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各学科教育无不把德育渗透其中,体育也不例外。如何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呢?这就要根据体育课是一门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这一特点来实施。体育课虽然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教育,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实践教学,其实践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身体力行的特点使学生在运动中各自的态度、性情、能力乃至气质、性格、个性得以充分彰显,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运动中的慌张或沉着、勇敢或胆怯、认真或马虎、顾全大局或过分自私等这些对症下药。实时进行德育渗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体育课多数时间是让学生在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传授、示范和实践,这种长时间的室外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去适应阴晴冷暖、去面对风吹日晒、去适应寒暑变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逐步强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条件下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果在寒冷的冬季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学生懒得伸手,不是出于身体条件差,更多的是意志力不强。面对这种情形,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这无疑是学生意志力锻炼的一个良机。
体育课的许多教育内容也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长跑是对耐力的考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跨栏跳则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弹跳力、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往直前的气概、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些团体项目(如接力赛、篮球、足球、排球等)在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意识和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其他许多项目也都能在进行体能、技术训练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另外,体育教育对完美学生人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上体育课,被要求完成一个新的动作,由事先对动作的感知到动作的完成,不仅是一个身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实践一个新的动作之前,心里都会有波澜,或紧张,或自信,或默念些什么,以保持心理平衡。学生要完成一个新的动作,首先要对这个动作有所认识,树立这个动作的完美理想,产生想做一做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进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树立信心,然后以认真的态度、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它。为什么身体条件相同的学生却不能用同样的完成难度和强度一样的指标,久而久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动能力?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就是个性心理和思维意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學中决不可忽视学生在完成一个新动作时的心理过程,其实要求他们完成相同动作的心理过程,也就意味着对某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品德实践教育,无形中对完善学生人格起到了作用。
体育学科的教学,表面是动作和技巧的教育,其实它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教师们在通过体育学科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或竞技水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以使学生在具备各种运动能力的同时矫正自己的品质、发展自己的身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完美地成长。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首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施型转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锻炼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赶时髦图形式,而是为了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里,往往是控制过死,严肃有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这种课堂气氛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信心是否增强等。所以,作为教学组织者、主导者的体育教师,应该以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兴奋、乐观向上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充分投入到课堂中去,又能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快乐轻松中学习体育的各项技巧。在这种相对开放、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充当主人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相互协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一些难度较大的技能技巧动作教学中,可以先清扫场地,检查并固定器材,使环境看起来舒适,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以避免因场地器材产生的意外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另外,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示范动作做得轻松、自然、协调、自信和富有鼓动性,使学生获得安全的视觉表象,消除他们的恐惧情绪,从而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各学科教育无不把德育渗透其中,体育也不例外。如何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呢?这就要根据体育课是一门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这一特点来实施。体育课虽然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教育,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实践教学,其实践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身体力行的特点使学生在运动中各自的态度、性情、能力乃至气质、性格、个性得以充分彰显,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运动中的慌张或沉着、勇敢或胆怯、认真或马虎、顾全大局或过分自私等这些对症下药。实时进行德育渗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体育课多数时间是让学生在室外自然环境中进行传授、示范和实践,这种长时间的室外教学必然会促使学生去适应阴晴冷暖、去面对风吹日晒、去适应寒暑变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逐步强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条件下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果在寒冷的冬季进行体育活动,有的学生懒得伸手,不是出于身体条件差,更多的是意志力不强。面对这种情形,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这无疑是学生意志力锻炼的一个良机。
体育课的许多教育内容也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长跑是对耐力的考验,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跨栏跳则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弹跳力、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往直前的气概、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些团体项目(如接力赛、篮球、足球、排球等)在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意识和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其他许多项目也都能在进行体能、技术训练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另外,体育教育对完美学生人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上体育课,被要求完成一个新的动作,由事先对动作的感知到动作的完成,不仅是一个身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实践一个新的动作之前,心里都会有波澜,或紧张,或自信,或默念些什么,以保持心理平衡。学生要完成一个新的动作,首先要对这个动作有所认识,树立这个动作的完美理想,产生想做一做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进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树立信心,然后以认真的态度、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它。为什么身体条件相同的学生却不能用同样的完成难度和强度一样的指标,久而久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动能力?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就是个性心理和思维意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學中决不可忽视学生在完成一个新动作时的心理过程,其实要求他们完成相同动作的心理过程,也就意味着对某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品德实践教育,无形中对完善学生人格起到了作用。
体育学科的教学,表面是动作和技巧的教育,其实它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教师们在通过体育学科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或竞技水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以使学生在具备各种运动能力的同时矫正自己的品质、发展自己的身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完美地成长。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首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施型转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锻炼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赶时髦图形式,而是为了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里,往往是控制过死,严肃有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这种课堂气氛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信心是否增强等。所以,作为教学组织者、主导者的体育教师,应该以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兴奋、乐观向上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充分投入到课堂中去,又能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快乐轻松中学习体育的各项技巧。在这种相对开放、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充当主人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相互协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一些难度较大的技能技巧动作教学中,可以先清扫场地,检查并固定器材,使环境看起来舒适,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以避免因场地器材产生的意外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另外,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示范动作做得轻松、自然、协调、自信和富有鼓动性,使学生获得安全的视觉表象,消除他们的恐惧情绪,从而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