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呢?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语言口耳之学,语言环境至关重要。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在想说、敢说、会说的同时具有创新意识,语言得以发展。
1.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学生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只有学生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创新,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直接观察,给学生多创造条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给学生讲《四季》(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等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时的季节,回忆、查找和学文,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及亲身体会和文中描述,积极发言,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文之后,当时正值秋季,我就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像小船”……学生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树叶,欣赏秋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学生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和动笔,在学生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让学生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习惯,要求学生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也是文明行为的一种表现。
2.教学生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落落大方的好感。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教师的辛勤教育外,父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明的家庭、和睦的家庭,孩子绝对不会“出口成脏”,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教育,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掌握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采用多种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母语学习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的。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源泉。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诵读,这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的,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所以,从我担任语文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十分注重范读。在上每一篇课文之前,我必须反复朗读课文,就为了给学生声情并茂地示以范读。
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老师精心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母语学习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语言口耳之学,语言环境至关重要。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在想说、敢说、会说的同时具有创新意识,语言得以发展。
1.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学生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只有学生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创新,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直接观察,给学生多创造条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给学生讲《四季》(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等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时的季节,回忆、查找和学文,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及亲身体会和文中描述,积极发言,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文之后,当时正值秋季,我就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像小船”……学生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树叶,欣赏秋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学生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和动笔,在学生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运用语言。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让学生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习惯,要求学生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也是文明行为的一种表现。
2.教学生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落落大方的好感。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教师的辛勤教育外,父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明的家庭、和睦的家庭,孩子绝对不会“出口成脏”,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教育,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掌握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采用多种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母语学习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的。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源泉。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诵读,这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的,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所以,从我担任语文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十分注重范读。在上每一篇课文之前,我必须反复朗读课文,就为了给学生声情并茂地示以范读。
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老师精心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母语学习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