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感知中获取传统文化的滋润,在模仿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鉴赏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创作中获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课堂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美术知识不仅仅只限于艺术,尤其是我国本土美术,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美术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五大核心素养去学习,是一个感知、模仿、鉴赏、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与之融为一体,在美术学习中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一、在感知中获取传统文化的滋润
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是美术教学的起点。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不仅是对画作内容的了解,更是对画作内涵的品读。在《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欣赏元代郑思肖的《无根兰》(图1)时,首先是对画作的笔墨效果和对象神韵进行欣赏感知,以增强对中国画笔墨和激发的学习;其次从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画面中所蕴含的显露和隐藏的人格化精神。作品对于有一定历史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意思已经很明确:其一,兰草一般象征的是具有高洁品性的君子,作者画兰草寓意可想而知是代表自己;其二,是关于作者自己,南宋亡后,忠于大宋的意志不改。比如他的名字,思肖即思念赵宋(因为赵姓是宋的国姓,繁体"赵"字是由"走"和"肖"构成的)以示对宋的忠诚。他画兰花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意为"土为元人夺"。无论提款中还是画中,更或是名字生活方式中,无不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忠与爱。那么学生在感受作品笔墨情趣的同时,我觉得最有味有意义的是作品借兰草表达的爱国精神和文化,通过精神和文化的滋润,在“润物细无声”的感知中提升了民族文化素养。
二、在模仿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生学习美术不光是纯粹的机械模仿,而是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并从中探索其传统的精华和文化,并借助传统精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便创造出新的作品。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美的图案纹样,中国古建筑,传统民族服饰,家具装饰等,更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楚文饰》等课堂中,到处体现着对称的影子。如,故宫天坛祈年殿(图2),无论整体和局部都是对称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显示出中国文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连殿内柱子的数目排列都是符合天象数理的:内围的4跟龙柱象征着一年四季,中围的12跟金柱象征着12个月,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着12个时辰。这体现出中国古人在物象的创造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对称的艺术性,并把对称的艺术性发展成为我国古代的传统审美特性,从而积淀成现在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在鉴赏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荆楚名胜》一课中,学生接触到了漆器、乐器等。如果只是看图片,只能停留在物的层面上,无法感受到他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更不能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只有把鉴赏品与它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感受更深刻,从而提高文化品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鉴赏:一是造型之美。如《虎座鸟架鼓》(图3),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的楚国墓葬中,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二是智慧之美,青铜器体现出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曾侯乙编钟》(图4),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三是文化之美,认识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虎座鸟架鼓》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強暴的精神。因此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敬畏之心鉴赏,就会产生一种景仰和神圣之感,感悟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在创作中获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在创作环节,注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大家动手做条龙》(图5)一课中,课堂突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取之自然,表现自然。学生用胡萝卜、秸秆、易拉罐、卡纸、铁丝等材料创作出各种各样的龙,稚拙中表现出审美情趣,把龙腾云博浪、造型威武、气势雄健,的艺术形象很好的表达出来。而且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它承载着奋发的民族精神。
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审美水平与传统文化修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课堂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美术知识不仅仅只限于艺术,尤其是我国本土美术,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美术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五大核心素养去学习,是一个感知、模仿、鉴赏、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与之融为一体,在美术学习中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一、在感知中获取传统文化的滋润
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是美术教学的起点。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不仅是对画作内容的了解,更是对画作内涵的品读。在《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欣赏元代郑思肖的《无根兰》(图1)时,首先是对画作的笔墨效果和对象神韵进行欣赏感知,以增强对中国画笔墨和激发的学习;其次从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画面中所蕴含的显露和隐藏的人格化精神。作品对于有一定历史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意思已经很明确:其一,兰草一般象征的是具有高洁品性的君子,作者画兰草寓意可想而知是代表自己;其二,是关于作者自己,南宋亡后,忠于大宋的意志不改。比如他的名字,思肖即思念赵宋(因为赵姓是宋的国姓,繁体"赵"字是由"走"和"肖"构成的)以示对宋的忠诚。他画兰花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意为"土为元人夺"。无论提款中还是画中,更或是名字生活方式中,无不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忠与爱。那么学生在感受作品笔墨情趣的同时,我觉得最有味有意义的是作品借兰草表达的爱国精神和文化,通过精神和文化的滋润,在“润物细无声”的感知中提升了民族文化素养。
二、在模仿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生学习美术不光是纯粹的机械模仿,而是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并从中探索其传统的精华和文化,并借助传统精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便创造出新的作品。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美的图案纹样,中国古建筑,传统民族服饰,家具装饰等,更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楚文饰》等课堂中,到处体现着对称的影子。如,故宫天坛祈年殿(图2),无论整体和局部都是对称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显示出中国文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连殿内柱子的数目排列都是符合天象数理的:内围的4跟龙柱象征着一年四季,中围的12跟金柱象征着12个月,外围的12根檐柱象征着12个时辰。这体现出中国古人在物象的创造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对称的艺术性,并把对称的艺术性发展成为我国古代的传统审美特性,从而积淀成现在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在鉴赏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荆楚名胜》一课中,学生接触到了漆器、乐器等。如果只是看图片,只能停留在物的层面上,无法感受到他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更不能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只有把鉴赏品与它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感受更深刻,从而提高文化品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鉴赏:一是造型之美。如《虎座鸟架鼓》(图3),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的楚国墓葬中,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二是智慧之美,青铜器体现出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曾侯乙编钟》(图4),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三是文化之美,认识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虎座鸟架鼓》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強暴的精神。因此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敬畏之心鉴赏,就会产生一种景仰和神圣之感,感悟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在创作中获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在创作环节,注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大家动手做条龙》(图5)一课中,课堂突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取之自然,表现自然。学生用胡萝卜、秸秆、易拉罐、卡纸、铁丝等材料创作出各种各样的龙,稚拙中表现出审美情趣,把龙腾云博浪、造型威武、气势雄健,的艺术形象很好的表达出来。而且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它承载着奋发的民族精神。
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审美水平与传统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