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专业硕士(MTI)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希望本国的语言、文化能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从而增强其影响力。为顺应这种趋势和需求,2007年,15所高校开始开设MTI的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通过市场调查和相关研究发现,“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MTI人才极其缺乏。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MTI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MTI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解决策略
  一、从宏观角度看MTI课程教学中的人才培养
  2005年3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提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想,两年后,国务院于2007年1月正式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同年五月,包括北京大学等在内的15所高校申请MTI教育试办点,并成功获得试办资格,随即该专业的招生工作便开展起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成功之举,无疑给中国的翻译教育事业开辟了新天地,也为培养MTI专业人才开拓了新渠道。近年来,申请MTI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学者还是教育部门对该专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可极大地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现实却存在深刻矛盾——一方面,高校走出的MTI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市场上高层次、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存在极大的缺口。这一矛盾急需解决。
  二、从微观角度看MTI课程教学中的人才培养
  (一)MTI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文规定,MTI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2]。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翻译教学目标则为: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职业翻译技能训练。此外,翻译教学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职业知识)。
  由此可见,不同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MTI更重视“应用”和“专业化”。因此,不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课堂教学中),各高校都不能忽视对MTI方向学生翻译实践的引导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二)MTI教学课程设置
  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各高校设置教学课程时,学分至少要达到38分。以中南大学MTI专业为例,其学分结构包括:公共学位课3分,专业课16分,选修课12分,培养环节6分,学术交流与研讨2分。除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门公共学位课3分,培养环节6分,以及学术交流与研讨2分,笔译方向的学生还需修满28分:专业必修课——技术写作、翻译学理论专题、翻译美学专题、应用翻译、英语文体学、科技笔译专题各2分,翻译工作坊4分;选修课12分,可选范围包括:专业笔译与翻译批评、典籍翻译、时文翻译、经贸翻译专题、中国文化、英汉语比较研究、中西翻译史各2分,翻译技术4分,中西思想史3分,语言服务与翻译项目管理1分。在此17门课程中,专业技能课程5门,专业知识课10门,相关课程2门。
  (三)MTI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MTI培养的规模及其趋势令人欣慰,但不可否认在课程教学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较多有待改进之处。
  1.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完善
  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说,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亦即鼓励非英语专业出身的考生参考。从翻译的角度来看,鼓励跨考生报考MTI确实有可取之处,例如跨考生能同时掌握两门专业技能,若能将翻译和其本科专业相结合,与英语专业生相比,其具有扎实的专业术语知识的优势,在翻译过程中能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率,可谓倚天宝剑配屠龙宝刀,一举双得。但不容忽视的是,来自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仍然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阅读速度慢、现有的词汇量较大但积极词汇少、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
  其次,从英语专业出身的MTI研究生来看,有些情况甚至更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不仅无专业领域(如:法律、经贸、化工、机械等)的知识储备,而且双语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4]。在习得二外后,许多学生不再注重母语素养,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大大下降,出现“说中文的时候才像英语,说英语的时候才像中文”的尴尬境地[3]。各校参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制定的培养方案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而定,但几乎大同小异,制定者大多只看到了非英语专业生的优势,却未考虑如何弥补非英语专业生和英语专业生的差距及两者相互存在的不足,导致许多MTI毕业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都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
  2.教学中未注重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
  课程教学大多采用研讨式和现场模拟两种教学模式。口译课程主要运用现代化电子科技技术,如同声传译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的使用。而笔译课程中的翻译技术操作则采用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的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参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教学单位并未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翻译的文体较单一,且对翻译任务的安排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易造成“上到哪儿,学到哪儿”的随意性。此外,按MTI学位设置方案的规定,MTI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实践为主,但许多教学体现的依然是偏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教学模式。
  3.教学课后的翻译实践欠总结升华
  MTI专业人才的培养,翻译学术派与实践派之间往往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而部分中间派则大力宣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笔者认为重视翻译理论并非建议MTI研究生去研究“目的論”“结构主义”“功能对等”等纯学术理论,而是在每一次课堂翻译讨论或者完成了承接的大型翻译任务之后,都应做好翻译总结报告,将翻译实践报告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实际上,学生往往做完翻译实践之后便万事大吉,很少认真思考并做出较完整的总结。这就难免出现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脱节严重,造成翻译实践能力不强,理论总结升华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科学构建MTI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笔者根据本院校的MTI培养方案,参考其他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以及自己作为MTI专业师生的亲身感受,对MTI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一些看法,企盼对MTI专业今后的发展过程有些参考作用。
  (一)课程设置专业合理化
  1.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分步走
  目前,中国大陆MTI学位试办点是在比较成熟的条件下才有的,它的设立顺应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有国外和港台地区提供成功的经验。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依然可以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培养方案。现在大部分高校MTI的年限由两年改成了三年,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学年,学院可以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改为必修的基础课程,如:高级英语、高级听力、快速阅读、英语文体学、词汇的恰当使用、语言学、大学语文、英文写作以及中文写作等,并辅之以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打好双语运用基础与培养转换能力,为第二阶段的专业化培养做好铺垫。研究生培养第二学年,便可安排更专业的课程,进入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各类专业翻译实践环节,如开设翻译实践与批评、翻译工作坊、技术写作、应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各院校还可借助本地的优势,承接各种大型的翻译项目,将市场需求与翻译教学课程设置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翻译人才。
  2.各校专业特色和翻译课程设置紧密结合
  许多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翻译课程设置时可结合本校的特色专业开设专业翻译课[5],如中南大学的医学、矿冶、化工等专业是优势特色专业,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可以开设医学翻译、矿冶翻译,以及化工翻译等专业特色课。又如北京大学的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可侧重发展典籍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还可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翻译人才。同时,每一年,每一届,学院负责人应当进行反馈调查,即对培养方案的适用性作评估,从而使培养方案得到完善,促使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师生研讨能力互动化
  老师之所以为人师,或是因为他们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经验,或是因为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却不能因此将老师视为唯一权威。对待老师,应当以谦虚的态度致以敬意,但在做学问时,又应当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每次翻译实践后,老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课堂[6],通俗点讲,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和老师打交道”。引导学生参与研讨,这一研讨更像一场辩论赛,学生的观点没有对错,但需要指导对度的把握,不能钻牛角尖。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提高思辨与表达能力的目的,也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之一。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与时俱进。
  (三)实践总结能力加强化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MTI的培养过程中似乎不太入伍,因为实践派认为翻译实践不需要理论,研究理论纯属浪费时间。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MTI的课程教学中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更强调在完成翻译实践后,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然后找出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即总结经验,形成文字,以取得翻译实践能力的进步,将翻译理论升华,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以下是课堂翻译实践举例说明:
  We got used to going to the outhouse,hauling buckets of water,heating with wood,bathing in a metal tub,lighting kerosene lamps.
  学生译文: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室外厕所,(用)木桶打水,(用)木材取暖,(用)金属浴盆洗浴,(用)煤油灯照明。
  老师译文:我们已经习惯了户外如厕,用木桶打水,燃木取暖,在金属浴盆中洗澡,点煤油灯来照明。
  汉语里的“用”类似于英文里的“make”“take”等词,后面几乎可接多类名词作宾语,因此常被称为万能词。在英文中,有一种修辞为“轭式修辞法”,即一个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同时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但其中只有一个是合乎逻辑的搭配句式。运用轭式修辞法,可增加“用词经济效益”,使语言更干净利落,如:He took his hat and his leave.他拿起帽子,离开了。用“took”支配“hat”和“leave”,语言简洁有活力。但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行文中一旦有某个词频繁出现,文章的可读性和阅读愉悦感便大大降低。所以进行翻译实践时,又要考虑从语料库的角度,思考“用词词频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英译汉时怎样处理英文中的‘轭式修辞’”以及“汉译英时怎样选词达意”。我们认为,真正做好这些,才能找到MTI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衡点。
  四、结语
  翻译硕士的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但培养中离不开课程教学方案的导向和老师的正确引导。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双语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等本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更加认真地思考,并不断探讨、找寻解决方法,以此推动培养MTI人才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本文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J].中国翻译,2007,(4):9-10.
  [2]百度百科.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0706/20070601/917255.html
  [3]李延林,晏心怡等.汉语表达能力是翻译硕士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J].文史博览,2016,(2):65-66.
  [4]韩旭,李延林.关于改革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6):158-160.
  [5]席浪潔,刘芹.MTI分类培养及课程设置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151-152.
  [6]林克难.试论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外语,2005,(4):71-73.
  [7]蔡永良.美国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李稀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其他文献
摘 要:“V一下”是现代汉语中常見的表达,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至今学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笔者通过语料库对该结构中的动词进行研究,结合新HSK词汇大纲进行分析,以期能对“V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V一下” 语料库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V一下”是现代汉语表达中的常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表达逐渐成为书面语的一部分,但仍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关
期刊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6个单元音韵母,它们是:ɑ、o、e、i、u、ü。给学前班小朋友或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学习汉语拼音的教材,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往往画一些插图。最常见的是“ɑ”韵母旁画一个医生为一个小朋友查看口腔,小朋友大声发“ɑ”,“o”的韵母旁画一只大公鸡,“e”的韵母旁画一只大白鹅……  “ɑ、e”的插图形象贴切,但“o”的插图为什么是一只大公鸡叫呢?我们看几部字典、词典对“喔”的读音标注和释
期刊
摘 要:《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葛浩文译文所有政策性语言,从中选取典型例子,考察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创造了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如何做到将文本中的“空白点”具体化,归纳总结葛氏译文中所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替代、增译、省译、正说反译等翻译技巧,期望能为小说中政策性语言的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翻译 接受美学 政策性语言 《蛙》 视域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宁波市旅游景点为例,讨论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及其应对策略,发现导致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直接音译、对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解释不够、对汉英语言风格缺乏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在旅游景点汉语简介的英译中,应注意中国文化的恰当传递,并举例说明译文中尽量完整呈现中国文化因素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旅游 景点简介 翻译 文化缺失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
期刊
摘 要:《老残游记》的词汇面貌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较小。绝大多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到,但语言毕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书中词汇发展至今,由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也有不少词汇淡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就《老残游记》的词汇进行考察,对词汇的退隐情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希望对清末词汇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些数据补充。  关键词:词汇 消隐 原因  《老残游记》作为清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有着很高
期刊
摘 要:沉浸式教学法通过讲授非语言学科内容,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习得或无意识习得目的语,获得接受和产出性技能。近年来,沉浸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法国中学的汉语国际班自2008年开设以来,一直采取沉浸式汉语教学法,用汉语教授数学。通过汉语的跨学科使用,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数学素养,并使学生熟悉中国文化。这样的教学是两个学科之间的衔接点,有助于增强学生这两门学科的能力。  关键词:沉浸
期刊
摘 要:桐乡老城区方言中疑问语气词颇为丰富,适用于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等疑问句中,且有疑问语气词合音(甚至疑问语气词与句末表征时态的助词合音)现象。疑问语气词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11个疑问语气词,并进行了描写、解释,旨在构建起桐乡老城区疑问语气词系统,并在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中探索对应规律,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桐乡
期刊
摘 要:《论语》中的修辞句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顺应论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个译本中比喻句的翻译,探讨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顺应论 《论语》 比喻句  一、引言  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典籍承载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论语》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伦理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先秦早期的一部语录体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又双叒叕”体在网络上热度不减。本文从其外在形式出发,结合修辞学、文字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讨论该语言现象的性质特征、生成理据及其对汉字视觉修辞的新拓展,发掘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揭示其网络走红的原因,从而促进人们正确认识网络语言。  关键词:又双叒叕体 汉字视觉修辞 生成理据 网络汉字  2012年12月17日,朝日新闻中文网的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这样一句
期刊
摘 要:英文纪录片《美丽中国》播出后,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们的欢迎,这离不开其成功的字幕翻译。本文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以英文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个案,剖析纪录片英汉翻译纲要,探讨该类翻译实践所遵循的原则,总结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可行的翻译策略,如简化、套译等,旨在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策略 目的论 《美丽中国》 纪录片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