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o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一直被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教学;渗透;德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许多课文包含爱国主义热情,众多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有《最后一课》、《黄河颂》、《土地的誓言黄河》、《黄河,母亲河》等篇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殿堂。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农村有许多是留守儿童,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孤避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确缺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集体的力量和融入集体生活的乐趣,关心留守儿章的成长。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初中语文有许多篇课文就与环保有关,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敬畏自然》等优秀篇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并借题发挥,总结当今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及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小珍惜生命的现象,在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要勇于面对,不要轻易放弃。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初中语文有关热爱生命的篇章较多,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个人品行修养教育
  
  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论语<十则>》中的内容有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对学生很有腑发意义,但要教师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除了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还应注意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对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很有作用。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认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
  2、《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程改在济宁已有几年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济宁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课新改革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这一目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优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读读生字
期刊
初中学生的作文,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写作习惯差,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更让老师头痛。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从初一便拟定了一些方案,对学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在把我的作文教学观和措施入具体的做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我的作文教学观    1、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在写的方面,不仅
期刊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新,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思维的渠道和空间。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重新进行了编排,教材内容变得新颖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做出努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那么,如何指导小说作文下来呢?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有他所爱,有他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
期刊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
期刊
时下,经常耳闻同行感叹学生语文素养的难以提高,这也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兢兢业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
期刊
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教育,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秉持“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想发展。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中心的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一、激励兴趣,让学生满足好奇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
期刊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也传承着中国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少有识之士的鼓吹呼吁下,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古诗文诵读的热潮。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古诗文教学也正在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就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我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诵读法。诗歌最初是吟咏和歌唱的。它有着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独
期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能再现课文的情境,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拟就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