈奴的入侵。《采薇》中说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可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兵士为保家卫国参战。
由此可见,无论是平定国家内乱,还是抵御外敌,作为参战的兵士则成为了战争的祭品。而作为征人,只有服从,没有任何逃避的理由。
二、征人的幸福:活着
战争带来死亡信号,让人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往往是因为还有活着的希望,而活着,也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幸福。《诗经》中的《东山》和《采薇》中都很明显的体现出劫后余生的侥幸心理和激动难抑的幸福。
《东山》中“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可以看出主人公因出征离家已久。“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此处许多资料中将“我心西悲”的“悲”解释为悲伤,于冠英注译的《诗经选》则将其译为带有一种愉快的意思,将此句译为“听得将要远离东方,心儿西飞奔家乡。家常衣服缝一件,从此不再把兵当。”当士兵听到要回家时,想到家中那些牵挂的人以及曾经美好的往事这都给征人以无尽的幸福。
《采薇》中 “启日不戒,猃狁孔棘。”可见军情紧急到不能卸甲。“王事靡盛,不追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说王室差事没有休止,兵士们怕自己血洒疆场,再无归期。《采薇》前五章中主人公以回忆的方式为我们重现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心情,生活,战况,结局等等,想想自己能从此次战争中活着归来,可谓幸运之至。
活着简单而又艰难,然而当自己在最后能活着,去与家人团圆,与朋友相伴,去拥有这个世界的阳光,空气,花草树木……这无疑给人最简单的幸福。
三、征人的深情:思念
少小离家战后归,谁知家中人物非。井边葵,庭中榖。狗洞兔,梁上雉。奈何战争无情,男儿有情。
《东山》写得是远征兵士役满还乡,在途中想像回家后回复平民身份的可喜。然而一想到归家后“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蟒峭在户。叮踵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还记得“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璃,九十其仪。”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征人久役不归,心灵也蒙上一层忧愁与困惑:为战后生还而欣喜,家园残破而万分担忧;同时,还对自己妻子现况的设想与疑虑。然而,征人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和疑问默默地藏在心里。
《采薇》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采薇》前三章侧重写怀乡思家,情调较低沉;四五章侧重写战场情况,又委婉的体现出将帅同士兵生活的差异。最后一章写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感时伤事,情景交融,征战所受的苦痛也只有征人自己能够体会。家是避风的港湾,征人感慨自己这几年以来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家变得可爱起来,归家的心也更急切了。
战争总是残酷无情的,也没有人愿意卷进一场不知生死的战争。或许平日里没有人会感觉到家乡的可爱,但当离家多年以后,才发现生命爱情诚可贵,亲人朋友亦珍贵,且行且珍惜。
战争是残忍的,是破坏性的; 战争是雄阔的,有激励性的。每个民族在历史上为求生存,必须主动或被动地投入战争。从征人思妇基于对战争本身的深切体悟而不失赤子之心的个人心灵来判断,征人思妇通过个人感怀表达出战争带给他们无限的创伤与哀痛,战争所摧毁的曾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散发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往往由此引发出人性中的深沉忧伤。战争是死亡的信号,是对生命的亵渎,是对人世间情感的挑衅。我们没有精力去被战争玩弄,因为无可奈何,我们永远胜不了战争,而战争,也成了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赵奎夫,刘跃进主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1.8:25-30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275-278,302-306
[3]于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162-167,178-182
[4]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56-161
[5]王光睿.《诗经》战争诗研究[J].兰州大学
关键词:战争;征人;无奈;幸福;深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赵括的“纸上谈兵”将四十万将士送向死神。“唐雎不辱使命”让两个国家免于战火洗礼……战或不战,都会让百万战士担惊受怕。“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后多十室九空,“庭生旅榖,井生旅葵”。然而“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物是人非, “其旧之如何?”的猜疑,表现出征人的即使痛苦,也依旧怀有美好的向往之情。
一、征人的无奈:服从
从人类伊始,战争就已经开始。《诗经》中《东山》和《采薇》就给我们投射出了当时征人最无奈的申诉,无论是化解统治者内部纷争,还是为了民族而战,首当其冲的还是征人。
旧说《东山》是周公东征归来为慰问战士而作的。王先谦云:诗为周公劳师之作。朱子《辩说》:此周公劳归士之词,非大夫美之而作…也这与诗的内容,情调不相符。今多按:“《东山》,周公,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归士中诗人途中有感之作。”但无论是旧说,还是新论,周公东征是大背景:周武王即位,其兄弟管叔、蔡叔勾结殷人后代阀武庚在东方叛乱 ,周公率兵征讨,历时三年班师回朝。《东山》一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这而场国家统治者为平定国家内部集团矛盾的斗争牵扯了平常百姓家操戈为之流血牺牲。
《采薇》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旧说是文王时遣送守边士兵出征的乐歌。毛序曰:“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猫犹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但从诗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来看,很像征人战后归家途中所赋的感伤之歌。从西周开始,北方猃狁常常入侵,演化为后来匈奴的入侵。《采薇》中说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可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兵士为保家卫国参战。
由此可见,无论是平定国家内乱,还是抵御外敌,作为参战的兵士则成为了战争的祭品。而作为征人,只有服从,没有任何逃避的理由。
二、征人的幸福:活着
战争带来死亡信号,让人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往往是因为还有活着的希望,而活着,也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幸福。《诗经》中的《东山》和《采薇》中都很明显的体现出劫后余生的侥幸心理和激动难抑的幸福。
《东山》中“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可以看出主人公因出征离家已久。“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此处许多资料中将“我心西悲”的“悲”解释为悲伤,于冠英注译的《诗经选》则将其译为带有一种愉快的意思,将此句译为“听得将要远离东方,心儿西飞奔家乡。家常衣服缝一件,从此不再把兵当。”当士兵听到要回家时,想到家中那些牵挂的人以及曾经美好的往事这都给征人以无尽的幸福。
《采薇》中 “启日不戒,猃狁孔棘。”可见军情紧急到不能卸甲。“王事靡盛,不追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说王室差事没有休止,兵士们怕自己血洒疆场,再无归期。《采薇》前五章中主人公以回忆的方式为我们重现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心情,生活,战况,结局等等,想想自己能从此次战争中活着归来,可谓幸运之至。
活着简单而又艰难,然而当自己在最后能活着,去与家人团圆,与朋友相伴,去拥有这个世界的阳光,空气,花草树木……这无疑给人最简单的幸福。
三、征人的深情:思念
少小离家战后归,谁知家中人物非。井边葵,庭中榖。狗洞兔,梁上雉。奈何战争无情,男儿有情。
《东山》写得是远征兵士役满还乡,在途中想像回家后回复平民身份的可喜。然而一想到归家后“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蟒峭在户。叮踵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还记得“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璃,九十其仪。”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征人久役不归,心灵也蒙上一层忧愁与困惑:为战后生还而欣喜,家园残破而万分担忧;同时,还对自己妻子现况的设想与疑虑。然而,征人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和疑问默默地藏在心里。
《采薇》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采薇》前三章侧重写怀乡思家,情调较低沉;四五章侧重写战场情况,又委婉的体现出将帅同士兵生活的差异。最后一章写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感时伤事,情景交融,征战所受的苦痛也只有征人自己能够体会。家是避风的港湾,征人感慨自己这几年以来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家变得可爱起来,归家的心也更急切了。
战争总是残酷无情的,也没有人愿意卷进一场不知生死的战争。或许平日里没有人会感觉到家乡的可爱,但当离家多年以后,才发现生命爱情诚可贵,亲人朋友亦珍贵,且行且珍惜。
战争是残忍的,是破坏性的; 战争是雄阔的,有激励性的。每个民族在历史上为求生存,必须主动或被动地投入战争。从征人思妇基于对战争本身的深切体悟而不失赤子之心的个人心灵来判断,征人思妇通过个人感怀表达出战争带给他们无限的创伤与哀痛,战争所摧毁的曾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散发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往往由此引发出人性中的深沉忧伤。战争是死亡的信号,是对生命的亵渎,是对人世间情感的挑衅。我们没有精力去被战争玩弄,因为无可奈何,我们永远胜不了战争,而战争,也成了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第一卷:赵奎夫,刘跃进主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1.8:25-30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275-278,302-306
[3]于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162-167,178-182
[4]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56-161
[5]王光睿.《诗经》战争诗研究[J].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