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的腹泻便病原菌分布趋势,分析本地区的流行病状况及病原种类,为疫苗的制备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经生化血清检查进一步鉴定出种群。
结果:在我院收集的160份粪便标本中,以青少年及儿童多发,其中病原志贺菌120株,占75%;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8株,占11.25%;副溶血性弧菌12株,占7.5%;变形杆菌10株,占6.25%。
结论:通过检验在急性腹泻中志贺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变形杆菌。根据检验结果应用合理的抗生素。
关键词:腹泻 病原菌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01-01
感染性腹泻病仍然是当今我国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疾病之一,且在老年及儿童中极易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很高,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位。引起该病的病原很多,其中以细菌引起腹泻者占比例最大。因此检测肠道致病菌的种类对于治疗及预防细菌性腹泻非常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共160份,做细菌学鉴定。
1.1.2 培养基。志贺菌及沙门菌(ss)琼脂、庆大霉素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一美蓝培养基,筛选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以上培养基为武汉华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1.3 诊断血清。志贺菌属诊断血清、埃希菌诊断血清、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以及变形杆菌血清购自北京盛世中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4 质控标准菌株。福氏志贺菌ATCC 51115、宋内氏志贺菌ATCC 5120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副溶血性弧菌ATCC11614、变形杆菌ATCC 25923均由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志贺菌按照GBl6002—1995[1];大肠埃希菌、溶血性弧菌及变形杆菌按照GBl7012—1997[2]。
1.2.2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ATBl525,法国)对分离出的目的阳性菌株鉴定。
2 结果
2.1 增殖和分离培养。将所有标本分别接种于本分别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GN增菌液、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中经37℃ 24h培养,分别转种于志贺菌及沙门菌(ss)琼脂、庆大霉素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一美蓝培养基经37℃ 24h培养。培养时间到后直接用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凝集实验,凝集阳性者在琼脂板上挑出后种植于特异的琼脂板上37℃ 24h分离培养,然后经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出的目的阳性菌株鉴定。
2.2 鉴定结果。经过分离培养,进行细菌鉴定仪鉴定,5株标准菌株均显示良好的的鉴定结果。在16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志贺菌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8株,副溶血性弧菌12株,变形杆菌10株。鉴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160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分别占所有标本的75%(120/160)、11.25%(18/160)、7.5%(12/160)、6.25%(10/160)。从这些资料上可以看出其中志贺菌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正和我国的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发病比例相吻合[3]。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地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种类繁多[4],其中致病菌包括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致病性及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5,6]。尤其在夏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及宵夜的频率增高,在这些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灭菌不彻底的问题,因此,由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常发生于夏秋季。明确病原菌类型其意义在于与肠道病原菌的组成随时间、地区的经济状况、环境条件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这也对疫苗的研制提出新的挑战。疫苗的制备应根据当地腹泻流行的主要菌种、菌群、血清型;选择覆盖主要的多血清型的多化合价的疫苗才能真正控制腹泻。
在160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我们仅检出病了4种原菌,经分析其原因可能原因为:①不同的病原菌具有相似的生长条件,在本实验室所拥有的条件下未能进一步细分。②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培养基及细菌鉴定仪敏感性较低,造成假阳性的判断。③便标本中由于大肠埃希菌是优势菌,所以在分离培养时会受到它的干扰,故其余病原菌阳性率容易降低。
腹泻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腹泻在我国的危害迄今依然较为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社会经济、交通、旅游、贸易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WHO将细菌性性腹泻列为了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也将其列入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7]。由于不同地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故应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尽快控制感染,缩短疾病进程,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的细菌耐药。因此腹泻病原菌菌型监测应作为常规工作,这对腹泻病的防治及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Bl6002-1995.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 GBl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3] 裴红生,唐耀开.北京市1990—1997年细菌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1998,13:408一410
[4] 孟昭赫.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一微生物学部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71—372
[5] Kotloff KL, Noriega FR, Samandari T, et al.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CVD 1207, with specific deletions in virG, sen, set, and guaBA, is highly attenuated in humans[J]. Infect Immun. 2000, 68(3):1034-1039
[6] Noriega FR, Kotloff KL, Martin MA,et al. Nosocomial bacteremia caused by Enterobacter sakazakiki and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resulting from extrinsic contamination of infant formula[J].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0 , 9(6):447-449
[7] 李立明.流行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455
方法: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经生化血清检查进一步鉴定出种群。
结果:在我院收集的160份粪便标本中,以青少年及儿童多发,其中病原志贺菌120株,占75%;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8株,占11.25%;副溶血性弧菌12株,占7.5%;变形杆菌10株,占6.25%。
结论:通过检验在急性腹泻中志贺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变形杆菌。根据检验结果应用合理的抗生素。
关键词:腹泻 病原菌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01-01
感染性腹泻病仍然是当今我国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疾病之一,且在老年及儿童中极易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很高,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位。引起该病的病原很多,其中以细菌引起腹泻者占比例最大。因此检测肠道致病菌的种类对于治疗及预防细菌性腹泻非常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共160份,做细菌学鉴定。
1.1.2 培养基。志贺菌及沙门菌(ss)琼脂、庆大霉素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一美蓝培养基,筛选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以上培养基为武汉华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1.3 诊断血清。志贺菌属诊断血清、埃希菌诊断血清、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以及变形杆菌血清购自北京盛世中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4 质控标准菌株。福氏志贺菌ATCC 51115、宋内氏志贺菌ATCC 5120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副溶血性弧菌ATCC11614、变形杆菌ATCC 25923均由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志贺菌按照GBl6002—1995[1];大肠埃希菌、溶血性弧菌及变形杆菌按照GBl7012—1997[2]。
1.2.2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ATBl525,法国)对分离出的目的阳性菌株鉴定。
2 结果
2.1 增殖和分离培养。将所有标本分别接种于本分别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GN增菌液、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中经37℃ 24h培养,分别转种于志贺菌及沙门菌(ss)琼脂、庆大霉素琼脂、麦康凯琼脂、伊红一美蓝培养基经37℃ 24h培养。培养时间到后直接用特异性抗血清进行凝集实验,凝集阳性者在琼脂板上挑出后种植于特异的琼脂板上37℃ 24h分离培养,然后经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出的目的阳性菌株鉴定。
2.2 鉴定结果。经过分离培养,进行细菌鉴定仪鉴定,5株标准菌株均显示良好的的鉴定结果。在16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志贺菌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8株,副溶血性弧菌12株,变形杆菌10株。鉴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160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分别占所有标本的75%(120/160)、11.25%(18/160)、7.5%(12/160)、6.25%(10/160)。从这些资料上可以看出其中志贺菌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正和我国的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发病比例相吻合[3]。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地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种类繁多[4],其中致病菌包括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致病性及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5,6]。尤其在夏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及宵夜的频率增高,在这些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灭菌不彻底的问题,因此,由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常发生于夏秋季。明确病原菌类型其意义在于与肠道病原菌的组成随时间、地区的经济状况、环境条件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这也对疫苗的研制提出新的挑战。疫苗的制备应根据当地腹泻流行的主要菌种、菌群、血清型;选择覆盖主要的多血清型的多化合价的疫苗才能真正控制腹泻。
在160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我们仅检出病了4种原菌,经分析其原因可能原因为:①不同的病原菌具有相似的生长条件,在本实验室所拥有的条件下未能进一步细分。②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培养基及细菌鉴定仪敏感性较低,造成假阳性的判断。③便标本中由于大肠埃希菌是优势菌,所以在分离培养时会受到它的干扰,故其余病原菌阳性率容易降低。
腹泻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腹泻在我国的危害迄今依然较为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社会经济、交通、旅游、贸易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WHO将细菌性性腹泻列为了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也将其列入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7]。由于不同地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故应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尽快控制感染,缩短疾病进程,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的细菌耐药。因此腹泻病原菌菌型监测应作为常规工作,这对腹泻病的防治及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Bl6002-1995.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2] GBl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3] 裴红生,唐耀开.北京市1990—1997年细菌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1998,13:408一410
[4] 孟昭赫.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一微生物学部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71—372
[5] Kotloff KL, Noriega FR, Samandari T, et al.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CVD 1207, with specific deletions in virG, sen, set, and guaBA, is highly attenuated in humans[J]. Infect Immun. 2000, 68(3):1034-1039
[6] Noriega FR, Kotloff KL, Martin MA,et al. Nosocomial bacteremia caused by Enterobacter sakazakiki and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resulting from extrinsic contamination of infant formula[J].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0 , 9(6):447-449
[7] 李立明.流行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