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对人们的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现在起积极学习,勇于实践,把知识更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应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几何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概念多,逻辑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平面图形知识是几何的重点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几何的基础。而平面图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土地测量、铺地板、粉刷墙壁等,都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和使用。现行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增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几何发展的基本历史,是由直观几何到论证几何,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观察,反复试验而形成的。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小学生对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猜一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作图、实验,利用触觉、听觉、视觉、运动等的协同活动,促进学生心理过程的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数学本身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怎样认识圆,教师又从哪里入手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在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的形状,结果学生发现:无论什么车,他们的车轮都是圆的。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碗口、盆口、瓶盖、硬币等物体,以获得对圆的直观认识。
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还要注意认识的层次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几何初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静到动、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认识途径,避免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
二、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能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结束后,有的小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逐一测量,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分成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无论哪种试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学生把圆分别等分成16份、18份、20份……然后,拼起来,有的学生拼成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计算时,有的学生先算出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看把圆等分成了几个三角形,再乘以几,就是圆的面积。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学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粉刷墙壁”,调查所要铺的地板砖的价格,算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砖需用的钱数;调查当地的石灰的价格,算出粉刷教室、房间所需要的钱数。这样教学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数学领域的知识,从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直接体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小学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后计算校园中各块绿化、美化区域的面积,并算一算学校的绿化率。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的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实践活动重在实践,重在研究,重在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责编 高伟)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应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几何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概念多,逻辑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平面图形知识是几何的重点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几何的基础。而平面图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土地测量、铺地板、粉刷墙壁等,都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和使用。现行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增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几何发展的基本历史,是由直观几何到论证几何,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观察,反复试验而形成的。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小学生对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猜一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作图、实验,利用触觉、听觉、视觉、运动等的协同活动,促进学生心理过程的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数学本身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怎样认识圆,教师又从哪里入手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在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的形状,结果学生发现:无论什么车,他们的车轮都是圆的。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碗口、盆口、瓶盖、硬币等物体,以获得对圆的直观认识。
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还要注意认识的层次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几何初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静到动、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认识途径,避免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
二、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能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结束后,有的小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逐一测量,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分成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无论哪种试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学生把圆分别等分成16份、18份、20份……然后,拼起来,有的学生拼成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计算时,有的学生先算出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看把圆等分成了几个三角形,再乘以几,就是圆的面积。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学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粉刷墙壁”,调查所要铺的地板砖的价格,算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砖需用的钱数;调查当地的石灰的价格,算出粉刷教室、房间所需要的钱数。这样教学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数学领域的知识,从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直接体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小学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后计算校园中各块绿化、美化区域的面积,并算一算学校的绿化率。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的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实践活动重在实践,重在研究,重在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责编 高伟)