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易多梦但成真几何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ih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2002:杨斌自断“荷兰村”残梦
  
  居晨辉
  从杨斌的命相看,他的事业线分为两截。杨斌的前世是以平常的方式,去实现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将荷兰的高效农业模式引入中国,以温室和保鲜技术改造中国农业并实现产业化。在廉价获得示范基地的土地并以概念在香港上市后,杨斌一夜暴富,这是对他奋斗近15年的艰辛的一个回报。但杨斌的后世却以“非常道”聚敛了“非常财”,再以“非常防卫”终获“非常命运”。仅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其“非分之财”不仅灰飞烟灭,其到朝鲜新义州当“特首”的“非分之想”梦碎,自己也以“非分之身”锒铛入狱
  
  杨斌的梦想园地——“荷兰村”,在他入狱后苟延残喘地苦撑了6年,早已成为沈阳市政府的一块心病。
  荷兰村最近被关注的消息是,杨国强的碧桂园有意入主荷兰村,并将投资25亿美元重建。而在当下国内房地产业出现拐点,金融形势持续恶化,仓促接手中国这个最大烂尾楼盘显然是不理智。
  荷兰村的昔日主人杨斌如今已销声匿迹,这个曾经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位的暴富人物,把自己的声名埋葬于自己梦想之中的这座荷兰式宫殿里,连同一起埋葬的还有他那“移植荷兰经典农业模式”的伟大构想。
  这位白手起家的苦孩子非常信命。他认为,他一度所获的财富和成就是命运对他早年吃大苦的一种平衡,他属于“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之流。但他似乎没有想到,他用极端手段攫取的财富,也有可能被极端方式剥夺,这是另一种平衡。
  如果你想以非常抗争守护自己的非常财富,往往将以非常的结果付出非常的代价,史称从“人财两空”到“人财两亡”。
  
  荷兰农业移植梦
  
  杨斌1963年生于江苏南京,据他自称5岁便成了孤儿,依靠年迈的奶奶摆茶水摊和亲戚的接济才得以长大成人,他并忌讳苦难的成长经历,常说“18岁以前什么苦都吃过”。
  这段苦难对他的影响很大,在成名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必讲自己的辛酸往事,以阐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生人”的人生哲理。他也经常以西方人的思维,宣称自己取得如此成就是公平的,因为他经历了凡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因而他获得了凡人难以掌握的财富。而童年的痛苦正是敦促他成功的原动力。
  苦孩子要出人头地的首选途径便是“学而优则士”。杨斌于1981年考进海军第二炮兵学院(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1985年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教。
  1987年,杨斌还获得了去荷兰留学的机会,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非常难得的机遇,而这也成为杨斌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出国前,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书生”,几年后回国时已是赚得创业资本的“海龟”。
  在荷兰莱顿大学求学期间,杨斌第一次亲眼见识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在荷兰这个盛产郁金香和风车的国家,虽然领土只有中国江苏的2/5,人口仅与北京市相仿,但人均GDP却达到了2.5万美元,属世界前十位。杨斌通过观察发现,荷兰人的富裕之路就在于“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进程。高效优质的荷兰农产品使得荷兰成为欧洲的菜篮子,当时欧共体73%的蔬菜来自荷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蘑菇和花卉生产国,全球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是在荷兰进行的。同时,荷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和禽蛋出口国。
  这一切使杨斌颇受震憾,正是这段留学经历让他萌生了将荷兰农业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想法。
  但是,要在中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谈何容易,首先就需要的是大笔资金投入。好在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时期,特定的历史年代创造了“取势之机”。杨斌称,自己敏锐地把握到东欧解体和市场解冻蕴含的商机,靠勤工俭学攒下的一万多美元,开始在中国和波兰等国之间进行棉制品、纺织品、成衣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的轻工业品物美价廉,大受东欧消费者的欢迎,两年内杨斌的生意越做越大,据他自称,这一阶段已赚得2000万美元,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当年做东欧贸易的人有赚到如此暴利的,但杨斌是否属实难断真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1990年,27岁的杨斌在荷兰创立了欧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攻国际贸易。
  有了资本后,杨斌并没有忘记几年前那个梦想,荷兰农业模式曾经带给他的震惊依旧深刻,将荷兰高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移植到中国的计划由此起步。他当年的考察结论是,荷兰农业模式两个关键要素便是温室和冷藏技术,这两大技术对于培育花苗和保持蔬菜瓜果的新鲜至关重要。于是,1993年,他在荷兰收购了一家温室工厂和一家已有70年历史的荷兰冷藏企业,成立了“欧亚花卉公司”。同时,他在荷兰花卉和蔬菜公司短期学习荷兰高科技农业,为回国开创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做准备。
  1994年,杨斌回到中国,在北京、四川、江苏等地纷纷创立了欧亚分公司,还策划了一次荷兰郁金香中国巡回展,将荷兰鲜花和温室农业的概念引入国内。
  
  移师沈阳扎根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国后的杨斌一心要将荷兰模式移植到中国,希望在中国也能开创出高效农业产业化,所以切入点便选择引进温室设备和技术的进口贸易。但要大规模推广人家技术的一个必备前提是建立示范基地,这就需要农业的第一要素——土地。于是,杨斌就需要讲一个好故事,并找到一个好听众来支持他。
  1997年,荷兰农业模式终于撞上了杨斌所需要的关键听众。当时,杨斌在北京阜成门外万通写字楼租了两间小办公室,做有关温室设备和花卉产品的生意。沈阳农业部门正好向杨斌前来接洽温室设备,杨斌在大谈生意中同时极力鼓吹荷兰高科技农业模式,杨斌的口才与蓝图的确令人激动不已,自然打动了前来购买设备的客户。据其自称,沈阳当时主管农业的市委领导听到这个汇报后大感兴趣,到北京出差时还特意去向杨斌“取经”。
  之后,这位领导又多次带领沈阳农业部门的官员来京,与杨斌商谈招商合作的可能性。在与杨斌的交谈中,最让沈阳方面振奋的还是杨斌所谓“荷兰经典农业模式”在中国可操作设想——“日本菜篮子”概念:日本每年蔬菜的需求量是1万亿元人民币,其他副食品是1.5万亿元人民币,日本由于地少而农产品生产成本极高,大部分依赖进口,如果能拿下日本市场的1/3,每年也有7500亿元的规模。这样庞大的产业规模无论是谁听到都会心动,再加上杨斌对“荷兰农业模式”的相对扎实的调研,沈阳的官员们自然不能坐失眼前的这位“国际人才”。
  沈阳方面在得知杨斌的欧亚公司在各地已拥有多家分公司后,便主动提出如果杨斌能在沈阳建立农业基地和分公司,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给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农业税等方面的减免,还可以无偿划拨土地等。用杨斌当时话说就是“情况好得出人意料,简直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
  杨斌随即派自己的心腹闫闯到沈阳考察。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会计专业、拥有多年财务经验的闫闯,后来担任了欧亚农业财务总监、副总裁、董事会副主席,是杨斌的得力助手。考察完沈阳之后他给杨斌提出了一个“聚焦策略”:沈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收缩全国战线而锁定沈阳。
  于是,1997年年底,杨斌做出了移师沈阳的决定,在沈阳设立了欧亚集团总部,并逐步将在全国的七八家分公司卖出,集团总部办公室选在了沈阳市于洪区小韩村外的一处临街的灰色四层小楼里。而于洪区小韩村就是之后杨斌在中国实现其高科技农业梦想——荷兰村的根据地。
  凭着荷兰籍华商的名义,杨斌被沈阳“对外招商”招到沈阳。杨斌打着在沈阳发展“高效农业的旗帜”,以超低的成本先后圈得3300亩良田,并计划投资18亿元建造梦想中的“荷兰村”。杨斌共分3次获得这块地,位于沈阳市西北部郊区的于洪区小韩村先被征用2200亩土地,后来又增加了200亩,1998年他又从附近的八家子村拿到余下的900亩土地。
  这3300亩地的获取途径也是事后杨斌获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规范的暗箱操作以及过分自负让杨斌最终翻了船。
  
  买壳重组梦未成
  
  获得大批土地的杨斌意气风发,但苦于公司的外资身份,难以在国内资本市场开展融资,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在国内A股市场买壳上市。此时他遇到了广州从化英豪学校创始人陈忠联,杨斌也开始学着从实业家向资本家的转型。
  1998年,杨斌与陈忠联合作,成为沪市A股“广华化纤”第一大股东,位于四川广汉的“广华化纤”也因此更名为“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也改为“欧亚农业”。但由于欧亚集团是外资,杨斌只能当一个董事,但当时已是“广华化纤”实际大股东。陈忠联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随后,公司旗下的“广汉欧亚”投资引进荷兰花卉、蔬菜等高科技农业项目,连续亏损的“广华化纤”也由此成为当时中国股市上“收购重组的楷模”。
  但只任董事的杨斌并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杨斌推崇的荷兰高效农业概念不受董事会青睐,因此“荷兰村”项目也没有被董事会通过。因此,杨斌于1999年年底从董事会退出,将自己在公司的股份全部卖出,价值2亿元,从账面上看,他获得的回报是当初投入的2倍多。随后,“欧亚农业”又改为“英豪科教”,主业由农业花卉转为教育产业投资。
  在资本市场上小获收益的杨斌此时在沈阳也落稳脚跟,他便收缩战线,悉数卖出在成都、江苏、北京等地的欧亚分公司,收回资金,将发展重点集中在1998年看中的沈阳于洪区小韩村,全力打造他理想中的农业王国——荷兰村。
  1998年9月,在辽宁省一位高官的主持下,荷兰村项目在沈阳破土动工,小韩村也正式更名为荷兰村。
  
  赴港上市大赢家
  
  成功拿地后,杨斌实践高效农业梦想也渐入佳境。按照杨斌的规划,荷兰村内的项目包括了农业、旅游和房地产三大部分,农业项目是荷兰村的拳头产品,之后在香港上市的正是经营这一块核心业务的公司。房地产和旅游则属于杨斌的私人业务,由杨斌全资拥有的欧亚实业公司经营。
  这时的杨斌一方面靠拿着他的荷兰村计划去银行借贷,一方面筹划去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持荷兰村建设。
  据荷兰村房地产项目的总承包商——江苏南通三建北京分公司称:2001年3月与杨斌签订合同时,该公司承包了荷兰村35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他们初步估算工程的总体投资在20个亿左右,这也同杨斌在公开场合宣称的初期投资18亿元大体吻合。
  按照杨斌当年的总体规划,欧亚对荷兰村的总投资要达70个亿。数额巨大的70个亿从何而来?同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一样,向银行借贷进行前期开发,待房子卖掉收回房款再来还贷,这条惯用伎俩对杨斌也不例外。
  当时杨斌的荷兰村项目在沈阳商圈已是无人不晓,银行对这样的借贷大户自然不愿放过。据杨斌说,2001年从工商银行系统贷款4个亿左右,农业银行系统3000万元,但后来据银行系统的人称工行贷款6000万元左右,4个亿是由建设银行所贷。银行的大手笔让杨斌获得了充足的前期工程款,荷兰村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始了一期工程的建设。
  同时,杨斌在香港资本市场也开始动手脚。2000年,杨斌先是在沈阳注册了欧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后来上市的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准备了一个经营实体。同时,在香港投行工商东亚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重组,并借道百慕大、毛里求斯、日本等国,杨斌最终得以将其国内的农业业务间接注入欧亚农业。这一系列重组使得欧亚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即使苛刻的港交所也只能以会计事务所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业绩为判断标准。
  2001年7月19日,在工商东亚、里昂证券、加拿大怡东融资等9家机构投资者的保荐下,欧亚农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开发行价为1.48港元,首次发行4.6亿股被超额认购78倍。8月1日,欧亚农业趁热打铁,增发6000万新股,两次筹资接近7亿港元,而杨斌在欧亚农业所拥有的72.3%股权,价值也达到了将近18亿港元。随着其后数月欧亚农业股价的上涨,杨斌所持有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度接近33.6亿元(以股价最高时每股2.8元计算)。
  欧亚农业作为荷兰外资的中国农业概念股,在香港资本市场备受青睐,一上市就受到热烈追捧,成为当年赴港上市的大赢家。
  
  荷兰模式改地产
  
  继欧亚农业成功上市后,之前无人知晓的杨斌一夜成名,受到极大关注。2001年10月26日,由胡润操刀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发布,杨斌以9亿美元个人资产荣登榜眼,被誉为中国的“企业黑马”。同时,《福布斯》还把欧亚集团列入“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自信爆满的杨斌竟然在公开场合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他才是首富,因为四川刘氏兄弟是以10亿美元共同拥有希望集团,不能算是个人。
  如果说1997和1998年,杨斌还是在为完成移植荷兰经典农业模式的梦想而忙碌的话,到后来欧亚农业上市、继而又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名,其财富光环越来越炫时,杨斌便开始有点“心不在焉”,迷失了最初设定的方向和目标,荷兰村离原来的规划也渐行渐远,俨然成了一个地产加主题公园的项目,丝毫看不到立项时以“花园子”、“菜篮子”为口号的“高科技农业生产基地”的味道。
  虽说杨斌确实可能有比做高科技农业更大的野心,但直接促使他把荷兰村从温室农业基地转变成地产项目的是,来自沈阳高层一些领导的鼓励和引导。1999年到2000年期间,当地政府给荷兰村的定位是现代化设施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四业并举”,杨斌也把荷兰村当成一项面子工程去做。据说杨斌在视察荷兰村里的一项竣工建筑时发现不够气派,当场下令拆除重建,他手下人劝阻,这可是2000多万呀,杨斌回答说2000多万也得拆!
  在3300亩的土地上,除了1999年就已竣工的4公顷玻璃温室,到处是豪华气派的商品住宅楼、别墅区和旅游类设施,到过那里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了荷兰村的欧式风格,丝毫没有想到那儿会是一个高科技农业园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荷兰村,已与杨斌当初讲的移植荷兰经典农业模式的故事大相径庭。
  
  梦碎朝鲜当“特首”
  
  2001年年末,香港投行瑞银华宝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在对荷兰村的一次随意探访中发现,眼前的荷兰村与他从资本市场上获知的信息相去甚远,投行的工作经验使他对荷兰村和杨斌本人产生诸多疑问,张化桥在回港后撰写的报告中对杨斌提出两点质疑:第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短短10年间,杨斌个人财富由1亿元迅速膨胀到75亿元,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第二,欧亚农业与欧亚实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并不能给欧亚农业带来实际贡献。
  张化桥也劝告同行业的基金经理们卖掉欧亚农业的股票,随后引起股市上对欧亚农业的一片抛售,欧亚股价2002年1月3日即大幅下跌18%,此后随着更多媒体加入对欧亚农业的质疑队列中来,欧亚股价跌荡不定。此时闻得风声的银行再也不如此前的大手大脚,对杨斌也开始惜贷,因此2002年杨斌没有从沈阳的各家银行贷到一分钱,他的资金链于是出现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开始拖欠建筑公司的工程款,到2002年11月,欧亚在荷兰村项目上欠南通三建北京分公司工程款累计达一个多亿。
  在资金链上捉襟见肘的杨斌,此时异想天开地独辟蹊径。从2002年开始,杨斌与朝鲜方面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他以“荷兰欧亚集团”的名义与朝鲜合资创办了一个“平壤—欧亚合营会社”,地址选在新义州。到当年的9月23日,华裔富商杨斌成为刚刚成立的新义州经济特区的总裁,并负责管理特区事宜。此时的杨斌也在不断脱身欧亚行政事务,并食言抛售了欧亚股票,令投资者大为不满,欧亚股票也因未及时披露有关敏感信息而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2002年国庆长假期间,按计划将赴朝鲜上任的杨斌于10月4日凌晨在他的别墅被警方传唤带走。时隔近一年后,杨斌因“六宗罪”被判18年有期徒刑。从获任朝鲜新义州特首到锒铛入狱,杨斌从天堂到地狱也就花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即使是在被判刑时,杨斌仍然自信爆满,宣称“南非曼德拉坐牢27年,出来做总统,他坐牢18年,出来58岁,照样可以做总统。”
  杨斌疯了?至少这是疯话!
其他文献
瑟瑟寒秋,瓷青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银亮闪烁的树叶随风婆娑起舞,翻飞摇曳。清朗的秋光下,塞纳河微波粼粼,水明澄静。沿着迷人依然的塞纳河漫无目的行去,迎接享受着和风阳光。河对岸街道旁的二层阳台,美丽典雅,斜伸出几枝鲜红的绣球,花朵可爱明艳。    优雅荣光    塞纳河左岸堤坝旁有一座华美古老的烟灰色大厦,这座由著名建筑师Jacques de Hillerin完成于1625年的宏伟砖石巨厦,正对着卢
期刊
鲁冠球与虎为伴    在经历了三年的苦等之后,万向终于拿到了一纸“宝贵的批文”,使他们进军国内石油产业有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2008年11月11日,记者从舟山市政府获悉,万向岙山油储项目终于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文。如此一来,万向集团成为国内进军石油领域的第一个民营企业。  据悉,万向油储项目是万向集团鲁冠球敢抢石油生意.在于他多年来把握界线规划在舟山市岙山岛上兴建的石油储运项目。它包含5万吨级、
期刊
英利房产很务实    2008年10月24日,重庆英利房地产公司在新加坡主板借壳上市,成为继河南阳光控股、广州元邦地产后,第三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内地房企。  重庆英利成立于1993年,是当地的老字号民企,主攻主城区的旧城改造,曾成功开发出邹容广场、南国丽景、民生商厦等城市中心物业。在最新的重庆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中,英利排名第21位,其建设的商业楼宇“纽约·纽约”和“未来国际”已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
期刊
远通躲进银行    全球金融危机悄无声息地袭击了信用卡。2008年11月10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运通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美国运通由此成为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之后,第三家转型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  美国运通公司第三季度盈利下降24%。公司上月表示,将裁员7000人、削减开支和投资,以节省2009年经费18亿美元。该公司正在进行自200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组行动,因其在不良贷款和高涨的融资
期刊
1992—2002: 瞿兆玉的数字神话自毁蓝田蓝图  瞿兆玉的蓝田公司有一个好概念,也有一个好模式,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好蓝图。可惜蓝田的蓝图太大,需要十八般好武艺,瞿兆玉自知武功不足,故走旁门左道,造出一串“好数字”,怎不知数字过于美好也让人生疑,结果数字神话毁了蓝田蓝图    蓝田倒了,蓝田神话的创造者瞿兆玉也老了。  2008年10月,这位60岁的老人又刚刚获刑三年,但他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在如
期刊
2008年11月8日,云南烟草业再出重拳,实现“三变二”,三红变两红。  重组之后,云烟的年产量已与世界第四大烟草巨头相距不远,但拳头大小相当并不意味着力量相当。  云南作为中国的烟草业第一大省,其改革一直被视为中国烟草业的风向标。昆明的这一新谋略,早从2005年就开始筹划,但实际实施完全听从政令。  今年八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到红河集团座谈,之后从红河红云集团签署重组意向性协议,再到国家烟草专卖
期刊
1989—1994:老太太集资32亿泣鬼神    1995年11月,无锡超级老太太邓斌被判处死刑并执行,步了沈太福的后尘,当时的罪名是受贿、贪污、投机倒把、挪用公款和行贿罪,1998年才正式定罪为“非法集资”。  与长城的沈太福相比,邓斌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没有实业,没有项目,甚至连一个沈太福式的专利都没有,却成功集资32亿,实在是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共和国第一大集资案,至今仍保持着这一“殊荣”
期刊
记者:王贤青 伯倩等    1989—1993:沈太福的长城机电大馅饼  如今距离沈太福出事已整整15年。这个改革开放后“第一非法集资案”,以13.7亿元集资额而葬送了沈太福性命。尽管其身后的“无锡邓斌非法集资案”,融资额32亿元远高于沈太福,但影响力大大弱于沈太福。如果今天看来,沈太福为“节能电机”而集资,无非是一桩很平常的“项目融资”。但在15年前,沈太福要搞技术开发,没人给他投钱,他必须用暴
期刊
当所有人都在大喊冬天的时候,只见马云脱掉外衣,向全世界拍着胸脯说:我有钱,我给你们钱。  整个2008年10月,俨然就是马云的投资策划月。  10月8日,淘宝网发布了“大淘宝”战略。马云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追加30亿元,加上两个月前承诺的20亿元,在未来5年将对淘宝网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淘宝的人才引进、网商孵化和网络零售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并将继续沿用免费政策,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内需消费市场的发展
期刊
1994—2000:罗成让亿安科技一飞冲天    亿安科技的罗成,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风云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一个经典小人物,只因为他玩得太独太绝。罗成欲盘活广东“烂尾搂”,不失为独辟蹊径的大生意,无奈折于独辟蹊径玩资本。在亿安人心中,罗成已经“死了”;在中国商界,“罗成现象”不死。    亿安集团创始人罗成,确是一个神秘人物:5年垒起110亿元资产的空手道,20亿元贷款运作100亿元投资的资金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