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人体解剖学学科特色,作者以青年教师角度从“了解学生”、“提高素质”等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及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关键词: 青年教师 人体解剖学 教学体会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的科学,也是基础与临床课的重要桥梁。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最早而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但医学生们普遍认为解剖学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名词多、描述多、抽象难记、记而易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讲授信息量大、重點突出又生动活泼的解剖课程,是摆在一线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仅从青年教师的角度谈谈体会,以与同行共勉。
1.了解学生是成功授课的前提
现在教育界普遍主张“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一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教师教得好不好,而在于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要转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要,因材施教,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剖课。
2.提高素质是成功授课的保障
2.1加强“非专业素质”建设
“非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个性结构、课堂魅力等方面。
由于解剖学教师经常和人体标本打交道,因此首先应具备吃苦耐劳及实践的精神,还应积累与解剖学有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在教学中把生命伦理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解剖课使学生首次面对尸体,要求学生始终以尊重、虔敬的心情去面对这位“无名老师”;利用解剖教学的艰苦环境,使学生克服“娇骄”二气。
教师对科学与专业的浓厚兴趣、坚强的意志、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信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喜欢其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对解剖学的兴趣。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及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注重采用辩证法,也就是要把解剖学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增强所授知识的生动性。
2.2提高业务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精通解剖教材,同时具有其他相关专业较广博的知识是解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解剖教师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以便查阅解剖学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在授课时若能应用外语讲解部分教学内容或直接用双语进行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人才。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有必要总结和挖掘解剖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吃透教材、精心准备讲稿和教案、明确教学大纲、练习画图、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的优良教法,真正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1]。教师应将解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与活体触摸等形式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剖学老师为了把课堂内容讲活,应把解剖知识与有关的临床知识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为从解剖过渡到临床架起桥梁。
随着当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医学生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就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此,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师要重视反馈与评估,可以通过随堂测验、个人谈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教学效果,这样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思维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反映信息及时调节教学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做更深入透彻的讲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剖学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时时引入时代活水,处处注意推陈出新,才能拥抱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宏,李啸红,李国华等.改革人体解剖教学实验教学,搞好素质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4):66-67.
关键词: 青年教师 人体解剖学 教学体会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的科学,也是基础与临床课的重要桥梁。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最早而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但医学生们普遍认为解剖学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名词多、描述多、抽象难记、记而易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讲授信息量大、重點突出又生动活泼的解剖课程,是摆在一线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仅从青年教师的角度谈谈体会,以与同行共勉。
1.了解学生是成功授课的前提
现在教育界普遍主张“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一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教师教得好不好,而在于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要转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要,因材施教,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剖课。
2.提高素质是成功授课的保障
2.1加强“非专业素质”建设
“非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个性结构、课堂魅力等方面。
由于解剖学教师经常和人体标本打交道,因此首先应具备吃苦耐劳及实践的精神,还应积累与解剖学有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在教学中把生命伦理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解剖课使学生首次面对尸体,要求学生始终以尊重、虔敬的心情去面对这位“无名老师”;利用解剖教学的艰苦环境,使学生克服“娇骄”二气。
教师对科学与专业的浓厚兴趣、坚强的意志、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信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喜欢其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对解剖学的兴趣。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及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注重采用辩证法,也就是要把解剖学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增强所授知识的生动性。
2.2提高业务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精通解剖教材,同时具有其他相关专业较广博的知识是解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解剖教师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以便查阅解剖学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在授课时若能应用外语讲解部分教学内容或直接用双语进行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人才。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有必要总结和挖掘解剖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吃透教材、精心准备讲稿和教案、明确教学大纲、练习画图、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的优良教法,真正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1]。教师应将解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与活体触摸等形式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剖学老师为了把课堂内容讲活,应把解剖知识与有关的临床知识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为从解剖过渡到临床架起桥梁。
随着当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医学生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就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此,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师要重视反馈与评估,可以通过随堂测验、个人谈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教学效果,这样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思维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反映信息及时调节教学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做更深入透彻的讲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剖学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时时引入时代活水,处处注意推陈出新,才能拥抱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宏,李啸红,李国华等.改革人体解剖教学实验教学,搞好素质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