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砖雕是陶瓷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造型、鲜明的风格、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从明清徽州砖雕艺术的内容、形式、结构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特有的形式之美、风格之美,期待以管窥之力,给今天的陶艺创作多一些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 砖雕,文质统一,立象尽意,现代陶艺
1前 言
中国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砖雕大多是比较简单的模印花砖,后经秦汉隋唐宋元历代的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砖雕艺术以其瑰丽的姿态,铺张的形式,鲜明的风格,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砖雕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河州砖雕与北京砖雕等,在这些众多派别中,影响最广,最负盛名的首推徽州砖雕。
明清时期徽州砖雕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比较而言,明代徽州砖雕的艺术风貌趋向古拙朴素,构图强调成对,通常是一层浮雕与浅圆雕相互结合,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富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清代的砖雕与明代不同,砖雕装饰趋向细腻繁琐,注重情节与构图,画面雕刻的主体或前景一般用圆雕进行表现,居于次要地位的背景则用多层浮雕处理,有些地方还适当地运用透雕的手法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层次,整体风格表现为典雅绮丽、精致温婉。
2徽州砖雕的文化特质
砖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独特的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的一些设计思想,形态的创造,境界的追寻,语言的表达仍然是今天的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缺少的经典范本,传递出的美学意境也成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综观徽州砖雕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和永恒魅力,其能成为我们的创作之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文质的统一是我国传统美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文是对于外在形式审美属性的肯定,泛指一切形式美,如文的华丽、绚丽、浓艳、精致等;质则是相对对象的内容而言的。简而言之,文、质实际上说的是风格与内容二者完美
的统一,美的形式才会存在,否则会出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遗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徽州砖雕艺术外观上繁缛复杂,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文”与“质”和谐统一的境界。形式多样的装饰是建筑的“文”,追求实用性与功利性是“质”,“文”“质”相配,才可以使美的形式、美的风格、美的感觉、美的内涵完备地展现出来。这个特点是使徽州砖雕走向永恒的价值所在,也是今天我们在陶艺实践中值得学习的方面。现代陶艺创作中相对缺乏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追求。
如果以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起点算起,我们国家的现代陶艺发展也有将近三十年的历程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涌现了一些好的作品,但是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更多。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大多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几种风格、几个形式,把西方已表现过的内容搬前挪后,达到前人早就达到的境界,“创作”出的作品多数形式上大同小异,思想传递也语焉不详。即便有些形式感较好,但所强调的只是表面的视觉效果,重视“文”的表现,却很少有人去深入“质”的内涵,继承已经失落,更不要说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了。在失去美的精神的同时,陶艺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工艺制作也常常被放置到无足轻重的位置,作品的造型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当然,我们不反对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不反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脱离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都是无源之流,无根之木,其意义与价值都值得怀疑。文化开放的今天,西方艺术中高扬的人文精神,自由的创作观念,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带来了很多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使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在“拿来主义”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继承与弘扬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不能迷失了方向,乱了阵脚,全盘西化。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全是西方陶瓷的参照物,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传统,还有现代与未来。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大同化,在本土艺术接连失语的今天,如果作为对人类文明产生过至关重要影响的陶瓷艺术仍步其后尘,继续摆出无限度的开放与吸收的姿态,难免也会被西方价值体系所殖民。
2.2 立象尽意的形象塑造
立象尽意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又一个重要命题,语出《易传·系辞》:“子曰:书无不言,言无不……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原意就是将形象的显现与言词的陈述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今天我们就借用这一命题来揭示徽州砖雕艺术华美的形式下面所蕴藏的深邃隽永的寓意,及其带给我们的余音绕梁的美的感受和熏陶。
徽州民居的砖雕图案,包括石雕与木雕,取材上常用谐音、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来寓意吉祥,体现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理想生活的向往,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现象。动物形象中狮子出现的频率较高,一大一小狮子组成的画面叫“太师少师”,寓意官位亨通;鱼的谐音是“余”,象征生活的富裕,鱼和莲花在一起,则是“年年有余”的图解;喜鹊象征“喜庆”,蝙蝠象征“遍富”等。花卉图案中,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柏、荷花、石榴、葡萄等均被广泛采用于砖雕艺术之中。松柏是常青植物,其勃勃生机象征着人生命的长久;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之花,意味着纯洁与祥和;莲实多子,又和石榴、葡萄一样象征着后代子孙的繁衍,连绵不绝;除了单一的形象处理,在徽州砖雕艺术中,各种形象还交互组合,形成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图案。常见的如松鹤在一起为“松鹤延年”;牡丹与凤凰在一起为“富贵吉祥”;瓶中插花意为“四季平安”;瓶中插如意谓“平安如意”;龟与鹤在一起谓“龟鹤齐龄”;几种不同的花卉呈圆形簇拥状谓“花团锦簇”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动植物纹饰外,还有大量的山水人物、戏文故事及少量的神话传说等。
砖雕艺术这种特有的“象征、寓意文化”的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传统的诗文总是根深蒂固于“比兴”手法,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间接、含蓄的表达某个思想、某种愿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达内在思想的方式。而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比中国的古代砖石雕刻或是陶瓷文化更能全面象征文化艺术精神。西方文化中也有一些象征性的表达符号,如橄榄象征和平等,但是在整体文化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种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生动感性形式的符号,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境,映照出中国式的美学本质。
诸如“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玉兔献瑞”,“松鹤延年”等,这种以绚丽的文字让人感受到充溢其中的浓郁的感情色彩,由这类文化符号传递出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信息,也使人领略到经久不衰的艺术活力,具有广泛的社会渗透性。但这种艺术形式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于今天艺术家的视野之中。他们在创作中基本上反复采用的是抽象、观念、错置、互动等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表现方式,要么是材料的拼合,要么是形式的嫁接,事实上这些经过多年使用的手法,在语言的表达上已经了无新意,所以这种过高的使用率带给人们的是对当代艺术想象力的怀疑,并且它所延续的也不过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已经显现的诸多不足,比如,在创作中对技艺的忽视,对观念的迷恋。对技艺精进的忽视,也就失去了必须超越技艺的难度才能获得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对观念的沉迷,往往是以抛弃艺术家在直觉和审美上的敏锐优势为代价的;对内涵发掘的缺失,则使得艺术家在自由表现的同时少了许多文化的份量。在这种思潮挟裹下而产生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显得或粗糙简单,或苍白乏味。我国传统艺术中那种余音绕梁的意境、婉转含蓄的表现,如果能在我们艺术实践中有所体现,古典境界中的静谧、自足、神定气闲的精神风貌如果能在我们的艺术追求中有所传达,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喧嚣,我们的艺术面貌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2.3 完整典雅的画面组织
徽州砖雕艺术在画面的处理上大都注意构图的完整性与人物形象处理的写实性。这种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徽州砖雕艺术的主要风格。这一点对我们现在陶艺创作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徽州的砖雕艺术中,无论是历史故事,或是戏曲场景,或是神话传说,往往以鲜明的轮廓、明确的次序、均衡的构图、完整的情节,把表现的内容以圆满细致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借助生动具象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宁静与典雅,以取得整体氛围的有序与和谐。即便图案仅是一些简单的几何纹样或植物花叶,那么在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也充分体现出这种设计风格。
当然,对这种典雅与完整的艺术追求体现最为充分与全面的当是具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在那些巨商大贾的宅邸,或是宗祠的建设中,出于对财富的炫耀,或是对神灵的敬畏,建筑规划往往极尽奢侈之能事。安徽绩溪湖村是一个老屋云集,砖雕门楼、门罩荟萃的古村落,长度不过百米,但却排列着形态各异的砖雕门楼十余座,座座雕功精美,繁缛华丽,艺术价值极高。其中最为精湛者当数第四座门楼,其复杂的结构,从最上层砖雕额头到最下层的砖雕挂落,计有十多层,层层组织和谐,工艺精湛;手法表达也非常清晰,画面庞大而不繁杂,细节安排精致而不琐碎,显示了艺人们高超的组织能力与卓越的把控能力;工艺上,为适应繁缛的构图形式及人物塑造、背景处理的实际需要,砖雕技术中常采用的堆活、凿活、堆灰、灰塑等手法无不得到充分而得体的运用,如对中心画面的处理上,因对象的差别而运用不同的工艺手法,使河流的简洁、云纹的汹涌、建筑的典雅、植物的风茂、人物的生动,无不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料峭的意境又不失敦厚的整体风格,与整个砖雕墙面相得益彰,显示了艺人游刃有余的创造能力。
不过这种出色的艺术表现力似乎还没有出色地应用在我们今天的陶艺创作上。因为受到当前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下的陶艺创作在构图与整体的布局上,往往更多的热衷于“残破”的表现,内容的荒诞,热衷于对主题的瓦解,理性的批判,似乎总是以怪异为美、以恶俗为佳、以张狂为新潮,这显然是个认识上的误区。前卫并不是先进的代名词,前卫的精髓也不仅在于破坏与反叛,表面的新并不是衡量艺术高下的必要尺度,真正的杰作不是肆无忌惮的拼凑,也不仅是以提供新奇为满足。它的意义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历史中进步。我们当然并不是要求对前人、对传统顶礼膜拜,亦步亦趋,而是希望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作品即有充实的内容又能体现出时代的节奏。在哲学上,德里达将艺术定义为关乎当代和记忆的东西,认为这是艺术的最大特征。那种无视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完善,一味以怪异、荒诞为追求目标的艺术作品,在排斥典雅的同时,也拒绝了那种经典的艺术式样,拒绝了那种历经锤炼才完善起来的完美风格。
3结束语
人物杂陈,百物交错的徽州砖雕艺术,在反映着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形态的同时,以其丰富而精雅的艺术特征,融古贯今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古代特有的丰富的形态之美、多元的构成之美、深刻的意境之美,不仅完善了我国古典的艺术法则,同时对今天我们的陶艺创作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唐家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
2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
3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搂庆西.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胡小军.向名师学陶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 砖雕,文质统一,立象尽意,现代陶艺
1前 言
中国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砖雕大多是比较简单的模印花砖,后经秦汉隋唐宋元历代的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砖雕艺术以其瑰丽的姿态,铺张的形式,鲜明的风格,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砖雕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河州砖雕与北京砖雕等,在这些众多派别中,影响最广,最负盛名的首推徽州砖雕。
明清时期徽州砖雕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比较而言,明代徽州砖雕的艺术风貌趋向古拙朴素,构图强调成对,通常是一层浮雕与浅圆雕相互结合,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富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清代的砖雕与明代不同,砖雕装饰趋向细腻繁琐,注重情节与构图,画面雕刻的主体或前景一般用圆雕进行表现,居于次要地位的背景则用多层浮雕处理,有些地方还适当地运用透雕的手法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层次,整体风格表现为典雅绮丽、精致温婉。
2徽州砖雕的文化特质
砖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独特的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的一些设计思想,形态的创造,境界的追寻,语言的表达仍然是今天的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缺少的经典范本,传递出的美学意境也成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综观徽州砖雕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和永恒魅力,其能成为我们的创作之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文质的统一是我国传统美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文是对于外在形式审美属性的肯定,泛指一切形式美,如文的华丽、绚丽、浓艳、精致等;质则是相对对象的内容而言的。简而言之,文、质实际上说的是风格与内容二者完美
的统一,美的形式才会存在,否则会出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遗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徽州砖雕艺术外观上繁缛复杂,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文”与“质”和谐统一的境界。形式多样的装饰是建筑的“文”,追求实用性与功利性是“质”,“文”“质”相配,才可以使美的形式、美的风格、美的感觉、美的内涵完备地展现出来。这个特点是使徽州砖雕走向永恒的价值所在,也是今天我们在陶艺实践中值得学习的方面。现代陶艺创作中相对缺乏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与艺术追求。
如果以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起点算起,我们国家的现代陶艺发展也有将近三十年的历程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涌现了一些好的作品,但是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更多。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大多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几种风格、几个形式,把西方已表现过的内容搬前挪后,达到前人早就达到的境界,“创作”出的作品多数形式上大同小异,思想传递也语焉不详。即便有些形式感较好,但所强调的只是表面的视觉效果,重视“文”的表现,却很少有人去深入“质”的内涵,继承已经失落,更不要说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了。在失去美的精神的同时,陶艺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工艺制作也常常被放置到无足轻重的位置,作品的造型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当然,我们不反对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不反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脱离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都是无源之流,无根之木,其意义与价值都值得怀疑。文化开放的今天,西方艺术中高扬的人文精神,自由的创作观念,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带来了很多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使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在“拿来主义”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继承与弘扬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不能迷失了方向,乱了阵脚,全盘西化。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全是西方陶瓷的参照物,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传统,还有现代与未来。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大同化,在本土艺术接连失语的今天,如果作为对人类文明产生过至关重要影响的陶瓷艺术仍步其后尘,继续摆出无限度的开放与吸收的姿态,难免也会被西方价值体系所殖民。
2.2 立象尽意的形象塑造
立象尽意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又一个重要命题,语出《易传·系辞》:“子曰:书无不言,言无不……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原意就是将形象的显现与言词的陈述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今天我们就借用这一命题来揭示徽州砖雕艺术华美的形式下面所蕴藏的深邃隽永的寓意,及其带给我们的余音绕梁的美的感受和熏陶。
徽州民居的砖雕图案,包括石雕与木雕,取材上常用谐音、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来寓意吉祥,体现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理想生活的向往,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现象。动物形象中狮子出现的频率较高,一大一小狮子组成的画面叫“太师少师”,寓意官位亨通;鱼的谐音是“余”,象征生活的富裕,鱼和莲花在一起,则是“年年有余”的图解;喜鹊象征“喜庆”,蝙蝠象征“遍富”等。花卉图案中,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柏、荷花、石榴、葡萄等均被广泛采用于砖雕艺术之中。松柏是常青植物,其勃勃生机象征着人生命的长久;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之花,意味着纯洁与祥和;莲实多子,又和石榴、葡萄一样象征着后代子孙的繁衍,连绵不绝;除了单一的形象处理,在徽州砖雕艺术中,各种形象还交互组合,形成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图案。常见的如松鹤在一起为“松鹤延年”;牡丹与凤凰在一起为“富贵吉祥”;瓶中插花意为“四季平安”;瓶中插如意谓“平安如意”;龟与鹤在一起谓“龟鹤齐龄”;几种不同的花卉呈圆形簇拥状谓“花团锦簇”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动植物纹饰外,还有大量的山水人物、戏文故事及少量的神话传说等。
砖雕艺术这种特有的“象征、寓意文化”的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传统的诗文总是根深蒂固于“比兴”手法,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间接、含蓄的表达某个思想、某种愿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达内在思想的方式。而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比中国的古代砖石雕刻或是陶瓷文化更能全面象征文化艺术精神。西方文化中也有一些象征性的表达符号,如橄榄象征和平等,但是在整体文化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种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生动感性形式的符号,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境,映照出中国式的美学本质。
诸如“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玉兔献瑞”,“松鹤延年”等,这种以绚丽的文字让人感受到充溢其中的浓郁的感情色彩,由这类文化符号传递出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信息,也使人领略到经久不衰的艺术活力,具有广泛的社会渗透性。但这种艺术形式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于今天艺术家的视野之中。他们在创作中基本上反复采用的是抽象、观念、错置、互动等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表现方式,要么是材料的拼合,要么是形式的嫁接,事实上这些经过多年使用的手法,在语言的表达上已经了无新意,所以这种过高的使用率带给人们的是对当代艺术想象力的怀疑,并且它所延续的也不过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已经显现的诸多不足,比如,在创作中对技艺的忽视,对观念的迷恋。对技艺精进的忽视,也就失去了必须超越技艺的难度才能获得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对观念的沉迷,往往是以抛弃艺术家在直觉和审美上的敏锐优势为代价的;对内涵发掘的缺失,则使得艺术家在自由表现的同时少了许多文化的份量。在这种思潮挟裹下而产生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显得或粗糙简单,或苍白乏味。我国传统艺术中那种余音绕梁的意境、婉转含蓄的表现,如果能在我们艺术实践中有所体现,古典境界中的静谧、自足、神定气闲的精神风貌如果能在我们的艺术追求中有所传达,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喧嚣,我们的艺术面貌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2.3 完整典雅的画面组织
徽州砖雕艺术在画面的处理上大都注意构图的完整性与人物形象处理的写实性。这种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徽州砖雕艺术的主要风格。这一点对我们现在陶艺创作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徽州的砖雕艺术中,无论是历史故事,或是戏曲场景,或是神话传说,往往以鲜明的轮廓、明确的次序、均衡的构图、完整的情节,把表现的内容以圆满细致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借助生动具象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宁静与典雅,以取得整体氛围的有序与和谐。即便图案仅是一些简单的几何纹样或植物花叶,那么在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也充分体现出这种设计风格。
当然,对这种典雅与完整的艺术追求体现最为充分与全面的当是具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在那些巨商大贾的宅邸,或是宗祠的建设中,出于对财富的炫耀,或是对神灵的敬畏,建筑规划往往极尽奢侈之能事。安徽绩溪湖村是一个老屋云集,砖雕门楼、门罩荟萃的古村落,长度不过百米,但却排列着形态各异的砖雕门楼十余座,座座雕功精美,繁缛华丽,艺术价值极高。其中最为精湛者当数第四座门楼,其复杂的结构,从最上层砖雕额头到最下层的砖雕挂落,计有十多层,层层组织和谐,工艺精湛;手法表达也非常清晰,画面庞大而不繁杂,细节安排精致而不琐碎,显示了艺人们高超的组织能力与卓越的把控能力;工艺上,为适应繁缛的构图形式及人物塑造、背景处理的实际需要,砖雕技术中常采用的堆活、凿活、堆灰、灰塑等手法无不得到充分而得体的运用,如对中心画面的处理上,因对象的差别而运用不同的工艺手法,使河流的简洁、云纹的汹涌、建筑的典雅、植物的风茂、人物的生动,无不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料峭的意境又不失敦厚的整体风格,与整个砖雕墙面相得益彰,显示了艺人游刃有余的创造能力。
不过这种出色的艺术表现力似乎还没有出色地应用在我们今天的陶艺创作上。因为受到当前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下的陶艺创作在构图与整体的布局上,往往更多的热衷于“残破”的表现,内容的荒诞,热衷于对主题的瓦解,理性的批判,似乎总是以怪异为美、以恶俗为佳、以张狂为新潮,这显然是个认识上的误区。前卫并不是先进的代名词,前卫的精髓也不仅在于破坏与反叛,表面的新并不是衡量艺术高下的必要尺度,真正的杰作不是肆无忌惮的拼凑,也不仅是以提供新奇为满足。它的意义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历史中进步。我们当然并不是要求对前人、对传统顶礼膜拜,亦步亦趋,而是希望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作品即有充实的内容又能体现出时代的节奏。在哲学上,德里达将艺术定义为关乎当代和记忆的东西,认为这是艺术的最大特征。那种无视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完善,一味以怪异、荒诞为追求目标的艺术作品,在排斥典雅的同时,也拒绝了那种经典的艺术式样,拒绝了那种历经锤炼才完善起来的完美风格。
3结束语
人物杂陈,百物交错的徽州砖雕艺术,在反映着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形态的同时,以其丰富而精雅的艺术特征,融古贯今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古代特有的丰富的形态之美、多元的构成之美、深刻的意境之美,不仅完善了我国古典的艺术法则,同时对今天我们的陶艺创作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唐家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
2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
3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搂庆西.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胡小军.向名师学陶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