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现代资源观认为,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交往互动中时时会生成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这些课堂生成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课堂会因它们而精彩。
  下面笔者就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要想课堂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非文本性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同时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思考各种可能,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当具体的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变化时,教师才能敏锐地洞察到、机智地应对和恰当地调整教学。
  二、精彩的“生成”在情境中萌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并能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最终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能力中促使课堂生成。因此说,创设情境是生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学《嫦娥奔月》这一课,在课文行将学习结束时,我发现学生有点精力不集中,于是就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嫦娥吃了仙药奔上了月亮,如果你是后羿,你会怎么办?
  生1:我会日夜凝望着月亮,希望能见到我的心上人。
  生2:我可以向王母娘娘再要一颗仙药,吃了它成仙上天和嫦娥团圆。
  生3:干脆,我干脆把月亮射下来,岂不简单。
  学生们喊:这样做不行。
  师:为什么?
  生5:因为如果把月亮射下来,那么晚上将一片漆黑,将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从课文中知道,后羿是一个一心为民作想的人,他绝不会为了个人的幸福,而牺牲大家的利益。
  师:是呀!射掉月亮不可行,“飞箭传书寄深情”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帮助后羿叔叔写一封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用情境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走进课本,走进课本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彩的“生成”在“意外”中捕捉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必然使课堂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会使教师的预设和实际教学产生差异甚至不同。我们要直面真实的课堂意外,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具体进程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课堂再次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请看下一案例: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有个同学对蔺相如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生1:有了误会,一味地回避并不是好办法。
  师:有道理,那你会怎么办?
  生1:当面和他讲清楚。只要态度诚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廉颇将军一定会以大局为重,与他握手言和。
  生2(异议):廉颇是个粗人,正在气头上,他根本听不进蔺相如的解释。
  师:那有什么好办法?
  生3:请个能说会道的说客去说服他。(补充:最好这个人是廉颇的好朋友。)
  生4:也可以写一封信,既能把问题说清楚,又避免了尴尬。
  师:你们的办法挺不错,生活中有矛盾的话,你们也可以试着用这些方法去解决。
  对于课堂偶发的另一种声音,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更要用教学机智、教学才情去灵活处理:让我们的教学多一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步步推理,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人文关怀。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充满诗意,我们的课堂生成就能更精彩!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及时的评价
  应用即时的评价,可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比如,一位老师教《火烧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火烧云像什么?”很多同学说像“斑马”、“犀牛”……说的都是动物。有个同学说,像白色的大被窝。老师立即对此大加赞赏说:“刚才很多同学说的都是动物,是模仿课文说的。能模仿,可以想象,很好;离开模仿课文,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更好。像这位同学,把火烧云想象成白色的大被窝,就不是想成动物。大家再想想,火烧云像什么?”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能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去想象。
  总之,一节好课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应该是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色彩与活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历史新课改“三维目标”之一,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缺失较严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更要积极运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历史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情感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
期刊
一、背景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强调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创造性思维。  二、描述  1、导入  在一次作文课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前的导入我问道:“写作难不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激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地创设轻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一、在
期刊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
期刊
材料解析题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而成为高考的主力题型。高考制胜的关键是突破材料解析题,但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大多数考生最头疼的、失分最多的恰恰是材料解析题。  根据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期刊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
期刊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简单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当代教育学家和世界知名学者对此都很重视。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期刊
所谓激励,就是把人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促使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工作。将激励方法用于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把学校与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行动,以达到某项目标。当该项目标实现后,经反馈又构成新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形成新的动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学生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障碍与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走向成功。  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