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勃拉姆斯到《密会》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年,我十五岁,没错,十五岁。初中毕业的暑假,一个人在书店里泡着,买了一本萨冈的小说集。
  说到十五岁,不得不说到刚刚过去的初中三年,那是如何躁动而丰盛的三年啊,我每天都写日记,并且锁在爸爸手制的粗糙木箱里,在父母家的阁楼里一放二十几年。每一页,记到的每一天,我似乎都在与不同的男生发生某种隐秘的心灵沟通。在二十几年后的同学聚会中,我豪气地向老同学们宣布:“真的,当年好像每天都在暗恋,一天都没闲着!”然后仰头大笑。
  就是那样的十五岁,当然只能看得见萨冈十七岁少女的忧愁,不可能“看见”后面一篇《您喜欢勃拉姆斯吗?》里,三十九岁女人宝珥的挣扎。
  让我“看见”它,得等到二十几年后。
  这一年,朋友们为我举行盛大的生日宴;这一年,我们初中同学热烈聚会;这一年,我与童年老友在长沙的妈妈家半夜挤在床头一起看韩剧《密会》,长时间在微信群讨论,里面的年轻男主角提到了这部《您喜欢勃拉姆斯吗?》。
  回到自己的家中,我从书架上准确无误地抽出萨冈的小说集,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又小又旧,纸页发脆,定价两元三角,却一直被我无意中放在显眼的位置,它一直在等我。
  时光倏地穿越,十五岁正在不远的身后等我,却永远永远也回不去。
  二
  《密会》是一部非常不“韩剧”的非典型韩剧,这部戏里,没有失忆、没有绝症、没有私生子,它甚至没有一首主题歌,只有一支又一支钢琴演奏的古典名曲。它讲的是一个年龄相差二十岁的姐弟恋故事,缓慢的节奏、阴沉的色调、半推半就的拍摄手法,如同剧中人这惊人的年龄差,让人并不容易进入,而一旦沉进去,又很不容易走出它的氛围,这是一部艺术电影一般的电视剧。
  剧中,二十岁的钢琴天才李善宰对四十岁的艺术财团高层吴惠媛说:“您知不知道那个,《您喜欢勃拉姆斯吗?》,我以为是关于音乐的……那女主人公没有结婚,却和别的男人住在一起……”惠媛毫不客气地打断他:“真的要开始练习了。”
  善宰第一次见面就爱上了惠媛,她也被他的演奏深深打动。说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他们已经深知对方的心意并有了在一起的第一夜。他想说自己就是那个问“您喜欢勃拉姆斯吗”并且深深迷恋女主角的男孩子,她却不想让他把话说完,因为她还不能坦然面对这段恋情。
  萨冈是天才少女,十八岁因为《你好,忧愁》一炮而红,这部《您喜欢勃拉姆斯吗?》写于二十四岁,与男主角西蒙的年纪相近。萨冈的少女之身里住着一个老灵魂,她不仅生动精准地写出二十五岁男人热恋的心情,更写尽三十九岁女主角宝珥在两个男人之间的苦苦挣扎,最狠的是,她给了这个故事一个超虐的结局,一个让十五岁的我三观尽毁的结局。
  萨冈为什么让宝珥放弃完美情人西蒙,却回到鸡肋老情人罗捷那里?西蒙从第一次见到她开始,每天都在思念她,用一切体贴的、热烈的、梦幻的方式爱她,为她颓废,也为她的一句话马上重新振作,他作为律师站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每个女人都会爱上他,可是他的眼中却只有她。
  可她在享受过这一切之后,竟然还是放弃了这段无比美好的恋情,回到那个一边说爱她,一边不断更换床上伙伴的情场老手罗捷的怀抱,回到自己痛恨的夜夜孤枕到天明的无聊结局当中去。果然,在赶走西蒙与罗捷重拾旧好的当晚,她便接到罗捷的电话:“请原谅,有一顿业务晚餐,我要晚点儿去,你看……”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试着去理解宝珥,三十九岁,与罗捷有着相当的年纪与社会地位,还有着两情相悦的五年,他也爱她,并且会给她一个世人看来十分合适的婚姻,唯一的缺陷是——没有爱,或者说,有爱,但爱的纯度和浓度都远远不够。
  罗捷的爱,像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面对一个习惯的女人、一个合适的女人、一个曾经承载过太多两人共同生活的女人,说不爱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是他们太忙,没打算用太多力气来爱,当她消失的时候,他会努力把她抢回来;一旦她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又只能被当成一个摆设,不可能在她身上花太多心思。
  可是,她爱他,爱到没有办法。
  我终于明白,这不是一个讲述姐弟恋的故事,它是为了讲述无可奈何的爱——明知对方不够好,明知有更好的等着她,她却没有办法挣脱,她的心和她的一生,早就安置在他的身上。与西蒙在一起,虽然美好如梦幻,可是她也神思恍惚如梦中,他的年轻让她恐慌,他美好的容颜成为她爱上他的障碍,他全心全意的爱她却始终怀疑是过眼云烟,其实,那只是因为她知道自己配不上这张天使的脸,配不上那双眼睛深情的凝视。
  爱,是对一个人最终极的试金石,爱上什么人,是一个生命用他的全部——出身、人品、性情、经历、三观——与外部世界举重若轻的过招,他是什么人,就会爱上什么人,不是偶然,是命运。
  她真的配不上这样美好的感情啊,她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她没有能够与这份完美的爱匹配的品行,也没有回应这种爱的能力。正如西蒙追求她的时候,开玩笑模仿法庭判决对她说的:“我控告您无视爱情,忽视追求幸福的责任,一味逃避,得过且过,唯唯诺诺。您应当被判处死刑,您将被判处终身孤寂。”恋爱时的玩笑,一语成谶。
  走过二十几年的岁月,我终于读懂了十五岁没读懂的这部小说。
  这其实正是《密会》中的情感脉络成立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它与《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的最大差异——相似的情境,不同的质地,男主角善宰的爱像西蒙一样美好,而女主角吴惠媛配得起这样的爱。
  三
  《密会》写的是一个禁忌之恋,可是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爱情。它还关于音乐、关于人性,关于一个人究竟要过怎样的一生。其中姐弟恋情的可贵,并不在于它有多离奇,甚至不仅在于它有多真诚,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性的救赎而存在。
  剧中有大量的古典音乐作品,被弹奏次数最多的可能要数勃拉姆斯的《A大调间奏曲》。善宰和惠媛终于在一起的第二天,惠媛不得不投入到公司繁杂的工作中去,留下善宰一个人落寞地弹奏这首曲子。善宰的钢琴演奏会大获成功,正式曲目后的安可曲又是这首,这时惠媛独自走出音乐厅,通过走廊上的屏幕看着舞台上的善宰,想起他说的话:“您就把这首曲子当成我写给您的信吧。”再后来,他又在家反复弹奏这首曲子,因为他敬重的另一位老师赵仁书说:“感到难受的时候集中练习同一首曲子,就会把它变成你的东西。”   这是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也可以理解为他写给一生的爱人克拉拉的信。克拉拉是音乐大师、他的老师舒曼的太太,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女钢琴家,比他大十四岁。
  一八五三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经人引荐来到著名音乐家舒曼家弹奏自己的作品,舒曼听了一半说:“我得让我太太也来听听。”克拉拉一出场,勃拉姆斯便爱上了她,而克拉拉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他弹奏的音乐如此完美,好像是上帝差遣他进入那完美的世界一样。”她不知道的是,这个男孩,也是上帝派来爱他的。就在这一年,舒曼因为精神疾病进入疯人院,克拉拉赶去照顾他,勃拉姆斯闻讯飞奔而来,接管了她的七个孩子,在她的家中每天给她写信倾诉衷肠。他爱她四十三年,终生未娶,并在她去世的第二年去世。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是音乐史上的一段浪漫传奇。
  问题是,克拉拉爱他吗?
  不同于吴惠媛和那个无爱的丈夫,克拉拉对舒曼爱得无比深沉。她九岁便与十八岁的舒曼相遇,后来因为要和舒曼结婚而与父亲决裂。舒曼终其一生为她而创作,几乎所有作品都与她有关,他们的感情王国,勃拉姆斯完全不得其门而入。舒曼去世的时候,克拉拉痛不欲生,她那绝望的表情彻底惊醒了勃拉姆斯,舒曼的死,已经将他永远地隔绝在克拉拉的感情大门之外。
  勃拉姆斯一直遥望克拉拉,克拉拉却一直把自己当成他的良师益友,和他一起排练,一起创作,永远做他的第一听众,并且终生通信。只在勃拉姆斯唯一一次差点结婚的时候露出了端倪,她第一次抛下他拂袖而去,却又在听说他取消婚约后写信表示遗憾,这是多纠结的一份感情啊。她有什么办法呢?她比他大十四岁,还有七个孩子,除了演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会将一个年轻的钢琴天才活活拖垮,所以,她一直退缩,他也没有勇往直前。
  直到她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神思大乱,坐车赶去却坐反了方向,葬礼为他延迟,他在为她演奏《安魂曲》的时候突然不能自己,跑了出去。
  第二年,他因为肝癌去世,追随她而去。
  创作这首《A大调间奏曲》是在_八九二年,勃拉姆斯的好友与姐姐去世,他给克拉拉写信,克拉拉引用他创作的《女低音狂想曲》中的歌词回应他:“我们心爱的人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更增添我们心中的荒凉之感。”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勃拉姆斯此时的心境,他在用作品诉说对心爱之人的追忆与思念,孤独与无奈如影随形,优美与悲凉完美结合,一如他对克拉拉无望的爱。
  《密会》里,善宰也在这首曲子中寄予无限爱恋,在爱得昏天黑地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把它当成写给老师的信,一次又一次弹奏。听着伤感的旋律从他柔肠百结的手指下流淌出来,那一瞬间很容易爱上他。
  四
  《密会》在今年韩国百想艺术大赏中获得电视剧类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这两个奖项的确实至名归。朋友说,看这个剧,就像是和导演编剧谈恋爱,每句台词都有呼应,每个镜头都意味深长。
  编剧确实牛,如果不说,我们绝对想象不到它居然改编自日本作家江国香织的小说《东京塔》,除了姐弟恋这个梗,二者真的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情节不同、主旨不同、情调不同,这样的版权买得实在太冤了。
  小说《东京塔》也是个好作品,一如江国香织的其他作品,归根结底一个“淡”字。明明是惊世骇俗的禁忌恋,却从二十岁大男孩的内心淡淡写来,任它道德伦理,任它狂风暴雨,始终淡然一笑,他坐在午后的客厅摇椅里,放着她喜欢的音乐,看她喜欢的书,等她老也不来的电话,仿佛就这样也可以过一生。
  十七岁的小岛透认识了妈妈的朋友诗史,二人悄悄开始长达三年的交往。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已婚女人呢?诗史说:“人和人大概是因为空气而相互吸引的吧?他们相互吸引并不是因为性格和相貌,而是空气,是一个人向周围散发的空气。”
  这是一篇爱情小说,为什么相爱,是作者的一个“设定”:男主人公就是爱上女主人公了,不为什么,只为空气,我不想着眼于这个“为什么”,我只想说他是怎么爱她的。没错,这也是一种写法,很多爱情故事都是这样存在的。
  可是《密会》却比它更进一步,它不满足于一个“设定”,它要用一个清晰的情感逻辑来告诉观众,因为是这样两个人,他们注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只要相遇,他们一定会相爱。对一段写禁忌恋的作品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你首先要让人们自然而然接受这种不伦之恋的发端,只记住他们的真情,忽略他们有违世俗道德,人们才能走进角色的心里,进而接受这个故事的全部,这正是《密会》的编剧郑圣朱和导演安畔锡特别高明之处,也是很容易让更多成熟“蜜蜂”(《密会》忠实粉丝的昵称)爱上编剧和导演而不仅仅是男主角刘亚仁的原因。
  江国香织的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名字没变,还叫《东京塔》,由黑木瞳主演,对,就是那个《失乐园》中的黑木瞳。情节没有忠实于原著,最大的特点是抹掉了那种淡淡的情怀,一切都浓烈起来。尤其结局普大喜奔,女主角诗史离婚了,拿着丈夫给她的地址来到巴黎,与男主角相拥在埃菲尔铁塔下。这样的赏心悦目啊,不是不开心,但始终难以走心。
  五
  还是来说情感逻辑。
  写禁忌恋,或是干脆说写爱情戏,最要紧是合乎感情逻辑,也就是说,主人公为什么相爱,为什么爱得那么深,这个情绪线索必须是真实、可信、可感的,否则就只能是编剧的“设定”,就很难有深度,只能归为言情剧范畴。电视剧《密会》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这段感情一开始就触及灵魂,从头到尾不会带给人任何非分与不洁的感觉,最后更上升到人生观的分野与人性救赎的高度,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列为经典的剧目。
  二十岁的钢琴天才李善宰,知道自己是有才华的,可那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没有人帮他确认,也没有打算用这才华改变自己的人生,偶尔一次偷弹人家的钢琴便惹出大麻烦,让他的小心灵瞬间蒙上阴影。在第一次面对吴惠媛的时候,他顾虑重重,迟迟不肯开始弹奏。
  这次长达数小时的会面,也是长达数小时的钢琴考试,于善宰来说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他的琴声得到女神的肯定,不仅让女神感动,还屈尊与他合奏一曲,那是全剧的精华一幕,他们精神契合,全情投入,太high了,感觉“像高潮一样”。他激动得一路飞跑,心脏像要爆裂一样,他在天桥上以栏杆为琴键,回味了一夜。他感动于自己被她“看见”,看见他的才华,看见他的人生,他说:“老师您说想听我更多的演奏,而且还观察我是个什么样的家伙,问我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和我一起演奏,那天对我来说无异于获得新生,我的灵魂重获了新生。”   善宰是这样一种人,他像一只丛林中的野生动物,没有世故的熏陶,没有那么多禁忌,甚至当他听她说这是一段“不伦之恋”的时候,还需要到电脑上去查“不伦”这个词。他的脑子里没有这些观念,永远都能用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接近本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心里喜欢就告诉对方,想她就去找她,感觉上来就抱住她、吻她,恋爱在他心里最简单不过,他说:“要什么练习呢?我没有经过任何练习就吻了、睡了,还爱得天昏地暗。”在这个过度物质化的社会,丛林动物一般的对爱的直觉,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
  一直以为这段感情是善宰主动,惠媛只是被他感动了才有回应,细细一想并不如此。初次见面,惠媛心里的惊涛骇浪绝不亚于他,他觉得合奏像是高潮,惠媛又何尝不是,只是她的激动被理智改头换面变成“捏脸”这个可以作多种解读的暖昧动作。在这段感情里,善宰是不顾一切往前冲的人,有时难免被现实吓到想要退缩。而惠媛则是那个不断调整节奏,让旋律流淌得更加顺畅的人。是她送的书,让痛失母亲的善宰重拾钢琴梦;是她的夜访,有了李斯特带来的生理高潮;又是她的再次夜访,有了他们真正的第一夜;两人囿于情势四十天不敢见面,还是她独自来到善宰楼下的小饭店吃饭,这才有了动人的民居之旅。
  善宰对她意味着什么?大家都说他弹琴像她年轻的时候,他们对音乐有着相似的感受力,对钢琴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在二十岁这个年龄,善宰心平气和地当着快递员,心思简单地喜欢着钢琴。二十岁的惠媛呢?为了能到国外读书,给富家小姐当陪读,小姐夜夜狂欢,她等在隔壁清冷的咖啡厅听老歌;为了步入上流社会,她放弃演奏才华换取大公司的高职位,甚至接手小姐的情人做丈夫。她果然换来了她想要的一切:豪宅、名车、连丈夫都无法跻身的上流社会麻将局,代价是三重间谍的生活,没有爱的婚姻,每天回家得喝瓶酒才有勇气面对的丈夫。在她表面光鲜内里暗无天日的生活里,善宰如一束光,不由分说地揭开无边的黑暗,让她看到生活原来还有另一种可能;善宰又像一扇门,推开门,所有她曾经的过往轰然退场,她仿佛有机会将年轻的岁月重走一遍,重新拥有爱与激情,还有最重要的——自由。
  当片中善宰第一次对她说:“您为什么不能离开呢?那些名车豪宅对您就这么重要吗?”我们觉得这个男孩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太不通人情世故。可是越多地看到惠媛生活的本质,我们的情感天平会越来越倾向他,当他说:“这年头人能活一百岁呢,那样下去如果走了霉运,剩下的六十年您可就得过没有爱情的生活了,如果您有那个自信,您就那么办吧!”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替她回答一声“不要”吧?
  善宰的意义,是用爱让惠媛“看见”自己的可悲境地,他的出现,不单是为爱情,更重要的是为救赎,正如她在法庭上所说:“那些不敢回想,也不愿认同的东西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余生将如何度过。我一直把自己只当成实现成功的工具,虐待我、把我弄得可怜的人就是我自己。”也像她在他来探监时说的:“你来到我身边,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给过我爱,也让我失去了一切,只靠我的意志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谢谢你,你可以离开了。”她失去了已经拥有的一切,得到的却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自由未来。如果这时还要再纠结于姐弟恋是否成正果,二十年后他们会怎样,在看懂了这个戏的人看来就实在是不上道了。就算没有善宰那动人的表白:“房子空着,我能去哪儿啊?起码要在一起生活一回吧,有些日子吵得不可开交,有些日子又缠绵一整天,如果这些都没做过就分手,是不是太可惜了些?”对于惠媛来说,也绝对不是一个悲剧。
  也有人说,从她的阶层出走以后,惠媛将怎样?鲁迅问过: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我想惠媛的答案会乐观得多,毕竟她不是娜拉,她是一个有着完整人格与强大生存能力的女性,没有了那些心灵的束缚,她一定会过得很好。
  这部戏如果是美剧,一定会给它一个更洒脱的结局,不去自首,不必入狱,善宰牵着惠媛的手浪迹天涯,可以拍得像《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局一般空灵,也可以像《迷失》那样不顾一切地大团圆。可是韩剧不行,韩剧负责先造一个梦,然后绝对不会忘记在梦中告诉你真善美是什么、人生要义是什么,浪漫要有,公平正义也不能缺。做过错事的惠媛要配得上纯洁的善宰,一定要用入狱这个程序将自己洗白,这样的救赎,才是一部韩剧所能接受的。
  这也许就是它最像我们想象中的韩剧的地方了。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迄今的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认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其他文献
针床上的思想(下)  李炜14,15,16,17,18,19,20,21,22,23,  你让我想到站在窗户后面的那种人,  怎么都看不懂路人的奇怪举止,也没意识  到外面正刮着台风,路人不过是拼命想要  站稳而已。  他曾这么责备他大姐,因为她不理解  也不支持他的选择。  谁,窝在自己安宁的栖身之处,真能  了解别人生命里的狂风暴雨?  既然已把世界从胡言乱语中解救出  来,维特根斯坦就无事可
期刊
爱上一个人,是一瞬间的事;不再爱一个人,也是一瞬间的事。前者通称“一见钟情”,后者呢?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中,奎斯特小姐行进在通往神秘岩洞的山道上。“前面出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碟子。当她吃力地攀登时,心里琢磨着:那么爱情呢?”为什么会想到爱情?因为岩石上有两排“凿出的立足点”。这使她想到了自己和未婚夫的感情:“她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就像登山运动员突然发现自己拉住的绳子断了一样。她
期刊
一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五月,曹植和曹彰、曹彪获准上京。曹植以为这表示同曹丕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轮不辍运,鸾不废声”,满心欢喜地从封地赶到洛阳,待了两个月,才知道一切都和想象的不同。首先是曹丕迟迟不露面,叫他坐卧不宁;其次是他母亲卞太后几个月前被诏令禁止干政,再也不能给他更多的庇护;最后是曹彰突然病死,令他大感震惊。  曹彰的死,《三国志》只记作“疾薨于邸”,可后世传言纷纷,都说是一场阴
期刊
我课余喜逛旧书店。精椠孤本,自不敢想望,唯些许前贤旧作,散落坊间,偶有所获,很是快意。淘书之余,深感闻见浅陋,益叹旧籍绝版,遂致湮没不彰,颇觉可惜。故不揣弁陋,撰作小文,意在建言出版界之有心人,稍加董理抉发,或可津逮后学。  ——引言  怅恨浦江清  我以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史学界的一大损失,即是浦江清先生的英年早逝。据《浦江清先生年谱》载,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刚结束四个月北戴河疗养的浦先生,“正
期刊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出版七十周年了,今年也是大陆第一个中文本问世二十六周年的年份。想想这本书当年出版之不易,又恰逢再版,就想说点什么。  早几年看的是中英文版,主要是英文,参照中文,变成了学习或温习英文的活动。我发现这样读书丝毫无助于思考。几年过去了,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动物名字)和说的什么话几乎全都忘记了。在此我想提醒所有参照外文阅读原著的朋友:除非你想搞清楚某个概念、用语在原文中是怎
期刊
一、初志之识照  拉丁神话中掌管名声的女神法玛(Fama),多变而贪婪。其多变之表现,在其司掌的显赫声名与生死寂寞之间,经常变换不定;而其贪婪之一方面,在于吝啬成性,另一方面又挥霍无度,有时显得慷慨大度。吝啬时手指缝中很少有东西漏下来;挥霍时却把名声这类稀有之物胡乱分发,蛊惑人心。因此之故,许多生前喧嚣显赫之人士,死后被极快地遗忘,一如今日影帝级之政界权贵、文化名流;而一些生前多有寂寞之人,死后反
期刊
前几年看过一本十九世纪末的英文书,其中写到很多我的老家大理一带的事情,很感兴趣。后来发现有中译本,也就找来再看看。译笔虽多有不通,但也没在意。后来看到合江铺、漾濞、太平铺、黄连铺、曲硐……这些大理地名一连串地被译成郝羌浦、杨浦、太平浦、黄林浦、楚通……觉得这是个问题,本打算提出一点商榷意见。然而再往下看,发现对这个译作很难进行商榷,它的错译、漏译和不通之处十分密集,要一一纠正的话,可能要写一本比原
期刊
一  建国之初的一九五二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和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社科院文学所前身)所长的郑振铎(西谛)先生开始筹划《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事宜,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丛刊“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两代戏文传奇一百种,二集收明代传奇一百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一百种,此皆拟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将更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若有余力,
期刊
“阿克梅主义诗歌,就是对世界文明的眷恋”——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布罗茨基所引用的曼德尔施塔姆对诗的断言,后者是布罗茨基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和半生流亡、周游世界的布罗茨基不同,曼德尔施塔姆除了年轻时游学德国和意大利,后半生却在苏俄境内的一次次流放中度过,最后死于远东海参崴的苦役营中。“从星期二到星期六,/只有一片荒漠横贯。/哦,这漫长的迁飞!/七千里路,一箭之遥。//一群燕子,从水路/正向着埃及飞
期刊
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了两部德国戏。五月一日、二日,汉堡塔利亚剧院二。一三年排演的《耶德曼》(Jedermann)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演出了两晚。一千五百人的剧场几乎全部坐满,不少观众从北京、上海甚至广州跑来看戏。每场演出之后都是掌声雷动。在笔者主持的演后谈中,中国观众对这部作品表达了极大的热忱。  《耶德曼》是和萨尔斯堡艺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特殊剧作。其剧作者霍夫曼斯塔尔(Hugo y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