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
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的事实。那么,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他说:“只有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哪怕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这些朴素而又充满哲理的话,都揭示了教师的读书示范熏陶的重要作用。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杨红缨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与她具有一颗浓郁的童心是分不开的。其次,我认真做好一些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交流,做他们的读书知音。如我和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完《我要做好孩子》后,以主人公金铃为中心,把书的人物特点列举出来,书的精华也就一览无遗了。我经常把自己感受深刻的文章饱含感情地读给孩子听,如学习了《海伦凯勒》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多孩子们听后,眼睛里的晶莹泪花足以反映他们内心的震撼。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情感发育,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的意向,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爱读书。
二、自由读书,恰当引荐,使学生在书海中畅游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所谓好的读物首先要注意有趣和广泛,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儿歌、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多种文体,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三、教给方法,激发内力,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
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对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四、开展活动,创设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让阅读的习惯成为自然,成为茶余饭后的一大乐趣,才能真正的说,课外阅读——说爱你也容易。
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的事实。那么,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他说:“只有你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生活的时候,你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哪怕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用书和智慧去征服他们吧!”这些朴素而又充满哲理的话,都揭示了教师的读书示范熏陶的重要作用。
“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杨红缨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与她具有一颗浓郁的童心是分不开的。其次,我认真做好一些读书笔记,与学生一起交流,做他们的读书知音。如我和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完《我要做好孩子》后,以主人公金铃为中心,把书的人物特点列举出来,书的精华也就一览无遗了。我经常把自己感受深刻的文章饱含感情地读给孩子听,如学习了《海伦凯勒》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多孩子们听后,眼睛里的晶莹泪花足以反映他们内心的震撼。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情感发育,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的意向,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爱读书。
二、自由读书,恰当引荐,使学生在书海中畅游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
所谓好的读物首先要注意有趣和广泛,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儿歌、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多种文体,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三、教给方法,激发内力,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
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对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四、开展活动,创设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让阅读的习惯成为自然,成为茶余饭后的一大乐趣,才能真正的说,课外阅读——说爱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