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教育改革方向探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gp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作为依托互联网等媒介为载体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它的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由早期的新闻教育向更广泛的传播教育扩张。本次调查在英国卫报于2016年选出的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院校和QS世界大学2016排名前150的院校中进行,通过分析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要求,结合相关文献和各大学官方网站上所展示的课程内容,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目前,英美大学的新闻教育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关键词:新闻教育;媒介融合;新闻采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68-03
  一、注重大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涉及到了各种专业和学科。单薄的新闻学教育不足以支撑起信息爆炸时代下的读者需求。以英国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为例,近年来,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的课程涵盖了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人文学科,跨专业课程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新闻课程。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的认证标准明确提出:新闻和大众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获得除专业理论课程外的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课程中的75%应来自于新闻和大众传播课程以外的课程知识[1]。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只开设为期一年的硕士课程,但是区别于普通院校将新闻专业归于人文课程的做法,他们将研究领域细分为了艺术类、音频类、广播类、业务类、数据新闻、纪录片、国际新闻、调查、多媒体、政治、科学类和写作这12大类。毕业于该校的学生可以获得M.S理学硕士学位和M.A文科硕士学士,理学硕士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该校提供了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们拥有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让新闻不止是事实的告知,同时还可以对事件的深度进行探究,提供科学的,让人信服的依据。
  二、积极应对媒介融合对于新闻采写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简单来说就是传播媒介的一体多能化,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新闻客户端等等,现今,人们将媒介融合的范围引申的更加广泛,将一切媒介及其有关的要素囊括进来,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目前,世界已进入资讯多样化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媒体人需要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适应媒介的多样化。为此,大部分英美新闻院校都已推出基于媒介融合或者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写作课程为例。高校的新闻写作内容大致分为了两部分,一是新闻报告写作,二是新闻写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这两种课程分为了线下和线上两部分。
  该课程设计与大部分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相同,在某些大学,比如纽约大学,还开设了新闻的文学课程,通过对文学著作的学习来获取城市报道的经验。总的来说,高校的媒介融合课程总体有以下特征:(1)更加重视新闻六要素的作用,尤其是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写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并且强调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拼写、语法与网络写作规范内容进入网络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中,同时加强新闻“故事板”,新闻数据等在新闻中的应用,注重新闻的完整性和说服力;(3)由于网络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网络新闻报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与纸媒共同的内容,其中包括:统计学、基础数学与计算机辅助报道等;(4)负责教学的教授在课程中也更加强调新闻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软件技术的使用。
  在媒介融合上做的比较好的主要是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它于2005年专门开设了一门媒介融合的课程,根据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的受访资料来看,“关于媒介融合,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做法是结合网络新闻写作和新媒体写作方面的内容,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每一门与传播有关的课程,必须上媒介融合原理这门课。同时,老师们授课也要求媒介融合,就是要求上每一科的老师都要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概念。[2]”
  这些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多平台写作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最终学生成绩是否优异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注重实践,实行精细化教学
  新闻传播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密苏里新闻学院实行精细化教学,将一门课程按不同的方向细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以新闻报道类课程为例,该校开出的课程有:新闻报道、中级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互动写作、信息图表应用、科学/健康/环境写作、评论写作、社论写作、高级写作、宗教报道与写作、健康报道实务、计算机辅助报道、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国际问题报道、参与式新闻、社区报纸、融合媒体报道、新闻编辑、融合媒体编辑和制作、融合媒体报道编辑和市场等等,课程几乎涵盖各类新闻报道与写作。
  而密苏里新闻学院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密苏里方法”,它拥有9家媒体和广告公司,数量高居全美高校新闻专业之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资源。这些媒体本身的专业性也保证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比如《哥伦比亚密苏里人》这种面向社会的杂志,印刷版一周五刊,网络版则是每天出版[3],迫使密苏里新闻学院们的学生必须有能力高效地产出有价值的新闻。同时,学院对于实习的管理非常严格,以小时计算学生的实习时间,填写小时日志,同时在实习期间完成由实习部门发送的自我评估表格。密苏里丰富的实习资源和严格的审查机制使得它能够确保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胜任毕业后他们将要面临的工作。
  四、在师资的选择上注重老师的从业经验和国际化的背景   在教师资源的选择上,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国际化,以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师交流计划与来自于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乎涵盖了全球。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师资队伍的选择最为注重的就是老师的从业经验,在密苏里以外的其他新闻学院,也在聘请老师时也更加重视他们在业界的工作经历。
  密苏里大学的Brooks 副院长说:“我们的教学方法同美国许多其他的新闻院校不同。我们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在这些媒体中我们的教师也都担当编辑工作,所以我们给了学生第一份工作的经验,这样,他们工作中的第一个错误是在这里犯的,他们毕业后看上去要比其他的毕业生成熟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美国电台和电视台的主管以及美联社的主编等在问及他们会选择哪所新闻院校的毕业生时,总是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放在第一位。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这是开展新闻教育更昂贵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需要更多的师资[4]。
  改革动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1.业界需求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开始之前,美国的数字报纸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新闻业可以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使传统报纸和网络更好地整合,美国很多报社开始进行机构重组,对记者进行新的训练。比如 2009 年 4 月,《华盛顿邮报》宣布机构重组:简化部门设置,强化编辑记者跨部门、跨平台工作的能力,促进报纸与网络业务的整合。
  图1为麦肯锡公司在2014年推出的针对全球报纸/消费者印刷广告和流通支出,其中,2015-2019年为流通支出的预测值。可以看到,在报纸,杂志等一系列印刷产品上的广告投入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媒介的重心在向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多媒体转移,加大了业界对于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写作能力的人才需求。
  2.学院内部需通过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变革是各种组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压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适应外部的环境与压力。
  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的组织先进性,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同行业的组织淘汰,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行业竞争愈发惨烈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5]。
  目前,中国的新闻教育大体上已经与国际上接轨,但是仍然存在实习资源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器材设备供应不足等问题,参照英美优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的改革,仍然十分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www.acejmc.org/policies-process/methods/.查询日期:2017-0 3-06.
  [2] 潘祥辉,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2012(3).
  [3] 周易军.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平台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6).
  [4] 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
  [5] http://www.mckinsey.com/industries/media-and-entertainment/our-insights/2015-global-media-report.查询时间:2016-12-20.
  [6] 邓建国.新闻传播教学笔谈——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J].2009(1):50~55.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由著名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于2017年春季档上映,影片以生命的不断轮回和独属狗狗的视角展现了它们存在于世界的特殊使命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创作者以经典母题“寻找”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多元的叙事结构拓展了影视的时空范围,通过主客观视点的交互使用营造了奇妙的视觉体验,这些创新为萌宠类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并为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并没有陷入同类型动画审美同质化的叙事窠臼之中,它以其“视觉”元素的交错与冲突凝聚出一股新的叙事张力。本文站在美学解构的视角,将其电影中的视觉质素划分为人物造型、场景色彩、灯光意象三个方面,解释了其在人物叙事、景观叙事、精神叙事三个层面从洞穴走向太阳的过程,最终提出《疯狂原始人》在奇观和叙事之间有所平衡,进而表达了电影对视觉叙事的追求。  关键词:洞穴比喻
期刊
摘 要:游戏Pokemon Go将AR(现实增强)技术与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结合并开发上线,在短时间内迅速引爆,以现象级的表现席卷全球。此款游戏的现象级表现,让AR技术的概念正式走入大众的视野。本文以游戏Pokemon Go作为事例,从人文地理学中物质的空间、意象世界以及物质意象相结合的空间,这三个空间维度出发,分析AR技术的城市空间特点。  关键词:媒介地理、媒介空间、Pokemon G
期刊
摘 要:长久以来,在一些报刊的文章中,存在资料性强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本文作者以自己所在的报纸栏目为例,列举了种种资料性强的实例,分析了可读性弱的原因,再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贴近媒体实际,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同类报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理;资料性;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27-02  
期刊
摘 要:据中旅行业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迫切地需要建立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和产业融合发展寻求的新的宣传渠道与方式。而今年兴起的VR技术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VR全景漫游技术行业概况的分析,结合海南旅游产业具体情况,对“VR+旅游”落地海南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VR技术;旅游业 ;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 要:陕西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在2016年,结合网络、手机移动端等媒体融合特点,推出了声音纪录片《手艺》,小角度切入,去中心化视角展现,重塑了非遗文化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形象,是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文化类节目,在叙事角度、节目架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突破。  关键词:媒介融合;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
期刊
摘 要:传媒行业的发展对现行的传媒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重理论趋向重实践偏技能,为此,诸多传媒类专业院校着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实战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将结合《广播电视文案写作》课程简要分析该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方法技巧。  关键词:实战教学;传媒;文案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43-02  媒介传播
期刊
摘 要:艺术无国界,在学习中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地域或者不同国家画家的作品在绘画理念上有惊人的相似处。在本文中,笔者将西方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与中国清初大写意画家朱耷放在一起来对比。正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造成他们内心极度的孤独感,但他们又不愿意向生活妥协。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在绘画上都不追求形似,都是借物抒情。本文通过他们的生平经历、宗教信仰、内心情
期刊
摘 要: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实场景应用为出发点,该书探讨了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塑造媒介真实、参与情感传递、塑造媒体形象、舆论引导说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以及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隐喻表意与协同表意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