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向“学有优教”迈进 策划 |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z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校长如何才能引导学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实现“学有优教”?怎样因地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结合各校的探索及实践,共同探究基础教育如何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朝着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协同发力,争办“学习型学校”
  翁东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要求教育系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办学,就是要思想先行,以正确的思想引领教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全校上下充满正能量。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从学校自身来说,要牢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让社会各界充分感受到学校的仁爱与责任。
  三明一中在“五育并举”上也做了探索。智育方面,在全體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增减量评价方面全市排名第一,增长幅度最大。体育方面,除日常活动外,学校加强日常逃生演练,融入生命、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收效很大。美育方面,学校致力于打造“以美育美”的校园。绿色校园,四季花卉,鸟语花香,可以说是校园中的森林、森林中的校园,塑造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劳动教育方面,学校与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合作,利用他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自己的78亩农场以及三明市社会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劳动教育。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议》强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校应鼓励教师看书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真正办成“学习型学校”。
  聚焦“五力提升”,践行品质发展观
  肖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石盘小学坚持以构建三位一体的专业学术发展体为核心,聚焦“五力提升”,践行品质发展观,努力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第一,提升向心力,践行思想引领。领导一所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引领师生的眼光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有鲜活的教育主张,通过每周升旗仪式的主题教育和教师例会的“校长讲堂”等暖心活动,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
  第二,提升研究力,践行专业引领。利用五校联盟、领办学校等多方渠道,为教师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鼓励教师“三课齐驱”,立足课堂变革、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职业尊严。以“青蓝工程”规划教师成长共同体,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学校的长远发展。
  第三,提升开发力,践行文化引领。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给予石盘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以专家和自身文创发展体为引领,挖掘“勤·乐”课程,做好“勤·乐五圈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创建“勤”环境,建设班级文化主题、悦读角、书香苑等;开展“勤”活动,如入学礼、开学礼、艺体节、学术节等“四礼八节”活动;树立“勤”精神,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文创发展体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一脉相承”,让校园文化植根于师生心中。
  第四,提升创新力,践行发展引领。学校多措并举,创新办学机制,激发内部活力,以项目制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目前,学校打造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人文交流课程团队、“勤创实践园”创新教育活动课程开发团队、汽车文化实践基地和以“石趣”为主题的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团队。建立项目团队核心组,督促、指导学习型团队开展学习研讨,发现问题后迅速制定解决策略。
  第五,提升品牌力,践行效能引领。如何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打造个人品牌、在专业成长中收获幸福,是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确立“N+个人品牌=学校品牌”的思想,召集在摄影、写作、编辑等方面具有特长的教师,成立宣传发展体,开展“教师品牌设计”“名师招募令”等活动,激励教师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探索“学有优教、教师助推”的独特模式
  曾祥尤: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是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赣州市南康区教学研究室在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推动“互联网+教育”等方面不断创新,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开创了“学有优教、教师助推”的独特模式。
  一是搭建教师发展多元平台。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行动研究能力不足、区域教研整体协作不力等问题,我们积极开展县域教研模式探索,形成了“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是建设学科发展核心团队。通过学校推荐、选拔考试、业绩考核等形式,组建以专职教研员为引领、兼职教研员为补充、学科核心组成员为主体的区域核心教研团队。中小学各学科年度活动计划、活动开展、活动总结均由核心教研团队统筹组织,促进了学科活动的优质高效。
  三是构建教师分层培养体系。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重点关注四类人员的培养——新教师、学科名师、教学管理者、教研员。首先,倾心培养新教师,引领专业快速成长。开展中小学新教师技能大赛、教师综合素质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入门”,推动新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倾力打造学科名师,促进专业高度成长。根据名师培养方案,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路径,组织集中学习培训。再次,倾情磨炼教学管理者,提升管理实效。比如外出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管理理念,汲其之长,借其之力,补己之短。最后,注重教研员能力提升,发挥引领作用。组织教研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鼓励教研员亲自上展示课,参加业务竞赛。   四是引进全人发展的“梦想课程”。我们将梦想课程融入学校课表、常规管理与考核,鼓励教师把梦想课程中“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过程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的核心教学理念和学科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把梦想课程中“合作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参与中学习”的学习理念和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结合起来,实现梦想课程与学科教学“1+1>2”的优势互补效应。梦想课程的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创新了课堂模式,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架起了一座创新的桥梁。
  以思考力助推教育力
  任彩凤: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建校,新教师占比71%,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在研究中快速成长,是学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教师要善于研究,就要学会思考,只有经年累月的自我反思才能走向基于理解的深度实践。教师思考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学校通过抓住“力的三要素”来提升教师的思考力。
  教师思考力大小之“两个基本点”。学校抓牢“以书为基,以师为基”两个基本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其一,以书为基——好书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休闲之书由教师自选,主要放在寒假和暑假阅读,开学之后以沙龙的形式展开交流,给予精神慰藉。专业之书由学校选定,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多在工作时间阅读。比如为尽快掌握课题研究方法,全校教师共读《手把手教你做科研》一书。
  其二,以师为基——好教师是教师成长的伙伴。一是身边之师,他们是青年教师的挚友,润物无声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师徒共听课、共研课、共立项,这种协同发展的教学及评价方式,使传帮带工作得以加强,教师凝聚力得以提升。二是远方之师,他们是青年教师的导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难题,给予青年教师方向引领。
  教师思考力方向之“一带一路”。学校以科研为载体,明晰教师思考的向度,引领教师思考力的方向。
  一带:为了保证科研思考的方向性和价值导向,学校领导班子带领成员深入教学一线,发现教学中的难题,在交流探讨中逐渐形成学校的总课题;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形成人人有思考、人人做科研的蓬勃发展趋势。
  一路:为了确保教师思考的连续性与深入性,学校根据省市级课题开展的要求和教科研实践的经验,形成教科研的规定路径。
  教师思考力作用点之“精准施策”。
  一是要“聚焦难点”。学校通过前测了解教师教学的困惑、学生发展的软肋,聚焦两大难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过于肤浅,于是聚焦课堂提问“如何促進学生思维的发展”;疫情下的线上学习一片哗然,于是开展学生自我学习与管理的研究。
  二是要“研训融合”。教研活动多以“世界咖啡”为路径进行头脑风暴,以思维导图和知识树的形式呈现,逐步形成了“研训融合”的教研新样态。
  三是要“价值认可”。每年的表彰大会,“优秀师徒”“最佳教研组”等价值认可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胡智全: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首要工作。教师教书育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教师的第一素养。我们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提高教师政治站位,树立教师自律意识,完善教师高尚人格。
  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主战场。
  课题研究,解决过程困惑。课题研究植根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是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及经验积累。它激发并凝聚教师的专业需求,使教师课堂教学有方向、专业发展有灵魂。
  诊断课堂,矫正行为偏差。日常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反复对课堂进行“望、闻、问、切”,通过观课、议课、磨课等寻找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我们以集体智慧研究解决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
  坚持阅读与研修是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催化剂。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广泛阅读,为自己“补钙蓄能”;还要与时代同行,不断扩大知识容量,提升现代教学技术。我校经常派教师参加省市区教研活动、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时要求教师参加网络研修。
  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精神是推升教师能力的助推器。我们注重建设好四个团队:班主任团队、班级教师团队、备课组团队、年级组团队,关注教师在团队中的表现,肯定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一方面,从师德师风层面加强正面教育,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时注重对团队协作方面的考核,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学校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业绩考核,以个人在学校整体中的站位来认定,通过评选最美团队引导教师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的动力源。从内容上来看,教师评价体系应包含教学能力评价、科研能力评价、班级管理能力评价、沟通交流能力评价等。从方法上看,应将量化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包括学生问卷、教代会民主测评、学科专业委员会测评、校委会测评等。每个层面的测评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我校每学期会让学生测评教师,涉及教师师德、课堂常规教学等,全体学生皆可参与。
  因地制宜,创新研修思路
  王行生:作为一所全寄宿制的农村中学,用校园文化作为引领,不断创新教师的研修思路,是我校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所做的尝试。
  涵养教师教育情怀与职业道德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我校以“尚德教育”为抓手,涵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具体从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
  第一,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只有教师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以培养出更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第二,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好老师应自觉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无愧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规训。
  第三,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信息时代,好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并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第四,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孩子们天真无邪、个性迥异,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前途不可限量,他们的率真活泼让老师喜爱,这是人性之爱;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老師有责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细心照料、耐心教育,这是责任之爱。
  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素质实现“学有优教”。我校以校本教研为着力点,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素质。
  多维度“培”,强教师实力。扎实开展各类培训,学名师,提技能;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引进来,播出去。组织多类校本培训,聆听讲座,开阔视野。
  多形式“用”,促成果内化。运用多种形式让教师将校本研修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于教育教学之中。例如:创新德育方式,利用网络精选多方面的德育视频,定时让教师观看,实现学生思想教育方式的变革;每位教师每学期设计一篇精品教案、制作一份精美课件、编订一份优质试题等,促使教师勤反思、常总结;以“五步教学法”省级课题为抓手,实行校内“一师一优课”特色教研。
  锻造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何良: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抓教师队伍,就是抓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百坡小学建于2019年,每年要调入30多名新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特殊而迫切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我就如何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谈下自己的看法。
  坚持理念先行,践行五育并举。
  学科自尊和学科互尊。一方面,我们喊响“学科自尊”的口号,倡导学科教师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互相尊重,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有机融合、整体育人。
  补齐短板和打造特色。作为一所城市小学,我校最大的短板是劳动教育,所以我们主要在学生劳动的“日常、经常、平常”上下功夫,要求教师做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同时,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特色品牌,我校在武术、篮球、民乐、国画等方面进行探索,教师积极参与并为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爱每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特殊学生要更加关爱;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强化师德教育。在政治修养上,我们要求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修养上,我们要求教师志存高远、言行一致;在行为修养上,我们要求教师端庄大方、廉洁从教。
  优化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新资源,应有新理念、新方法,“穿新鞋走老路”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优化教学方式要注意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
  加强基本功训练。通过“每日一练、每周一评、每期一展”,让三笔字训练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通过结队帮扶、案例剖析等形式,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增强示范引领。建立学校优秀资源库,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引导教师。
  提升科研能力。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以在研省级重点课题“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入心·践行’策略研究”为龙头,形成一干多枝、枝繁叶茂的科研局面。
  坚持家校共育,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
  一方面要携手共育,另一方面要将家校矛盾化解于初期。教师还要处理好家校共育的敏感问题。
  坚持科学评价,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我们希望在师德师风、教学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探索。这些评价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校本研修体系促教师专业成长
  李环:基于教师的成长规律,我校构建了促进教师终身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体系,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六大工程”——“三个阶段”即职初成长期、积淀成熟期和优质稳定期;“六大工程”即强基工程、青蓝工程、明师工程、名师工程、登峰工程和风采工程。
  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核心抓手,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教师不同阶段的专业化成长。
  职初成长期。针对青年教师充满激情、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在3—4年之内,实施三大工程,让每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有坚定职业信念、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策略、可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
  强基工程:学校定期开展校本培训,侧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师优秀习惯的养成,以及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培训;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加强教师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的策略研究。
  青蓝工程:学校选取优质稳定期的教师,以“一带一”“一拖二”“二对一”等形式组队,开展跟课、巡课、小课题研究等,并对师徒团队捆绑评价,以迅速传承优秀经验。
  明师工程:定期向青年教师推出优秀书籍、传授优秀人物经验,并通过学校层面推出校级“名师讲堂”,召开青年教师成长例会,让青年教师浸润在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中,提升职业使命感。
  积淀成熟期。青年教师工作4—10年,便进入积淀成熟期。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名师工程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申请市区级课题,同时鼓励教师积淀文化底蕴,从骨干教师逐渐成为潜质名师,最终成长为区级名优教师。
  优质稳定期。青年教师经过10年左右的锻炼,大多数人已经晋升职称,进入优质稳定期。此时,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实施登峰工程和风采工程。
  登峰工程:部分优秀教师在积淀成熟期已经显现卓越才华,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独到的教育风格。我们鼓励这部分教师申请省市级课题,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带动团队发展,鼓励他们出版专著,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风采工程:有些优质稳定期的教师,管理才华显现,我们会给他们压担子,培养他们成为中层,承担学校的管理任务;还有部分教师希望踏踏实实上好自己的课,我们给予充分尊重,让每位教师都活出自己的职业风采。
  顺应天性,让学生自然生长
  李虹:我校以“自然教育”为特色,坚持“让孩子们心中的琴弦响起来”的办学理念,崇尚“顺木致性,各尽其能”,让孩子们在祥和、宽松、愉悦的状态下,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自由人。
  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育人先育心”的心育理念,坚信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具备无限的可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色彩,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一直以来,我们都重视做好以下两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心育常规工作。每周三固定开展心理健康专题班会课;定期开展校级心育活动,例如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测评和跟踪,防性侵专题教育活动,等等。坚持专业的个体心理辅导,向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别教育支持服务,为来访者建立心理档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及时与教师沟通,并提出心育建议。坚持家校合力,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线上线下解答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二是积极推进心育特色工作。探索特色心育课程,开创美术与心育学科融合的陶艺心理课和黏土心理课,以超轻黏土或橡皮泥为介质,以个人创作和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完善。开设特色心理社团,以“氧心社”为活动依托,以心灵小屋为主阵地,通过“情绪葫芦棋”“沟通岛”等丰富的桌面游戏,开展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形成感恩、善良等积极心理品质。
  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每周利用《班级晴雨表》记录所在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利用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化解学生矛盾、疏导学生情绪,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转介给心理教师。有效开展“班心”联动活动,利用学生资源促进朋辈互帮互助。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在相互鼓励和竞争中积极地释放潜能。
  我们相信,通过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自然、自由、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定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弹奏出“真、善、美”的乐章。
其他文献
父母问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90后的我也是一名4岁孩子的妈妈,本以为育儿方面不会碰到什么难题,没想到,在我的家庭中出现了育儿理念的分歧。  受惠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出现问题时正面引导更加重要。孩子爸爸却认为,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或者调皮的时候,需要靠“打”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意见不统一。于是,我与爸爸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沟通。  第一回合
期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存在诸多误区。  如何突破“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固化思维,重新定位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如何打造符合时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新时代,如何突破师资培养瓶颈,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
期刊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
期刊
策划:王湘蓉 设计:邵丽娟  大学,以育人为本。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重要的意义在于培養国家所需要的人,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大学之教,本期“议题”邀请多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畅谈大学的人才培养,传递哲思和洞见。
期刊
在教育研究中秉持科学精神,是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基本信条,对于既是教书人又是研究者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也同样重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我国各类事业蓬勃发展,但对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仍然任重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期刊
策划 :王湘蓉 王楠 周彩丽 陈璠 李文星 设计:邵丽娟  如对广州的特质进行阐述,坚守、包容、开放仍然是凸显的三个关键词。坚守,是一座城对历史文脉的情感和态度;包容,是一座城对往来者的尊重和在意;开放,是一座城对世界的吸引和对创新的追求。广州,四季花团锦簇,有着诗意的浪漫情怀;广州,商贸流通景象繁荣,有着理性的思考和遵循。广州教育在这样的城市风貌里,生发出的意象是生動的。
期刊
辛丑年正月初七,是我撰写此文的日子。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南国早已是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我所在的北国鹤城,依然是冰雪皑皑。北国之春来得晚也慢,但终究会到来。  2021年,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办30年,恰逢我从教50年。在这北国料峭春寒之夜,我漫步校园,仰望学校图书馆楼顶霓虹大字——“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回首过往,我不禁陷入思考:对于一所学校来讲,最宝贵的是什么?对于一名教育工
期刊
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威亚”)是一家专注于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全连接智慧教学服务商,致力于应用“云+端”技术优势及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连接核心教学场景,改善教与学的体验,让更多师生共享优质教育。  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国新文化的成员企业,央企平台属性赋予奥威亚更强烈的责任与担当,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努力;技术实力则给
期刊
广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文教兴盛。街墙的青砖古瓦无声地诉说往昔的教育故事:背靠越秀山的北京路一带,明清时期番禺县的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番禺学宫坐落于此。立着金字的牌坊上书“越秀书院街”之处,从前云集广州城众多书院,亦是清朝科举的考场所在地。教育传承广州城的千年文脉,大街小巷深处,书声随处可闻。与城市的发展相向而行,广州教育深深根植于南国大地,并始终呈现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新时代,承前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