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创新水平和推行社会改革上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推进,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事件却呈增长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的爬梳可以发现,对于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社会福利分享等方面。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审慎干预是提高居民政府信任感的重要环节,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政府信任 政府干预 政府绩效
政府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创新水平和推行社会改革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指的是居民基于个体自身的认知和信念、理性计算或情感等因素,对政府本体和政治系统所表现出的期望、信赖的心理和态度。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组合,作为连接微观个体与宏观政治机构的纽带,政府信任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对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与运转,提升政治制度的绩效均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因素进行考察和梳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因素的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行为,主要包括政府绩效、社会福利分享等因素。
一、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
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是指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现其意志的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达到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文化绩效等方面。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使是其对政府绩效的一种评价,显示着政府绩效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心理预期是否相一致。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提高了政府绩效,微观上提高了居民对收入、文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宏观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大大增强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量研究也都支持了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感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无论是政府的客观绩效(如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社会福利提供等),还是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认知,都对政府信任有显著影响(Mishler & Rose,2001)。Luke,Keele(2007)基于1972年至1999年季度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具有统计显著性影响。如果行政、立法等部门运转良好,整体社会经济绩效较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就较高。反之,政府的无效率、浪费公款并花费在错误的政策上损害了社会福利,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Gore,1993;Nye,1997)。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宏观调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与之相关的政府绩效同样影响着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评价。何显明(2007)指出政府官员行为短期化引发的“绩效困境”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马得勇(2007)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状况显示,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和对民主制度运行状况的评价分别从正面角度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任,而对腐败的认识则从负面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任。黄炎平(2007)指出,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成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绩效的体系中,经济绩效处于核心位置,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是政府绩效的首要指标,也是政府绩效中影响居民政府信任感最主要的因素。在经济方面,学者们认为整体的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政府信任的提升。日常生活中,个人会对自己所感知到的经济状况作出评价,评价越低表明政府没有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以致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Hetherington,1998)。姚明龙(2005)基于对世界银行全球政府治理研究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绩效可以有助于提高政府信用度(人均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政府信用度将提高0.106个百分点)。
综上,良好的政府绩效客观上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但政府绩效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对微观主体信任评价的影响是复杂且非线性的。政府绩效是一个长时间的政府行为的总体评价,从短期看,政府绩效是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外生影响因素,但从长期看,政府绩效与居民政府信任感是共同演化,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不仅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居民对政府信任的提高也有利于政府推行新的政策法规,以不断增强政府绩效,而这种内生演化的双向动力机制缺少考察。
二、社会福利分享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
社会公共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公共福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康乐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都属于公共福利社会公共福利项目及其分配政策是政府干预影响政府信任的第二个渠道。社会公共福利项目的再分配性强,是实现“经济平等”乃至“机会平等”的重要途径。经验研究表明,机会平等是未来经济改善的基础,公共教育、劳动力政策等直接影响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评价(罗斯坦,2012)。Easton(1965)提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政府行政的效果相关,有效地提供公共政策及公共物品能够提高政府信任度,反之则会降低。Pew Research Center(1998)实证研究发现,政府信任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关注并治理公共安全、贫困和儿童等公共服务问题。“公共资源池”的拥挤性要求政府加大公共支出规模,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持整体福利水平。张维迎和柯荣住(2002)认为,公共资源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易所必需的设施,它们的规模和完善程度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进行重复博弈的预期,进而影响人们当前的政府信任水平。上述的这些解释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社会公共福利项目即公共资源的本意上去论证为什么公共资源会影响居民的政府信任。
综上,社会福利分享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是显著的,政府应合理并适时动态调整干预规模,支出干预重点应该集中在加大福利性公共支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优化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此外,政府应控制居民税收负担,保持预算制度质量的稳定,以避免因税收负担导致的政府信任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得勇, 信任、信任的起源与信任的变迁. 开放时代, 2008(04): 第72-86页.
[2]陈思霞, 政府信任的來源:来自财政支出干预外生冲击的证据. 财贸研究, 2016(04): 第58-67页.
[3]张维迎与柯荣住,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经济研究, 2002(10): 第59-70+96页.
[4]Mishler W, Rose R.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trust? Testing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1, 34(1): 30-62.
[5]Lawrence R Z. Is it really the economy, stupid?[J]. 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 1997: 111-32.
关键词:政府信任 政府干预 政府绩效
政府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创新水平和推行社会改革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指的是居民基于个体自身的认知和信念、理性计算或情感等因素,对政府本体和政治系统所表现出的期望、信赖的心理和态度。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组合,作为连接微观个体与宏观政治机构的纽带,政府信任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对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与运转,提升政治制度的绩效均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因素进行考察和梳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因素的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行为,主要包括政府绩效、社会福利分享等因素。
一、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
政府绩效,又称“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是指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现其意志的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达到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文化绩效等方面。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使是其对政府绩效的一种评价,显示着政府绩效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心理预期是否相一致。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提高了政府绩效,微观上提高了居民对收入、文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宏观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大大增强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量研究也都支持了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感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无论是政府的客观绩效(如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社会福利提供等),还是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认知,都对政府信任有显著影响(Mishler & Rose,2001)。Luke,Keele(2007)基于1972年至1999年季度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具有统计显著性影响。如果行政、立法等部门运转良好,整体社会经济绩效较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就较高。反之,政府的无效率、浪费公款并花费在错误的政策上损害了社会福利,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Gore,1993;Nye,1997)。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宏观调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与之相关的政府绩效同样影响着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评价。何显明(2007)指出政府官员行为短期化引发的“绩效困境”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马得勇(2007)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状况显示,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和对民主制度运行状况的评价分别从正面角度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任,而对腐败的认识则从负面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任。黄炎平(2007)指出,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成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绩效的体系中,经济绩效处于核心位置,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是政府绩效的首要指标,也是政府绩效中影响居民政府信任感最主要的因素。在经济方面,学者们认为整体的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政府信任的提升。日常生活中,个人会对自己所感知到的经济状况作出评价,评价越低表明政府没有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以致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Hetherington,1998)。姚明龙(2005)基于对世界银行全球政府治理研究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绩效可以有助于提高政府信用度(人均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政府信用度将提高0.106个百分点)。
综上,良好的政府绩效客观上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但政府绩效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对微观主体信任评价的影响是复杂且非线性的。政府绩效是一个长时间的政府行为的总体评价,从短期看,政府绩效是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外生影响因素,但从长期看,政府绩效与居民政府信任感是共同演化,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不仅政府绩效对政府信任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居民对政府信任的提高也有利于政府推行新的政策法规,以不断增强政府绩效,而这种内生演化的双向动力机制缺少考察。
二、社会福利分享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
社会公共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公共福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康乐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都属于公共福利社会公共福利项目及其分配政策是政府干预影响政府信任的第二个渠道。社会公共福利项目的再分配性强,是实现“经济平等”乃至“机会平等”的重要途径。经验研究表明,机会平等是未来经济改善的基础,公共教育、劳动力政策等直接影响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评价(罗斯坦,2012)。Easton(1965)提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政府行政的效果相关,有效地提供公共政策及公共物品能够提高政府信任度,反之则会降低。Pew Research Center(1998)实证研究发现,政府信任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关注并治理公共安全、贫困和儿童等公共服务问题。“公共资源池”的拥挤性要求政府加大公共支出规模,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持整体福利水平。张维迎和柯荣住(2002)认为,公共资源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易所必需的设施,它们的规模和完善程度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进行重复博弈的预期,进而影响人们当前的政府信任水平。上述的这些解释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社会公共福利项目即公共资源的本意上去论证为什么公共资源会影响居民的政府信任。
综上,社会福利分享对居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是显著的,政府应合理并适时动态调整干预规模,支出干预重点应该集中在加大福利性公共支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优化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此外,政府应控制居民税收负担,保持预算制度质量的稳定,以避免因税收负担导致的政府信任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得勇, 信任、信任的起源与信任的变迁. 开放时代, 2008(04): 第72-86页.
[2]陈思霞, 政府信任的來源:来自财政支出干预外生冲击的证据. 财贸研究, 2016(04): 第58-67页.
[3]张维迎与柯荣住,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经济研究, 2002(10): 第59-70+96页.
[4]Mishler W, Rose R.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trust? Testing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1, 34(1): 30-62.
[5]Lawrence R Z. Is it really the economy, stupid?[J]. 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 1997: 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