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为特征,目前西医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依据中医辩证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常涉及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型。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临床以脾肾阳虚最为常见。近年来,笔者采用附子理中汤保留灌肠配合艾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者的6月,最长者达40余年,平均23.4年。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便后症状稍减轻。78例均曾服用西药病情无明显缓解而来院就诊。全部病例均经肠镜检查、肠黏膜活检、大便常规等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保留灌肠
制附子30g人参30g白术15g炮姜15g炙甘草30g ,浓煎150ml,每日两次温热保留灌肠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再用一疗程,病情严重者可用三至四个疗程。如果患者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上方加入红藤30g 败酱30g 赤芍30g浓煎。
2.2 艾灸法
取天枢 、足三里、神厥穴三穴,采用艾条温和悬灸法,每穴各灸10 min~30 min,以产生透热、传热为度,1 天1次,左右两侧对应穴位可隔日交替使用,7天为1疗程,相隔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配合中药灌肠,严重者可用三至四个疗程。
3 疗效评定及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 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或结肠镜等检查黏膜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患者78例,临床治愈52例,占66.67%;显效14例,占17.95%;好转5例,占6.41%;无效7例,占8.97%,总有效率91.03%。全部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毒副反应。
4 典型病例
林某,男,58岁,退休工人。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0余年,伴脓血便5年,每日泄泻3-10次不等,进食生冷或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泄泻次数增多。曾多次就诊于外院,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粘膜充血、肿胀,据肛门20cm处见糜烂、出血点和溃疡灶,病灶大小约2.5cm,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啖磺胺嘧啶及外用柳啖磺胺嘧啶栓剂塞肛,效果欠佳,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次因饮食不当导致腹痛腹泻加重,体能明显下降,于2013年8月14日来我科住院治疗。症见腹痛,腹泻每日约10次,粪便中伴有食物残渣及粘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腰膝酸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厚腻微黄少津,大便镜检示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未见吞噬细胞。中医辨病为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故用附子理中汤灌肠(早晚餐后温热灌肠)治疗及天枢 、足三里、神厥穴三穴艾灸治疗。治疗十日后,诸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3次,逐渐成形。连用四个疗程后,行肠镜检提示:结肠粘膜正常,未见糜烂,和新生物,溃疡病灶消失。直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未见糜烂、溃疡、新生物和出血点。大便常规未见异常。一年后复查肠镜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粘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随访一年症状未再发,体重增加约20斤,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肠病,以溃疡糜烂为主,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粘膜,向上扩展可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肠鸣或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或脓血为主,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癖”、“久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西医认为其病因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过敏反应、精神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功能调节失常是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多用氨基水扬酸类药物或合用免疫抑制剂为主,疗程长,价格昂贵,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
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证型多样,岳氏[5]通过选取1979-2007 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的文献,结果发现文献中共获取443个证候类型,规范为93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脾肾阳虚证。王氏[6]则从“脾肾相关”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也认为脾肾阳虚、湿盛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关键,初期多为饮食不节或外感寒、湿、热邪,并常因情绪刺激诱发,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但损伤脾胃,而且最易影响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目前,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研究多集中在单用中药内服、灌肠[7]或悬灸[8]治疗上,合用观察甚少。笔者认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从五脏相关【9】这一中医整体理论出发,采用中医综合性治疗,以补肾阳健脾胃为本,针对病机本质协调脏腑关系,恢复阴阳和谐与平衡。附子理中汤是在理中汤基础上加一味大辛大热之附子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附子善补火助阳,干姜长于温中散寒,附姜同用,温阳祛寒之功倍增。辅以党参补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健脾温肾的作用。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者加入红藤、败酱、赤芍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凉血止痛。同时配合艾灸天枢、足三里、神厥穴三穴: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大肠腑气汇聚之处,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调理胃肠气机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调节机体免疫机能之效;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有温阳散寒、和中补虚、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的功能。灌肠和艾灸二法同用,药灸互参,标本兼顾,脾肾双补,中阳健运,复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浊各行其道,更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故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3—3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2~125.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
[4]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2:88-88.
[5] 岳宏,王天芳,陈剑明,等.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5):306-308.
[6] 王燕,段永强,朱向东,等。基于“脾肾相关”探讨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机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99-101.
[7] 王明春,邓慧敏,吕春利.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29.
[8] 郭翔,郭菲.悬灸热敏化腧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民间疗法,2O10,18(2):12.
[9] 刘小斌,邱仕君,郑洪.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
1 临床资料
78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者的6月,最长者达40余年,平均23.4年。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便后症状稍减轻。78例均曾服用西药病情无明显缓解而来院就诊。全部病例均经肠镜检查、肠黏膜活检、大便常规等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保留灌肠
制附子30g人参30g白术15g炮姜15g炙甘草30g ,浓煎150ml,每日两次温热保留灌肠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再用一疗程,病情严重者可用三至四个疗程。如果患者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上方加入红藤30g 败酱30g 赤芍30g浓煎。
2.2 艾灸法
取天枢 、足三里、神厥穴三穴,采用艾条温和悬灸法,每穴各灸10 min~30 min,以产生透热、传热为度,1 天1次,左右两侧对应穴位可隔日交替使用,7天为1疗程,相隔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配合中药灌肠,严重者可用三至四个疗程。
3 疗效评定及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 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或结肠镜等检查黏膜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患者78例,临床治愈52例,占66.67%;显效14例,占17.95%;好转5例,占6.41%;无效7例,占8.97%,总有效率91.03%。全部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毒副反应。
4 典型病例
林某,男,58岁,退休工人。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0余年,伴脓血便5年,每日泄泻3-10次不等,进食生冷或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泄泻次数增多。曾多次就诊于外院,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粘膜充血、肿胀,据肛门20cm处见糜烂、出血点和溃疡灶,病灶大小约2.5cm,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啖磺胺嘧啶及外用柳啖磺胺嘧啶栓剂塞肛,效果欠佳,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次因饮食不当导致腹痛腹泻加重,体能明显下降,于2013年8月14日来我科住院治疗。症见腹痛,腹泻每日约10次,粪便中伴有食物残渣及粘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腰膝酸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厚腻微黄少津,大便镜检示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未见吞噬细胞。中医辨病为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故用附子理中汤灌肠(早晚餐后温热灌肠)治疗及天枢 、足三里、神厥穴三穴艾灸治疗。治疗十日后,诸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3次,逐渐成形。连用四个疗程后,行肠镜检提示:结肠粘膜正常,未见糜烂,和新生物,溃疡病灶消失。直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未见糜烂、溃疡、新生物和出血点。大便常规未见异常。一年后复查肠镜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粘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随访一年症状未再发,体重增加约20斤,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肠病,以溃疡糜烂为主,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粘膜,向上扩展可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肠鸣或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或脓血为主,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癖”、“久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西医认为其病因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过敏反应、精神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功能调节失常是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多用氨基水扬酸类药物或合用免疫抑制剂为主,疗程长,价格昂贵,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
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证型多样,岳氏[5]通过选取1979-2007 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的文献,结果发现文献中共获取443个证候类型,规范为93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脾肾阳虚证。王氏[6]则从“脾肾相关”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也认为脾肾阳虚、湿盛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关键,初期多为饮食不节或外感寒、湿、热邪,并常因情绪刺激诱发,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但损伤脾胃,而且最易影响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目前,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研究多集中在单用中药内服、灌肠[7]或悬灸[8]治疗上,合用观察甚少。笔者认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从五脏相关【9】这一中医整体理论出发,采用中医综合性治疗,以补肾阳健脾胃为本,针对病机本质协调脏腑关系,恢复阴阳和谐与平衡。附子理中汤是在理中汤基础上加一味大辛大热之附子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附子善补火助阳,干姜长于温中散寒,附姜同用,温阳祛寒之功倍增。辅以党参补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健脾温肾的作用。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者加入红藤、败酱、赤芍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凉血止痛。同时配合艾灸天枢、足三里、神厥穴三穴: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大肠腑气汇聚之处,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调理胃肠气机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调节机体免疫机能之效;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有温阳散寒、和中补虚、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的功能。灌肠和艾灸二法同用,药灸互参,标本兼顾,脾肾双补,中阳健运,复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浊各行其道,更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故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3—3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2~125.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
[4]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2:88-88.
[5] 岳宏,王天芳,陈剑明,等.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5):306-308.
[6] 王燕,段永强,朱向东,等。基于“脾肾相关”探讨中医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机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99-101.
[7] 王明春,邓慧敏,吕春利.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29.
[8] 郭翔,郭菲.悬灸热敏化腧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民间疗法,2O10,18(2):12.
[9] 刘小斌,邱仕君,郑洪.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